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眼下生意難做,但還是要堅持,想要確保營業額增長,味道不能有半點馬虎。」近日,寧夏觀光夜市雜糧攪團店商戶孫海榮說。
幾年前,孫海榮和妻子來到這裡經營雜糧攪團店,「儘管經營面積不大,但生意還算紅火」。然而,雜糧攪團店的生意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按下了「暫停鍵」。暫停營業後,孫海榮和妻子潛心研究攪團配料。復工復產後,他製作的雜糧攪團口得到消費者進一步認可,銷售額一天天增長。
作為入駐觀光夜市的新商戶,與孫海榮一牆之隔的訾保平生意相對冷清。今年初,在外漂泊了兩年的訾保平回到銀川,選擇到寧夏觀光夜市創業。「我家就在附近,以前也來夜市吃過飯,覺得客流有保障,就決定闖一闖。」
3月18日,寧夏觀光夜市恢復營業,訾保平開始裝修店面,投入25萬元,裝修用了近一個月時間。「剛開始家裡人都覺得風險太大,我覺得莜麵館很有特色,一定會成為一種時尚的飲食文化。目前不少行業面臨著收入減少的窘境,與其每天發愁,還不如面對現實,只要堅持到底,機會總會有的。」儘管每天營業額只有幾百元,但26歲的訾保平顯得很樂觀,「觀光夜市實行聯營扣點,我們不用繳納房租,營業額少的時候,我們也扣的少,基本沒什麼負擔,壓力也不大。」
訾保平提到的聯營扣點,是觀光夜市復工復產以來開展的自救舉措之一。疫情發生後,夜市管理方堅持與商戶共進退,在經營政策、聯營扣點、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給予商戶最大的支持與幫助。觀光夜市副總經理陳序告訴記者,夜市每周都召開商戶大會,對商戶進行職業引導和政策宣傳等,營業額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70%左右。
「很多餐飲企業難以為繼最大的原因是房租,我們的聯營扣點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即商戶收入多,夜市收益隨之增加,如果商戶沒有營業收入,則不需要給夜市繳納營業費用。因為沒有房租壓力,疫情期間商戶不僅沒有流失,反新增了幾家。」陳序說。
「危機,就是危中有機,『危』已經很明確了,『機』在哪裡?」陳序說,儘管疫情期間客流量減少,但線上渠道暢通。為了讓夜市減少損失,他們還通過夜市積累的私域流量,在朋友圈、公眾號發布外賣訂餐信息,效果明顯。
觀光夜市西竹拌麵廚師長袁海餘告訴記者,餐廳除了不斷研發新的菜品外,在服務的細節上下大力氣,過去送外賣是塑膠袋包裝餐盒,現在換成了精心設計製作的紙質手提袋,給顧客帶來暖心、安全的感覺,以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此外,把觀光夜市帶入景區,讓美食從室內走向室外,是企業堅守自救的另一項舉措。今年清明節假期,寧夏觀光夜市「蘇峪口」體驗店讓不少遊客眼前一亮,各式夾餅夾饃、粗糧小吃、飲品甜品應有盡有。這些美食均來自寧夏觀光夜市總部,遊客爬山不用自帶食品「負重前行」,在遊覽中便可輕鬆便捷地體驗美食和美景。
「幾個月以來,觀光夜市餐飲業也曾歷經諸多困難,如今『重整行囊再度出發』,只要我們不放棄希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月明』。」陳序說。(記者 王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