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之生也固小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
荀子認為,人一出生就有「性情」,其中性是人的欲望,而喜怒哀樂則是感情。「人之初,性本惡」,但是在經過學習和教育之後,會遠離惡走向善。當然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人內心的惡將會完全激發,從而使更多人遭受苦難。在雲南就有這樣一個人,他沒有將心中的惡抑制住,反而任由其滋生,最後成為了充滿惡念的殺人惡魔。
殺人惡魔
雲南昆明晉寧縣晉城鎮住著一個奇怪的老頭,他家周圍很少有鄰居路過。因為在十幾年前,這個老頭就有過殺人的案例,還多次傷害過路人,人們都認為他有精神病。這個老頭叫張永明,他並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惡魔。
張永明是本地人,從小出生在晉城鎮南門村,據傳他的父母和哥哥都有暴力傾向,而他從小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在這樣一個家庭長大的張永明,也有強烈的暴力傾向。1974年還在讀初中的張永明就砍傷了自己的童年玩伴兼同學,經過雙方家庭的溝通後,張永明還是進入了教管所。
在教管所的張永明非但沒有悔過,還變本加厲。他認為自己沒有錯,父母卻對自己不管不顧,任由他進入教管所。這樣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充斥著他的大腦,逼迫他走上更加邪惡的道路。刑滿後的他沒有繼續讀書,而是進入一家工廠工作。
1978年,張永明在附近的窯廠燒磚,和他一起工作的一位少年叫楊榮,年僅16歲。一天楊榮要幫生產隊買米,拿著18元錢和張永明一起去鎮裡。此時張永明徹底被慾念佔據心頭,他殘忍的殺害了楊榮,搜颳了錢財並且埋到空地中。
楊榮失蹤後,他的父母立馬報警,最後警察搜到了張永明身上,發現他是最後一個和楊榮在一起的人。果然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張永明無法狡辯,為此他被判處了死緩。在緩刑期間因為表現良好,改為無期徒刑。在監獄中的張永明隱藏自己,假裝悔過,後被減刑釋放。
少年失蹤
有著殺人案底的張永明一個人獨來獨往,然而從2008年來,在晉城鎮就連續有少年失蹤,從2005到2012年,已經失蹤了17人。最後一名失蹤者是雲南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韓耀,他畢業前來晉寧實習考察,從此失去蹤跡。韓耀的父母得知兒子失蹤後,立馬報警,並且親自趕到當地調查。
在警方與韓耀父母的聯手下,鎖定了一個嫌疑人,正是張永明。當地有殺人案底的只有他一人,而所有失蹤者失蹤的地點都在他家附近。於是警方先扣押了張永明,隨後在他家附近嚴密搜索。果然在張永明家的廚房內發現了一大口蛇皮袋,袋內都是醃製過的人肉。旁邊還有專門裝內臟的桶,場面殘忍血腥。
警方還在張永明家附近的空地內挖出了17具白骨,正好對應17名失蹤的少年。這17個小孩,最小的只有12歲,卻都成為了張永明手中的冤魂。在法庭上,張永明依舊不知悔改,面對死者家屬的質問,他冷笑地說:「他們都變成了醃肉,我只是想換換口味。」
結語
張永明最後為自己殘忍的行為付出了代價,2013年1月10日,一顆子彈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直到現在雲南當地還流傳著「晉寧食人魔」的傳聞,而張永明的行為,讓無數家庭痛心,直到現在也沒人知道他殺人的原因。或許真的如他所說,並沒有原因,只是單純想換換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