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三月,一處大型的兵馬俑坑在陝西省臨漁縣秦始皇陵東部被發現。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當發掘工作開始的時候,這個小山村就引起了海內外考古界專家學者的目光和重視。到這裡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甚至有人稱讚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沒有任何質疑的,這次兵馬俑的發掘再一次的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世界文明古國」的名號。
然而,這一重大發現也給歷史學界和考古界的學者提出了很多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在提出的問題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秦陵兵馬俑坑是為誰修建的呢?或者說這俑坑的修建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在發現兵馬俑坑的那一年,秦鳴,這一位在秦俑考古工作隊做事的研究者說過這樣一段話,在相關資料上有過記載,秦始皇曾經命令修陵的工匠將陵墓的外圍再往外擴三百丈,而兵馬俑坑就在陵墓外圍的東邊,恰恰在這個修改過的區域之中。就此看來,秦鳴認為兵馬俑坑是為了始皇而修建的陪葬坑。
1984年,在《大自然探索》第三期上刊登了一篇關於論證這處發現的歸屬者不是嬴政的文章,在這篇由陳景元撰寫的文章中他提出了兵馬俑坑不是嬴政陵墓的陪葬坑的觀點,它的歸屬者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始皇帝,而是比他早五十多年的秦宣太后。
他提出這一觀點的理由主要有三條:
首先,他質疑了「三百丈」這一史料的出處。這位學者認為這一根據的出處是模糊不清的,非常讓人懷疑。退一步說,如果這則史料是可信的,那麼按照古代的度量來說,秦朝時的一尺大概是如今的23釐米,那時的三百丈換算到現在的長度的話大概是六百九十米,但是根據現場的數據測量,秦始皇陵墓距離此處俑坑的距離是1710米,這自然是和現實極為不符的。
其次,俑坑裡發掘出的車馬和軍隊比起嬴政時代來說明顯要早,要落後得多。始皇帝時期,秦國軍隊是以步兵和騎兵為主要兵種的,基本上沒有車戰的用武之地。然而俑坑當中的軍隊卻大部分都是戰車士兵。
再其次,始皇帝非常信奉陰陽五行及其相關的學說。秦朝自周朝以後建立王朝,據這一學說來說是以水克火,也因此,秦朝崇尚水德。古書《通志》中有過記載:秦國和秦朝都尚水之德,服飾的顏色都喜歡用黑色。然而,發現的俑坑之中的士兵俑從頭到腳穿的是正紅或是大綠色的軍袍,紫色、白色或是藍色的軍褲,絲毫沒讓人看出來這支軍隊有「尚黑」的意思。
最後一點,從坑中發現的執法吏所佩戴的帽子和發掘出的碑文來看,這處俑坑應當是為秦宣太后修建的。
關於這位太后,學者陳景元解釋道,公元前三零六年,秦昭王即位。但是由於即位時太過年少,當時秦國的朝政是被太后所操縱的。這位太后的生活極其的奢靡,臨死之前還要求男寵殉葬。但是昭王並沒有為她舉行人殉,而是命令工匠製作了和常人幾乎一樣大小的人俑來充當人殉,還配上了相當規模的輜重車隊作為陪葬品。她的墓就在秦始皇陵的東邊,兩處墓葬距離非常近,可能真的會有這種可能——她才是俑坑的真正擁有者。
1985年《文博》雜誌第一期中就刊載了學者秦鳴關於論述俑坑的歸屬者是嬴政的這篇文章,他繼續持有原來的觀點。他認為研究應該從坑中的文字資料、陪葬物品、以及整個秦陵的遺址規劃,俑坑中軍隊排列以及方陣上來看,俑坑西北方角落裡的一處級別比較低墓穴的主人仍沒有確定清性別,或許跟宣太后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俑坑的歸屬者不是這位太后,而是始皇帝嬴政。
除此之外,在此出土的幾千件兵器中,鐵器的數量十分的少,大部分的兵器都是銅製的,這和其他史料記載的當時冶鐵技術比較成熟的水平是矛盾的。也有一種可能,因為要做陪葬品,才會選擇放了一些已經不用的,落後的兵器。
也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始皇陵墓建築的一部分並不包括此處的秦俑坑,這處的秦俑坑是為了彰顯秦國軍功而建的,是一種類似於紀念碑一樣的建築,我們稱之為「封」。
對於這個秦俑坑到底是為誰修建的討論,現在學界大部分研究人員都認為是秦始皇。但是,這個答案是否就是正確的呢?沒有人敢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