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美英日等國在華盛頓締結《五國海軍條約》,暫時遏制了當時列強間幾近失控的海軍軍備競賽。 100年後的今天,這熟悉的一幕重映了:12月17日,美國軍方發布海軍戰略文件,鼓動海軍大肆擴軍,頗有要給拜登時代的海軍政策定調的意味。結合此前提出的「海軍力量2045」計劃,美軍即將在西太平洋掀起一場規模更浩大的造艦競賽,目標直指中國。
美國人這一計劃無疑讓亞太地區有了風雨欲來之感,但其實只要細看這個計劃,不難發現氣勢洶洶的面具後,隱藏的是各方掣肘、囊中羞澀導致的色厲內荏。
面對這份戰書,我們既不必一味嘲諷或唱衰對手,也不必迎合西方「冷戰難以避免」的論調。
1909年的漫畫《Puck》畫出美、日、英、德、法等五國的「造艦競賽」,這一詞彙也在西方語境下成為危機感十足的代名詞疑問1:島礁究竟好不好守?
先從備受熱議的話題說起吧——南海島礁,究竟好不好守。
老實說,這是持續被西方炒作、總能撩撥國人心弦的老話題。但在11月美國總統選舉前,有關川普政府是否會突襲中國在南海島礁的報導再次充斥海外媒體,國內輿論也不禁受到影響,以至於中國國防部在10月末特意證實時任美國防長埃斯珀曾親自向中方澄清這些傳言不屬實,表示美國無意製造對華軍事危機。
埃斯珀的這番話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要說美國視我們的南海島礁為眼中釘、肉中刺,想要除之而後快,那絕不是杞人憂天。但想法歸想法,意淫不能成為現實政策的目標和基礎。畢竟,中國可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
實際上,西方媒體和「鷹派」觀察家常炒作的那些南海島礁在衝突和戰爭中「脆弱」的理由,比如面積狹小,缺乏防禦縱深;遠離大陸,難以得到及時增援……難道只有美國人想得到,中國人就想不到嗎?
永暑礁上的飛機起降跑道(圖左灰褐色長線條部分)當然不是。但中國依然決定在這些島礁進行陸域吹填,是經過謹慎的評估與細緻的準備的。
首先,南海島礁完成陸域吹填後,功能得到極大豐富,其主要功效不在戰時,而是在平時確保中國保持常態化的存在——這對於鞏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複雜的南海談判博弈中增強話語權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其次,一旦到了戰時,尤其是面對美國這樣海空實力強悍的對手時,單靠島嶼自身防禦力量的確斷難守衛。美日在二戰期間多次殘酷的奪島戰表明,島嶼的歸屬取決於區域制海權掌握在誰手裡,決戰空間在海上而非島上。一旦區域制海權喪失,哪怕防守方在島嶼上部署再多的兵力,失敗也難以避免。
中國對此十分清楚。因此,儘管中國十分注重南海島礁自身防禦力的建設,但從沒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島礁自身,而是通過儘量實現軍艦和航空兵在島礁周邊海域的常態化部署,與島礁形成互動配合,擴大防禦縱深。
換句話說,美國天天炒作南海問題,包括「宣傳」炒作我島礁防禦弱點,不過是口水仗。其實雙方都清楚,無論是平時的對峙還是戰時的較量,足夠數量的軍艦與戰機才是決勝的關鍵——這就是美國推出「海軍力量2045」的根本原因。
疑問2:「海軍力量2045」 有多可怕?
「海軍力量2045」由埃斯珀在離任前夕提出,可以說是川普心心念念的355艘艦隊計劃的擴大版。其具體內容,是指美軍計劃到2045年建立一支包括有人駕駛和無人艦艇在內的龐大艦隊,使軍艦數量由現在的290艘擴充至500艘。詳情如下表所示:
如圖可見,美軍擴充艦隊的重點並未放在傳統「主力」——核動力航母和巡洋艦、驅逐艦等大型水面戰艦上,而是攻擊型核潛艇、小型水面戰艦和無人作戰艦艇三類艦艇上。
美軍的選擇具有高度針對性。縱觀過去幾年美國在南海的動作,雖然美國海軍執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的次數在川普任內急速增長,但表現出的一個鮮明趨勢就是——愈發力不從心。
2017年,美國第七艦隊接連發生惡行撞船事故,兩艘驅逐艦遭重創,17名水兵死亡,導致艦隊司令直接被免職。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美軍「羅斯福號」航母因艦上疫情暴發被迫停靠關島休整,導致美軍在西太平洋再次出現航母「真空」,艦長也因被迫公開求援被免職。
對於原因,被免職的第七艦隊前任司令約瑟夫·奧金看得很清楚:艦隊承擔了遠超額度的任務,人手入不敷出,艦艇維護滯後。一句話,幹活的人太少了。
被油輪撞到幾近報廢的美軍驅逐艦但這並非最關鍵的原因。
從2013年起至今,中國海軍被譽為「下餃子」的造艦速度使得新艦下水噸位連年高居第一。海軍艦艇數量與質量的雙增長使得中國海軍能夠在遠離大陸的南海保持不間斷的海上存在,並與島礁上的防禦力量互成犄角。對此,稱霸全球大洋為目標的美軍如鯁在喉,只得以更多的「航行自由行動」來抵消中國影響力的增強。
但在這樣的消耗與比拼中,雙方承受的代價是不同的:
首先,雙方艦艇數量差距迅速縮小。2016年,中國海軍服役的戰艦數達到18艘,2017年又至少新增了14艘,而美軍同期新增僅為5艘和8艘。至2018年,中國海軍主戰艦艇數量達約300艘,與美軍287艘的作戰艦艇規模幾乎一致。
其次,中美軍艦的部署方式迥然不同。中國海軍艦艇的活動範圍仍以周邊海域為主,距離本土港口較近,但美國海軍實施全球部署,且在南海周邊沒有常駐港口。因此,即便同樣是在南海保持存在,相關任務給雙方艦隊官兵造成的疲勞度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雙方的任務成本相差巨大。美軍現有的水面艦隊以大型軍艦為主,缺乏4000噸位以下的輕型艦艇。而縱觀中國海軍近年來的發展,噸位較輕卻戰力不俗的054和056兩型護衛艦佔據重要位置。在非交戰性的軍事任務中,中國海軍造價約3億美元的054型護衛艦就能完成的任務,美軍只能使用單價高達近20億美元的伯克級驅逐艦才能對衝,而且還是要「遠道趕來」。
據外媒引述知情人士爆料,中國海軍還將追加訂購20艘054型護衛艦,以加強對周邊近海的控制
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海軍,急於打壓遏制中國的美軍能不心急火燎地抓緊造船嗎?能不更加重視小型水面艦艇和無人作戰嗎?
疑問3:美軍為何更重視無人作戰?
但造船歸造船,一向財大氣粗的美軍為什麼偏偏重視小型水面艦艇和無人作戰呢?原因很簡單,山姆大叔已非昨日,早已風光不再。當下的美國,錢包著實有些乾癟。
川普執政以來,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一改歐巴馬時期壓縮軍費的態勢,不斷透支財政增加軍費。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估算,「海軍力量2045」的目標若要完成,每年僅造艦上的花費就高達285億美元,再加上其他相關費用,非得300億美元以上才能滿足需求。
但這一數字不僅遠高於目前美國海軍每年的造艦預算,也與美軍武器裝備整體更新迭代的需求相衝。
首先,美軍目前優先進行核武器系統的升級,需要在2030年前推進海基、陸基和空基核武器的全面換代,僅這一項就要近1000億美元。
其次,美軍海陸空現有的主戰裝備基本都在冷戰結束前後完成更新,服役年限基本已達30年,個別裝備甚至遠超這個數字。新型裝備的研發與生產需要巨量的資金,缺錢的可遠不止海軍一家。
「星座」級護衛艦之所以被美軍寄予厚望,計劃訂購20艘,根本上是因為其批量建造後的成本有望降至10億美元但目前看來,拜登上臺後很可能把資源優先供給海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本月初在講話中表示,軍方需要將主要財政投入到海軍的擴張上,而陸軍、空軍的部分項目經費將被削減。
需要注意,馬克·米利出身陸軍,同時也是華盛頓建制派人物。他的講話,既代表美國軍界高層相當的共識,也勢必為注重建制派聲音的拜登重視。
且不論這種資源的分配方案能否成功,這裡面的動向是中國必須重視和辯證分析的。美軍重視小型作戰艦艇,表明美軍仍舊重視雙方在非交戰性的任務中的較量,這對雙方管控危機的目標是個利好。從這個角度說,美軍此番造艦計劃,與冷戰時期同蘇聯的海上博弈存在不同。
但美軍更重視無人作戰艦艇和潛艇的建造,卻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的。「海軍力量2045」計劃增加約200艘無人作戰艦艇,而大量運用無人裝備的顛覆性戰術在今年的納卡衝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美軍早就藉助無人潛航器在南海水域活動,並曾被中方捕獲此外,反潛歷來是軍界公認難度很高的作戰課目,對我國這樣技術積累仍相對薄弱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美軍大幅擴充攻擊型核潛艇艦隊的數量,肯定不是為了來南海捕魚吧。
不過我們也無需過分緊張。南海問題,說到底,政治仗高於軍事仗。美國把南海問題軍事化的企圖並不符合周邊國家的意願,這就給中國的外交留下更為廣闊的空間。
文/巴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