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的 西海郡故城遺址、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門源古城及海晏縣尕海古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情況如下:
海晏縣尕海古城遺址
尕海古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尕海附近,是環湖五座城中的一座,與三角城古城同時建築。此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尕湖古城坐落在依山面水、平坦開闊的甘子河草原東部腹地,周圍是豐茂的湖濱草原。歷史上這裡曾是羌人活動的中心之一,屬吐谷渾文化範疇。
古城的外觀和布局呈正方形,城池為了適應以馬代步和便於操練軍兵的需要,東西長435米,南北長436米,城牆寬12米,高4.8米。全部用夯土築成,土層6米,城門寬約7米。城內南高北低,東北部為一平坦的廣場,西南部較高,為原來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漢代的五銖錢、灰色陶片、殘銅鏡等。
西海郡故城
西海郡故城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金銀灘上,俗稱「三角城」,為西漢新莽時代所設「西海郡」郡城遺址。 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漢書》的記載,公元5年(西漢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派人誘使遊牧於青海湖地區卑禾羌獻地臣服,以其地築此城,定名「西海郡」,與已有的東海、南海、北海三郡齊名,取「四海歸一」之意。公元89-104年(東漢永元中)也曾一度設置,後來又廢棄不用。在城址內發現的「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瓦當,是很好的斷代依據。南涼和西秦時改稱「海西郡」,又稱「三角城」。故城保存得相當完整,東西長650米,南北寬600米,城牆殘高達4米,基寬8米,頂寬2米,四個城門的門址保存完好。城內出土了篆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匱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銘文的虎符石匱,為省級重點文物。
門源古城
門源古城位於門源縣城東南部、浩門河北岸的一塊臺地上。隔河與照壁山相望,東、西臨古城東路與古城西路,北為房舍建築物,距東關街二百米,俗稱古城。
門源古城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門源古城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
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又稱原子城,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地原址是風景優美的金銀灘草原,王洛賓在此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多首民歌。1957年選址,1958年籌建「二二一廠」,牧民隨後遷出。1962年4月,青海省與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商定:在當地建立地方政權,名稱為「青海省人民委員會礦區辦事處」(簡稱青海礦區),行使地專級地方行政權力,作為省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但不作為一級地方政權組織。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根據國家民政部和二機部的意見,將青海省礦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青海省礦區辦事處,辦事處與221廠「一套機構、兩個名稱」,人員編制屬工廠。
「二二一廠」建成後,一大批科學工作者長期隱名埋姓,在原子城進行科研工作。青海原子城是我國核工業發展的搖籃,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在這裡誕生,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在這裡培育;這裡是我國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是新中國現代工業興起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