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延用至今,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鎮國寺總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及左右鐘鼓二樓、萬佛殿、東西配殿(觀音殿和地藏殿)、三佛樓等建築。萬佛殿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元明時先建山門及左右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及觀音殿和地藏殿,清代雍正、乾隆重修後形成現在布局。
主體建築萬佛殿面闊三間(11.58米),進深三間(10.78米),單簷歇山頂。殿身前後當心間闢門,前簷次間設窗。殿身無金柱,有簷柱12根,柱頭上有闌額無普柏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
萬佛殿內的所有塑像面目豐滿,身材健美,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極有美學價值和歷史內涵。類似的塑像,除了在敦煌莫高窟有少量保存外,其他地方幾乎沒有。
鎮國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萬佛殿內塑像最為珍貴,是五代北漢天會年間建殿時的作品。萬佛殿內佛壇寬大,長寬為6.09米見方,高55釐米,沿邊用青磚疊砌而成,約佔全殿面積一半。壇上正中設束腰須彌座,釋迦佛趺坐其上,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觀音、善財、龍女)為明代塑造,清代重繪油彩外,其餘皆為五代原作,佛壇式樣,塑像配置均與五臺山唐代建的地禪寺大殿同略同。
萬佛殿用材相當於營造法式中的四等材,符合3開間小殿的規制,但其總高達到1.74米,鬥拱柱高比超過2:3,這個比例甚至較佛光寺更大。柱頭鬥拱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下昂、耍頭皆作批竹形,承襲唐代簡潔有力的風格;出簷達到2.94米,也是古建築中的佼佼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圖),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