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對華打壓加碼,中企15億收購案打水漂,澳媒:將招來無盡反制

2021-01-13 騰訊網

鑑於澳大利亞政府頻繁損害中國的合法權益,中國海關總署針對澳進口商品頒布了多項禁令,這導致該國上千萬噸大麥即將爛在地裡,澳大利亞政府對此也非常不滿,最近他們再次加碼對華打壓措施。當地時間1月12號,澳大利亞聯邦財長弗萊登伯格宣布否決中國建築集團對該國建築承包巨頭Probuild的收購案,理由是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該項收購案價值近3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目前中企已經撤回了收購報價。

從澳媒報導來看,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此前已經該項收購案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審議,中國建築集團也一直在同澳方努力溝通,此次收購案遭到強行否決令他們感到非常失望,Probuild的負責人隨後也抨擊了弗萊登伯格,認為澳以安全風險作為拒絕理由「太可笑了」,此舉未來將給澳大利亞營商環境帶來巨大破壞,不利於國家的長期發展。

作為現代化法治國家,澳大利亞政府本應恪守公平公正,平等對待他國企業投資,然而如今卻以毫無根據的理由否決中企收購案讓項目打了水漂,這無疑違反了國際市場貿易原則,同時也給澳大利亞營商環境抹上汙點,未來各國企業對澳洲的投資信心只會更進一步下滑,進而影響到澳大利亞的經濟重啟,畢竟只有外來投資才能夠給澳洲經濟重新注入活力,將中企拒之門外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同時澳媒認為中國也不會對澳大利亞的行為袖手旁觀,之前對澳進口大麥的禁令就是最好的證明,莫裡森政府繼續加碼對華反制只會遭來中方的無盡報復,要知道中國商務部最近又公布了《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使用辦法》,可以說隨時能夠讓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的實體付出代價。而中國自身對於澳大利亞市場的依賴程度並不高,能夠隨心所欲地展開反擊。

因此澳大利亞否決中企收購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招,說到底它只能讓莫裡森等政客逞一時之快,並不能夠給澳大利亞發展帶來實質性幫助,不過這種行為背後也反映出澳大利亞政客們的扭曲心理,也就是仍然將中國海關總署措施歸為無理打壓,認為中國正在歧視該國的商品。

對於禁止澳大利亞商品進口,中國外交部此前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中方相關措施符合中國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是對國內消費者負責任的行為,澳方以所謂「受害者」自居,中方對此絕不接受。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澳大利亞政府近年來對我國發起的雙反調查多達106起,同時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在澳正常經營活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這讓他們被迫蒙受了巨大損失。

所以導致澳大利亞商品對華出口受阻的責任並不在中方身上,莫裡森政府理應從自身尋找問題,改變錯誤的對華政策,否則中澳關係將很難恢復正常,澳大利亞上千萬噸大麥也將徹底爛在地裡,要知道一個健康良好的中澳關係永遠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關焦點

  • 對澳反制再擴大?第六家澳企牛肉輸華資格被暫停,澳媒:經濟脅迫
    在此背景下12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決定暫停一家澳大利亞牛肉供應商的輸華資格又遭到了澳媒的強烈抨擊,澳媒認為中方此舉是再次在給澳大利亞「穿小鞋」,這已經是中國第六次用暫停澳大利亞牛肉商出口資格對澳採取「經濟脅迫」行動。澳媒的強烈抗議只能凸顯出了他們的格局太小,習慣了用最卑劣的想法去揣測他人的正常行為。
  • 澳洲又作妖!中企15億收購案被否,中國回應:澳在自損形象及信譽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1月12日消息,澳大利亞財長喬希·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近日表示,他將拒絕批准中國建築集團(中建集團)對建築承包商Probuild價值約3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的收購案,理由是這項交易會對澳洲國家安全產生威脅。澳否決中企收購案,中國回應:澳在自損形象及信譽!
  • 眼見中企領跑收購澳企案,莫裡森急了,要求政府贊助其他競標企業
    >,根據澳媒的說法莫裡森要求澳大利亞國家信貸機構自掏腰包,以贊助其他國家的有力競標者,也就是為中國企業的對手提供資金支持。 澳媒稱莫裡森之所以打算自掏腰包阻止中企中標,是擔心如果中國電信企業在南太地區站穩腳跟,會對澳大利亞的電信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 面對反制黔驢技窮,澳政客建議造一批「餘茂春」,以實現以華制華
    隨著中澳關係的不斷惡化,中國方面拿出了更強有力的反制措施應對莫裡森政府的錯誤行為時,澳大利亞的經濟遭受到了嚴重創傷,就在莫裡森政府面對中國反制束手無策黔驢技窮的時候,澳大利亞前外交官夏爾馬宣稱澳洲可以利用華裔的影響力,並把華裔視為一種資本,最終實現以華制華。
  • 剛剛澳大利亞否決中企近15億收購案,發生了什麼?
    據澳洲財經見聞1月12日報導,在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審議了長達8個月後,澳大利亞聯邦財長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最終決定否決中國建築集團(下稱「中建集團」)對該國建築承包巨頭Probuild的收購案。據悉,該項收購案價值近3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
  • 澳對華政策惡果顯現,中國買家紛紛撤資房地產,澳媒:恐一蹶不振
    中澳兩國的貿易爭端一直是澳大利亞各行業的心病,因為他們極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需求,在後疫情時代他們也找不到中國的替代市場,最近澳洲這種恐慌情緒又開始在房地產市場蔓延。作為澳大利亞房地產最大的外國買家,中國投資長期在該國市場佔據著重要比例,是房地產行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這也是為什麼澳房地產行業表現得如此擔憂的原因。為了吸引中國買家來澳投資,澳大利亞國內多個州最近都推出了優惠政策,最多能夠提供5萬澳元(約25萬元人民幣)的退稅,但是仍然無濟於事,中國買家在澳房地產投資依舊呈現著下滑趨勢,部分官員認為澳大利亞正在品嘗到對華政策帶來的惡果。
  • 澳媒向美國第一艦隊發出邀請,承諾甘願充當遏華橋頭堡
    在文章中澳媒還認真地跟五角大樓分析了澳大利亞與新加坡的優劣勢,認為澳國也同樣能夠提供艦隊所需的場地和燃料,並且美澳還有著豐富的合作演習經驗,之前雙方已經建立了穩定的合作基礎,對於五角大樓來說澳大利亞仍然是基地首選。為了能夠打動五角大樓,澳媒還提出由莫裡森政府分擔駐軍費用,為美軍提前建立好基礎設施。
  • 中國籤署10億噸訂單,澳媒:沒有本國名字
    今年以來澳大利亞一次次向對華挑釁,嚴重破壞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而中澳經貿往來也因此受阻,澳國大麥、葡萄酒等農產品相繼中國海關拒之門外,不過在最近澳大利亞又迎來了一個壞消息。對於中方將煤炭訂單轉向他國,澳大利亞媒體感到憤懣不平,除了譴責中國「故意打壓」澳大利亞商品之外,還認為其國內煤炭市場已經岌岌可危,因為中國一直是澳大利亞煤炭最重要的買家之一,據專家估算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可能會讓澳國每年損失達150億澳元(約合1004億人民幣),這樣的代價顯然澳國煤炭企業承受不住,因此澳媒才會對「中國訂單上沒有本國名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 澳媒抗議中企投資項目:侵佔了我們的領土
    這次中國企業投資的漁業項目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部省達魯島,距離澳大利亞本土約200公裡,因此長期被澳媒看做本國的門戶所在,對於中巴兩國達成漁業項目合作,澳媒認為中企是趁虛而入,因為澳巴兩國在經濟領域缺乏合作,中國抓住機會在兩國之間「插上一腳」。
  • 煤炭船滯留中國港口,澳媒替印度船員叫屈:印澳應聯手對華討說法
    在詳細的報導中,一名印度船員向澳媒稱,由於中國拒絕運煤船卸貨,自己被逼和五歲的兒子長期分離,希望能夠早早結束這種窘迫的境況,因此澳媒在報導中呼籲印度總理莫迪與澳大利亞政府一起對華施壓
  • 欲要對華出手了?澳政客剛出餿主意,遭澳媒雷霆警告:註定落敗
    在中方出手反制之後,澳方出口貿易遭到重大影響,但澳方仍是不知修正態度,甚至多次對中方內政大放厥詞。近日澳方又要向中國出手了,澳政客剛剛出了個主意,要去世貿上訴中方。面對澳洲商品近來在中方"闖關"困境,《澳洲財經見聞》近日刊文表示,中澳貿易減少95%,按照2019年澳方1.4萬億美元GDP來計算,澳方將損失840億美元。而這將令澳方國內GDP下降6%,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則下降14%,所造成的影響極大。
  • 澳媒:反華政治言論讓澳企擔憂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5月28日文章,原題:在華澳企警告稱損失將是慘重的在華澳大利亞企業主要商會稱,來自澳大利亞的政治言論「無益」。就在外長畢曉普著力緩和與澳最大貿易夥伴雙邊關係之際,圍繞所謂中國政府影響力行動的激烈討論再起。澳商界對此很不悅。
  • 反制效果凸顯!澳首個瀕臨破產的行業出現,澳媒:中國必須賠款
    中國早在2020年10月份就以質量問題對澳大利亞多個州原木頒布了限制措施,禁止澳洲出口原木到中國。在中國限制措施之下,澳首個瀕臨破產的行業出現,中國反制效果凸顯。據觀察者網報導,澳大利亞林業產品協會(AFPA)負責人表示,一旦中國繼續對澳洲原木進行制裁,澳大利亞將會有上萬人失業,會給原木產業造成巨大影響。
  • 中企擁有澳「水權」 澳媒不必歇斯底裡
    香港《南華早報》7月13日文章,原題:「農場主遭劫掠」:澳媒對中國和水的歇斯底裡 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對乾旱缺水的擔憂,已助長所謂中國正惡意買下澳大利亞水源的傳言甚囂塵上。上世紀80年代,水首次成為澳一些地區的可交易大宗商品,多年來該市場已增長為每年價值30億澳元的產業。擁有土地的農場主獲得能在水市場進行交易的「水權」,包括外國實體在內的任何人都能對此投資。上月更新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澳「水權」的頭號外國所有者,以微弱優勢領先美國。
  • 澳媒:澳洲政府計劃和臺灣達成貿易協定
    澳媒:澳洲政府計劃和臺灣達成貿易協定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商品輪番受阻,導致損失慘重。為了挽回部分損失,莫裡森政府多次想要和中國通話都遭到了拒絕。失去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替代的市場以及盟友的支持。不過讓莫裡森政府失望的是,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已經被其他國家瓜分殆盡,就連剛撤出的中國市場都被美國、法國等國家填補了空子。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政府瞄準了中國臺灣。
  • 中企欲收購電信企業Digicel,澳卻阻攔:將影響該國電信安全
    近期,澳大利亞又做出「錯誤舉動」,繼日前否決中國建築集團對澳大利亞建築承包商Probuild的收購案及叫停中企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建設天然氣發電廠的項目後,澳大利亞又在近日對中國企業收購電信網絡供應商Digicel的計劃橫加阻攔。
  • 澳對華出口該商品需交保證金,澳洲學者發出感嘆
    ,這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產品在相同市場上的競爭力,當然,中國政府不會任其胡作非為。澳大利亞相關媒體一篇評論文章中提到,在中方決定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等相關產業實施反傾銷措施後,澳大利亞最大上市釀酒企業富邑葡萄酒產業有限公司股份下跌超過11%。對於中國實施的反制措施使得股市突然驟跌,對此,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埋怨,表示中國所實施的這一措施極為不公,甚至其背後還有著更加龐大目標。
  • 澳洲大麥遭華反制,印度準備接盤引起眾怒,印農民喊話莫迪下臺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大麥是澳方主要農產品之一,龐大的中方市場成為澳麥最大銷售場所。根據官方數據可知,澳方對華出口大麥佔其出口總額的70%,中方成為澳麥的最大買家,而在澳洲大麥遭中國反制之後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澳方大麥今年恰逢大豐收,出口問題更是達到了空前嚴峻,豐收似乎成為了負擔。澳方只能努力另謀出路,卻將主意打在印度之上,印農被激怒了!
  • 剛剛,澳大利亞否決了中建集團近15億收購案
    來源:金十數據據澳洲財經見聞1月12日報導,在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審議了長達8個月後,澳大利亞聯邦財長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最終決定否決中國建築集團(下稱「中建集團」)對該國建築承包巨頭Probuild的收購案。
  • 下跌超過99%,中國遊客今年春節不去澳洲了,澳媒:最少損失14億
    然而澳洲因為一意孤行,甘願充當美國馬前卒,在諸多涉華事務上發表錯誤言論、做出錯誤行徑,導致兩國關係結冰。既然澳洲不義在先,那麼我們也沒必要留情面,對此,國內相關部門依據法規,對澳大利亞多項出口產品採取了反制措施,據澳媒稱共計有11種商品受到了影響。然而就在莫裡森焦頭爛額之際,又傳出了一個對澳洲不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