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11月9日去雲門山時,曾途經衡王府石坊,然當日遊完雲門山後就直接前往青州博物館,未再折回此處,直到第二天遊覽青州古城時,才順便前來一看。眼前兩座孤零零的石牌坊,曾經見證了一座王府的輝煌與血火。衡王是誰?衡王府又是怎麼回事?這還得從六百多年前說起。
圖1:衡王府石坊
話說朱元璋開創明朝後,建立起一套有別於前朝的宗室分封制度。大體來說,皇子封親王,親王之子封郡王,各有封國,如果不是犯了大事或斷子絕孫,便可一直世襲下去。有明一朝,共計冊封親王八十餘位,郡王九百餘位,他們各成世系,繁殖能力又超強,到了萬曆年間,老朱家僅在宗人府玉牒中登記在冊的宗室,就已超過了十五萬人!由於他們的歲祿皆由國家供給,最後甚至發展到了全國稅賦都難以支撐這部分支出的境地,長久下去,國家又焉有不敗亡的道理?
話稍有些扯遠了,還是回到衡王本尊吧。首任衡王名叫朱祐楎,是憲宗皇帝的第七子,於弘治十二年(1499年)到青州開府就藩。其實衡王也並非明朝首封於此的親王,此前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榑、成祖第二子漢王朱高煦的藩地都在青州。不過這二位爺可不是省油的燈(事跡可自行百度),後來都被廢為庶人不得善終,王位是一代也沒傳下去,青州這塊風水寶地這才能輪到衡王頭上。或許因為前車之鑑心裡膈應,衡王是堅決的另起爐灶新建王府,自此衡王一系便在青州穩穩地紮下根來,一百四十餘年間傳了六代七王,除了末代衡王之外,個個壽終正寢。
圖2:明嘉靖青州府治圖
圖3:清康熙青州府治圖
衡王府曾是一座輝煌壯麗的府邸,據說建築格局和樣式與紫禁城極為相似,僅是小一號而已。從上面那張嘉靖年間的《青州府治圖》可以看出,其所在大致在城中心偏南的位置。圖中我用紅色虛線隔開的右側,大致就是如今「青州古城」景區的範圍,顯然,那只是原來青州城的大概一半。但阜財門的位置貌似不太對,我再附上一張康熙年間的圖供參考比對,我覺得康熙版的位置關係與眼下所見比較接近。
圖4:石坊現在濰坊護理職業學院中
讓人頗為感慨的是,曾經偌大的一座王府,如今就僅僅剩下這兩座石坊。它們靜靜地掩藏在濰坊護理職業學院之中,如想近距離觀摩,則必須從校門進入,所幸不是中小學,門衛大爺倒是沒有任何阻攔之意。不過由於樹木與柵欄的阻隔,從外面馬路經過時,如果不是特別留意,或許都難見其端倪,來青州古城的遊客估計大部分也不會專門到這裡。即便如此,也完全不能小覷這兩座石坊,因為中華大地上現存的原裝明代王府遺蹟,實在已是屈指可數。
圖5:石坊構件
據統計,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之際,尚有親王三十四位,他們必然都有著相若的王府。可憐的是,無論是李闖還是辮子軍殺將過來,甭管是奮力抵抗還是果斷投降,這些明朝藩王和族屬將要面對的,都是架在脖子上的屠刀而已,當他們身死族滅後,絕大多數的王府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
在南方諸王此起彼伏的抵抗浪潮中,末代衡王朱由棷選擇「苟全性命於亂世」,在清軍到來之際便獻表投降,還自願前往北京等待朝覲。即便誠意如此,卻還是沒有免去那項上一刀之厄——他的「順民生涯」僅僅過了兩年,便在北京慘遭處決,理由大概是因為其世子的謀反,總歸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吧。朱由棷死後,衡王系的郡王們均被押往北京砍頭,曾經煊赫一時的衡王府也被徹底查抄,夷為平地。不知是何原因,這兩座石牌坊最終竟得以保留下來,如今成為珍貴的明代王府文物遺存。
圖6: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照
關於歷代衡王,雖然正史中的筆墨不多,但他們的諸多軼事在青州當地膾炙人口,甚至在諸如《聊齋志異》、《紅樓夢》等名著中都能見其蹤跡。據說,以朱祐楎為代表的早期衡王系,多是文人雅士之流,他們樂善好施,當時頗有賢名,在文化領域上也有所建樹。
圖7:精美的石雕
滿地飄零的黃葉,年年如是,歷史的滄桑終究掩蓋不住石坊曾經的精美和華貴。王府繁華雖已落盡,但鐫刻於石上「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的衡王家風,卻也仍留有淡淡餘香。
前文連結:
靜思齋 於嶽
2019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