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考古告訴你秦始皇陵不只有兵馬俑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虛擬考古告訴你秦始皇陵不只有兵馬俑

  不久前有網友爆料,說自己在西安入住了兵馬俑主題的民宿,床前床後、牆壁、洗手盆、檯燈……房間裡到處都是兵馬俑大大小小的複製品,頗為驚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也關注到了這則新聞:「這是一個非常差的創意,兵馬俑不適合民居。」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但地宮到底什麼模樣,無人知曉。上世紀70年代兵馬俑的發現,才讓人們第一次親眼看到始皇帝地下世界的一角。時至今日,兵馬俑仍是很多遊客對秦始皇陵的唯一印象。

  侯寧彬認為,秦始皇帝陵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秦始皇和他在那個時代所創造的歷史,從國家制度、語言文字等方方面面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但他也坦言,目前對這份文化遺產的利用仍有欠缺。「大家現在來這兒,關注的還是兵馬俑,其實這在整個秦始皇陵的陪葬系統中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努力,對整個秦始皇陵和陵園,以及秦始皇所創造的歷史進行闡釋。」

  怎麼闡釋?侯寧彬知道,用傳統手段已經很難讓這一代年輕人樂於接受,「必須引入現代理念和科技」。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創商店,跪射俑、銅車馬、兵器、紋飾等一些秦文化元素被運用於傘、杯墊、書籤、膠帶等文創產品;博物院還與騰訊合作,開發了《我為秦軍送糧草》《尋找秦始皇》等小遊戲;在「你好·兵馬俑」互動遊戲中,基於兵馬俑千人千面的特色,運用人臉識別技術與圖片美化處理功能,體驗者上傳自拍照,就能匹配與自己最相似的秦俑形象。

  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廳,打開應用AI技術的小程序「博物官」,只要拍下兵馬俑的任意部位,一隻腳或一個頭,就能立刻識別並彈出這件展品的全部信息,「伸出一隻腳就能猜你是誰」不再是一個冷笑話。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信息部主任趙昆說:「多年來圍繞文物開展的研究工作,讓我們意識到,與文物有關的元素,包括文字、紋飾、工藝等,在當下也能發揮它的作用。我們有一個觀點,就是在智慧的博物館裡,讓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生活再次發生關聯。」

  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在修復文物時,有時會戴上一副炫酷的眼鏡,目之所見,就在拍攝視頻。微視和微視眼鏡公關經理陳柏熙說:「去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特別火,說明年輕人對文物修復、考古發掘的過程,其實是非常感興趣的。但一般大家只能遠遠地看,微視眼鏡的記錄方式,是專家的第一視角,而且絕對近距離,對年輕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趙昆介紹,目前微視眼鏡主要用來拍攝短視頻,希望能逐漸變成記錄考古過程的工具,積累的素材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借鑑和幫助。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一個遺址類博物館,考古發掘是基礎,但考古又牽涉到保護。比如,現在不允許發掘秦始皇陵,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發掘也是一種破壞。這時,就需要現代科技對秦始皇陵進行重構。

  在一款正在設計的遊戲《秦時明月》中,就以史料為依據,復原秦始皇陵地宮,成為遊戲主場景之一,人物服裝、道具也以史料為依據還原。侯寧彬透露,他們還想用數位化手段,讓參觀者了解整個兵馬俑的建造歷史,比如,陪葬坑的整體結構、銅車馬的力學原理……

  當然,這一切都要以嚴謹的學術研究為前提。侯寧彬強調:「博物館的數位化也好,信息化也好,前提是對藏品或遺蹟本身有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展示和傳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張衛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公眾對考古可能有兩種誤解:一種認為它太專業,另外一種認為它像盜墓筆記。「實際上考古溝通了古代和現代,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科的結合。考古也需要把我們所獲得的對古代社會的認知向公眾展示,現在,用信息技術來做這件事就很有意思。」

  張衛星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就參與了兵馬俑二號坑的發掘,「那是我人生的一個高光時刻」。近年來,對秦始皇陵的考古成果不斷,在2.13平方公裡的內城西北部,就發現了99座墓葬,印證了《史記》中記載的「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和其他博物館不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廳面積只是一小部分,更廣大的區域是發掘現場。現場就在遊客可以看到的地方,隔一個欄杆,常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圍觀:「挖這兒幹啥?這兒還是秦始皇陵嗎?」

  時間帶走了秦始皇的輝煌,陵園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宮在打開之前也永遠是個謎。在張衛星的設想中,未來的遊覽應該是這樣的:遊客帶上VR眼鏡,走到哪裡,除了看到現在地面的形態,還能看到2000年前的模樣,地下的宮殿也在你面前緩緩鋪陳……

  張衛星稱之為「虛擬考古」:「對遺址類博物館,復原舊時模樣是很有意思的體驗。但想回到過去,就要極力搜集原始數據。」搜集的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已經等了2000年的秦始皇或許表示,千年也就等這一回,咱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沉睡的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說到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秦陵兵馬俑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其藝術成就及人文意義,令世界刮目相看。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仔細探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前世今生。 一、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製造於近2200年前的兵馬俑,的的確確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創造了世界第八奇蹟。
  • 秦始皇陵兵馬俑簡介
    【小編心語】精英行的小夥伴們明天就要出發去「秦始皇兵馬俑」了,大家可以先小小的了解一下哈~【溫馨提示】明天天氣是陣雨轉小雨,我們要做好防雨措施~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裡的臨潼區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內,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
  • 「秦始皇陵兵馬俑」源自古希臘藝術?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自1974年被發現以來,兵馬俑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並一直成為學術界的焦點。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簡介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裡的臨潼區境內,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皇帝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 秦始皇陵兵馬俑景區簡介
    【景區簡介】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世界經度109.2733, 緯度34.3853。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之久。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 秦始皇陵兵馬俑之謎
    也許就在那巨大的墳墓下面埋藏著帝國最大的秘密以及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最為現瑰麗輝煌的寶藏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以考古學家身份高度評價了秦俑價值,當她下到時動說,了幾十年考古,也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從來改有見到過這樣震驚人心的場面。丹麥首相安高·的思森看後評價:「秦面目各不相同,真是到了出神入的地步。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徵集了陵工達72萬之多。陵冢用土,取自位於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之間的、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嵯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  考古學家已探明秦始皇陵的布局。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
  • 文旅中國: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布局仿秦都鹹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裡,外城周長約6.3公裡。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坑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
  •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久違的秦俑,不間斷的文化傳承
    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坑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盜竊事件告訴大家,一個兵馬俑到底有多值錢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為何是赤手空拳來守護陵墓?
    秦始皇陵兵馬俑舉世聞名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髮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
  • 探訪秦始皇陵博物院:新技術修兵馬俑、探水銀江河
    但對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專家來說,兵馬俑的復原工作似乎更「高科技」。兵馬俑。「我們現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計算機虛擬修復引入文物修復過程中,」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告訴記者,「所有發掘出來的陶片用計算機先掃描,掃描完成以後,通過一種特殊的算法,讓計算機先進行虛擬拼對。」
  •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3個景點打卡遊玩攻略
    作為普通遊客第一次到訪古都西安,跟著必玩榜打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銅車馬展廳和秦陵地宮展覽館這3個與秦始皇相關的景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小編推薦的攻略值得收藏。景點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推薦理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主要展覽的西安兵馬俑是每一個到西安旅遊的人必定要參觀的。
  • 秦始皇陵之謎:兵馬俑到底是誰的陪葬品
    那麼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誰呢?    對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一觀點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1961年他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1984年他就曾發表文章質疑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是秦始皇,但未得到重視。2006年,他又在《中國科學探險》雜誌第2期發表了《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首先對秦始皇葬於驪山腳下提出了質疑。
  • 走進西安之兵馬俑、秦始皇陵
    每個到過西安的人,都要去看看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盡情賞閱浩蕩雄渾、鐵骨錚錚的兵馬俑和沉睡在驪山之側、渭水之濱的秦始皇陵。一到臨潼,遙遠的大秦帝國便張開博大的胸懷,讓我在歷史的時空裡穿梭,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鑄就著大秦的顯赫和威嚴,每一株草木都煥發著秦風遺韻。
  • 考古學家發現新型兵馬俑,你期待秦始皇陵的全貌嗎?
    文丨半生說俗世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就震驚了整個世界,請始皇兵馬俑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如今出土的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這其中還蘊藏著諸多的神秘。在秦始皇陵的工作人員,他們在現場採取「保護與發掘同時,展出與發掘同步」的模式。這也是對歷史文物的高度重視,重要的遺蹟移交入實驗室進行保護。不光是對兵馬俑的新發現,考古人員還發現秦盾的遺蹟。這個盾牌與一號銅車上所發現的盾形制一樣,尺寸為它的2倍。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發現秦盾遺蹟。
  • 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有感,始皇陵存在的歷史意義
    當然,去參觀兵馬俑博物館,是肯定要去秦始皇帝陵去拜謁一下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對秦始皇的心裡情感是不一樣的,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帝王,制定的很多政策措施,如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等,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大,很多到現在還在採用,足見其生命力的強大!
  • 中國雕塑藝術,兵馬俑藝術,秦始皇陵奧秘的傳聞
    秦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外城東牆1225米,和秦始皇陵內城的東北角成一直線。它引起文物考古部門的重視並進行了勘探和試掘工作。從此,秦始皇陵地下建築工程的奧秘將逐步揭開。經過多年的普查、鑽探和試掘發現,陵園及其從葬區範圍很大,東西、南北各為十五華裡,總面積達二百二十五平方華裡。陵園面積近八平方華裡,其形制分為內外兩城。
  • 秦始皇陵發現新型兵馬俑?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 上官雲)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2009年至2019年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正式發掘的考古成果。當天,「一種新兵馬俑被發現」登上了微博熱搜:據介紹,這種陶俑是「下下級軍吏俑」。
  • 你知道深埋地下的煊赫軍威兵馬俑嗎,對秦始皇陵了解多少
    在中國歷史上,陝西省關中平原一帶,不但是古代帝王將相的政治舞臺,也是他們的最後歸宿之地,曾有27個封建帝王埋葬在這一帶,可謂陵墓眾多。其中最為龐大、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位於臨潼縣東5千米下河村附近的秦始皇陵。據歷史記載,秦始皇一即位(公元前247年)就開始徵調勞動力為自己建造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