宣武門天主堂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北京最早設立的天主教教堂,俗稱南堂。始建於1605年,現行的三層巴洛克建築建於1904年。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堂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教堂,它是在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義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興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門禮拜堂,規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
清順治七年(1650年),在德國籍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的主持下,在宣武門禮拜堂的原址上開始了天主堂的翻建工程,兩年後一座中國風格的大教堂建成了,據史料記載,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臺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採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宣武門天主堂和其他教堂一樣遭到了義和團團民的圍攻和破壞,1900年6月14日,南堂被義和團燒毀,同時被毀的還有東堂、西堂、聖尼古拉堂、通州天主堂等建築。1904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和附屬建築竣工,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宣武門天主堂的建築。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佔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