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字夢得,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一生雖屢遭貶謫,卻愈挫愈勇,有「詩豪」之稱。
一:貞元二十一年,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受此牽連劉禹錫被貶謫為偏遠的朗州司馬十年以後,唐憲宗念及劉禹錫的才學,將他從朗州召回京師。此時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被公認為諷刺當朝權貴,由此劉禹錫招致了更殘酷得報復,很快被貶為更為荒涼偏僻的播州刺史。當然最後笑到最後的仍然是愈挫愈勇,永不放棄的劉禹錫。十四年以後,劉禹錫重回長安,再次遊覽了玄都觀。此時早已物是人非,有感於此,劉禹錫寫下了《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歷經磨難,劉禹錫依然不改初心。全詩洋溢著不屈不撓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表達決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的決心和樂觀堅強繼續戰鬥下去的執著精神。
二:公元822年,劉禹錫在夔州貶所寫下了著名的組詩《浪淘沙九首》,借物抒情言志,表達了不改初心,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其一: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萬裡黃河波濤滾滾,巨風掀簸來自天涯。全詩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氣勢大起大落,給人一種磅礴壯闊的雄渾之美。
其八: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只有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光的黃金。自然的遼闊之景可以蕩滌心中的不平之氣,滾滾流水則會給人前進的力量,一時的失敗永遠不能改變作者崇高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三:公元826年,劉禹錫由和州返回洛陽,途徑金陵,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一: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著古城的荒涼和寂寞,格調莽蒼,境界闊大,讓人撫昔追今,不勝感概。
其二: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夕陽西下,野花點點。昔日繁華鼎盛的名門望族,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滄海桑田,人生多變。繁華過後成一夢,洗盡浮華儘是鉛。
四:公元826年,劉禹錫應召回京和好友白居易在揚州相遇。面對著好友對自己遭遇的同情和惋惜,劉禹錫寫道: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顯示了自己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襟懷,同時又表現了自己對人生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也表達了自己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欣慰和讚賞。到了晚年有感於至親好友白居易的悲觀消極,劉禹錫寫道: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對待衰老不要有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怡然自樂。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雄心壯志,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