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訪古記第1篇:雲門山中的千年石窟與「中華第一壽」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早在兩年前看《中國影像方志·山東青州篇》時心中就已默默種草,本月之初,終於安排全家前往一遊。從石家莊到青州的距離不遠不近,周末兩天的行程,時間略顯倉促,卻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記憶。由於回來後工作繁忙,更新一時停滯,直到今天才開始第一篇,話題與見聞雖有不少,也只能暫時從簡,先確保四篇國保單位的順利完成吧。
圖1:雲門山大雲頂
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州。青州,即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中載:「海岱惟青州」,這大概是關於九州劃分和青州這一地名最早的記載了。不過直到漢代,「州」才真正成為行政區劃,而我們對於這一概念的熟悉,或許還是因為《三國演義》。漢末的州雖已增至十四個,但與古九州大體還算一脈相承,且是最高的行政層級,相當於今天的省,在地緣上產生的影響力總有幾百年。只是南北朝開始濫置州郡,州的層級和地位自此大幅降低。
青州這個地名在近代曾一度被取消,直到1986年才恢復。其所涵蓋的疆域,從上古的天下九州之一,到漢代的一「省」,到明清的一府(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再到如今的蕞爾一縣(青州市乃縣級市也),這可真是落差年年有,今年格外大啊!不過具體到縣境,自漢以來卻也都是上級機構(州、郡、路、府)的治所,可謂區域中心所在,千百年間的厚重積澱,自是不容小覷。雲門山,正是青州一處菁華薈萃之地,舊時的青州八景,便以「雲門拱壁」居首。
圖2:雲門山山門
為了能多玩半天,我們坐的是周五(11月8日)晚上的夜車,周六凌晨5點就到青州了,到酒店略作休整後,即前往雲門山。按照導航路線,常規的公交只能到達遊客接待中心(在大明衡王城北面),到雲門山售票處還有3公裡路需步行,但其實是有旅遊專線可乘坐(百度地圖看起來母雞),只是時間極難把握,上一輛剛走不久,一問下班車要等一小時,沒辦法只好打車了。
圖3:黃葉林
天空有些灰濛濛的,分不清是晨霧耶還是霧霾耶?山門對面停車場那邊有一片小樹林,寒意早已將葉子渲染成明快的黃色,霧中見此,讓人深感愉悅,遂興致勃勃爬山去也。雲門山自古為魯中名山,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僧侶在山中修行,開窟造像,頗有規模。而雲門山更為人樂道的,則是明代形成的「壽」文化。明朝衡王就藩於青州,嘉靖年間,王府中有位名叫周全的小吏頗擅書法,特作了一個「壽」字為衡王祝壽。因《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的辭藻,遂鐫刻於青州城南的雲門山,正應了此意,衡王自是歡喜。回來後我查閱史料,這位衡王乃是衡莊王朱厚燆,從他封王的年份推算,大概是活了六十歲左右,這在當年也算可以了。
圖4:中華第一壽
此「壽」字通高7.5米,如今號稱「中華第一壽」,當年也許從很遠就能望見,不過現在是不行了。登山路上與它相關的本有山腳的觀壽亭和半山腰的望壽閣,因為植被變得太茂密,前者只能觀松,後者也只能看到「壽」字上面的一半。由於它的存在,此後四百餘年,雲門山逐漸成為人們前來祈福拜壽的聖地,畢竟,除非腦瓜不太正常的,長壽還是人人喜歡。亦有說成語「壽比南山」也是發源於此,雖然《詩經》中所說的南山顯然不是指雲門山,但有學者考證說這成語是在明清之際才廣泛出現,上述說法也確有其可能。
圖5:俯瞰望壽閣
「壽」字位於山陰,其左手邊不遠是雲門洞,到這就已經快到山頂了。雲門山很矮,海拔只有421米,過洞發現這段山體也很薄,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些奇趣。不過此洞並非天然形成的,洞口處附了傳說一則,其實這也只是傳說之一而已,說是秦始皇東巡時為壓制齊地王氣而開鑿。我向來認為傳說(尤其是近乎神怪的)不靠譜,雖然很多時候,傳說看起來比史實更吸引人一些。關於雲門洞,相關學者們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認為,此洞唐代時是供僧人歇宿的僧房窟,到了宋代才由寺僧守忠組織大量人力將其貫通。現實,是否略顯骨感呢?
圖6:雲門洞可不是「天開」哦
穿過雲門洞便是山陽,從左手邊臺階可登上大雲頂,右手邊前行即上文曾提及的石窟。這些石窟始鑿於北齊,此後綿延二百餘年,直到唐武宗滅佛時才戛然而止。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來青州駝山、雲門山考察,彼時雲門山石窟造像雖已殘破,但梁先生對它們的評價甚至更高於宏偉的駝山石窟,認為它們「可稱隋代最精作品」。只可惜文X期間雲門山石窟再遭嚴重破壞,如今難言美感僅剩滄桑,比之梁先生當年所見,又是殘破上的殘破了。
圖8:雲門山石窟造像之二
大概正是因為這個境遇,雲門山中的遺蹟直到2013年才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也只是與第三批的駝山石窟合併,應不算單獨立項。其文保子項名為「雲門山石窟及石刻」,很明顯不僅是這些隋唐石窟造像,諸如明代「壽」字、雪蓑道人的墨寶和其他古代石刻也均納入了範疇。
圖9: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照
大雲頂上雲霧繚繞,不遠處的駝山只是隱約可見。大概是在雲門山山腰的位置,有一條索道延伸過去貫通兩山,線路之長讓人咂舌,但似乎已無力維持運營了。出於時間考慮,駝山我們這次也未再前往。登臨東閬風亭,我不禁有些意氣勃發,在懷抱熟睡的閨女下山時,隨口吟詩一首。詩曰:風催秋葉落,霧鎖雲門間。行路問松柏,誰可壽南山?
人終究是不能壽比南山的,唯能藉此人傑地靈之氣,祈願人長久。順便的,如能有機會多去飽覽祖國山川,那也是更好的。
前文連結:
靜思齋 於嶽
2019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