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4月2日電 (卞磊)走進秦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兵馬俑軍陣恢宏的氣勢撲面而來,秦俑千人千面蓄勢待發。這就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金字名片——兵馬俑。
秦始皇陵博物院兵馬俑一號坑。 卞磊 攝
在這些高大威猛的兵馬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在秦俑發現4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立40周年之際,中新網記者於4月1日跟隨「清明祭初祖 文脈傳華夏」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博物院,感受兵馬俑別樣魅力。
【修繕:「網際網路+」時代的文物復原】
朝九晚五,年復一年,這是人們眼中的文物修繕工作。專家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扎進珍寶中,助它們重獲新生。但對秦始皇陵博物院的專家來說,兵馬俑的復原工作似乎更「高科技」。
兵馬俑。
「我們現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計算機虛擬修復引入文物修復過程中,」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告訴記者,「所有發掘出來的陶片用計算機先掃描,掃描完成以後,通過一種特殊的算法,讓計算機先進行虛擬拼對。」
「計算機虛擬拼完了以後,我們再用人工去核實,這樣就減少了陶片之間的碰撞,同時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對文物本身的二次傷害。」侯寧彬稱。在該技術引入以後,過去每年16、17個人能修繕約5到6件文物,現在這個數量能達到10至15件。
2016年1月,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絡,為人們揭開了文物的修復過程及其背後的故事。那麼,秦始皇陵博物院是否也會出類似紀錄片?侯寧彬表示,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宣傳手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希望能拍出這樣的片子擴大宣傳,讓遊客能有直觀感受。
秦始皇陵博物院兵馬俑工作人員。
【守護:「博物院的責任和擔當就是守護和傳承」】
對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來說,守護文物不僅僅是修復。
2018年2月,「兵馬俑手指被美國人掰斷帶走」的新聞刷爆網絡。這一狗血且離奇的事件,發生於兵馬俑在美國展覽期間,一名男子在掰斷兵馬俑的手指後,將其盜走。更可氣的是,他在盜竊第二天,還在社交網站上發出兵馬俑斷指照片。之後,美國政府正式向中方書面道歉。
事實上,該兵馬俑在出土時,手指就已經斷了,在修復好之後,才被運到美國參展。美國的該名嫌犯是在原來的斷茬上,又掰斷了。
在談及該起事件時,侯寧彬指出,從文物交流方面來說,中方已經盡到了全部責任。根據合同內容,責任由美方承擔,「最近美國正開庭對該案進行審理,目前已編制了一個完整的修複方案,方案經過陝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的許可之後才會付諸實施。」
「作為一個博物院,責任和擔當就是守護傳承,創新發展。守護我們的遺產,包括田野的文物、藏品。一個博物院最起碼的職責是先把它守護好,守護好了才可能會傳承,如果守護都沒有達到,更談不上傳承。」侯寧彬的話擲地有聲。
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接受記者採訪。
【創新:新技術揭示秦始皇陵地宮的水銀江河】
新的兵馬俑坑道還會繼續挖掘麼?「我們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是看不到秦陵的發掘的。國家不主張對陵墓或大型遺址進行大面積的發掘,發掘本身就是一種破壞。」侯寧彬給出了否定答案。
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被發現。40多年過去了,挖出的兵馬俑早已不是剛挖掘出來的模樣。侯寧彬介紹稱:「這些文物在地下已埋藏了2000多年,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如果現在不動,它能保持原樣很長時間。一旦把它挖掘出來,溫溼度急劇變化,導致文物本體和它周邊的環境產生劇烈的變化。」
在兵馬俑的彩繪保護中,彩繪在4、5分鐘內就會迅速弱化,甚至有的會直接脫落。在兵馬俑的環境發生變化以後,導致水分急劇流失,秦俑表面的一層生漆層連同上面的彩繪,就會同時脫落。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在有生之年無法再得知地下的結構樣貌。據侯寧彬介紹,通過物探,我們就能夠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宮到底是什麼樣的。通過物探,已經能得知地宮在地面以下30米,是一個約80米乘50米的4000平方米的空間。裡邊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甚至有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
目前,秦始皇陵博物院在籌建數字博物館、籌建數字體驗中心,希望將來通過數字體驗中心,告訴公眾更多的歷史文化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