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陝西省關中平原一帶,不但是古代帝王將相的政治舞臺,也是他們的最後歸宿之地,曾有27個封建帝王埋葬在這一帶,可謂陵墓眾多。其中最為龐大、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位於臨潼縣東5千米下河村附近的秦始皇陵。據歷史記載,秦始皇一即位(公元前247年)就開始徵調勞動力為自己建造皇陵。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陵終於完工。
墓內極為奢侈繁華,它是用水銀當作江河湖海,隨墓一條條灌輸,並且墓內有許多數不盡的奇器珍寶,但是在墓內有各種錯綜複雜的機關,防止外人進墓盜竊。而關於兵馬俑怎樣製作的歷史中沒有記載,所以現在有諸多中說法,並且也參差不一。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西揚村的一村民在秦始皇陵東不遠處打水井時,不經意間發現了很多陶製的碎片。
7月份,始皇陵秦俑考古隊開進了西揚村。考古隊開始時以「洛陽鏟」鑽探遺址範圍。隨著鐵鏟一鏟一鏟地打下去,不時有「此處有俑」的消息傳遞,坑的範圍越探越大,大家既驚訝又興奮,最後探明這個俑坑為長方形,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考古隊將此坑編為「一號坑」。至1975年7月,經過一年的發掘,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坑終於再現2000年前的壯觀場面。
這是一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達14000餘平方米的長方形陪葬坑,坑的四面各有5個斜坡門徑,正門則設立在東面;坑的四周都圍繞著長廊,四面長廊間有9條長達184米的東西過洞,過洞之間用夯土牆隔開,俑坑底部鋪設青磚,頂部是土木結構;在過洞之中赫然整齊地排列著6000多個與真人大小相同的陶質兵馬俑。顯然,這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長方形軍隊。
不久,考古隊又在一號坑東北方向約20多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他們將此坑編為「二號坑」。這是一個平面哈如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向北寬98米麵積為6000餘平方的俑坑,大小約為一號坑面積的一半。內有戰車89乘,駕車陶馬356匹,騎兵鞍馬116匹,各類武士俑約1000餘尊。分為4個軍陣,即由持弓弩兵俑組成的方陣、由戰車組成的方陣、由車兵和步兵組成的長方陣和由騎兵組成的長方陣。這是一個由騎兵、步兵、組成的混合軍陣。
1976年5月中,又在一號坑的西北側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他們將此坑編為「三號坑」。此坑的面積小於一、二號坑,南北長21.4米,東西寬17.6米,面積僅500餘平方米,還不到一號坑的二十分之一,但此坑形制和內容奇特,平面呈「凹」字形,東邊為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徑,與門徑相對的是一間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條東西向廂房,即南北二廂房,車馬房內有木質戰車1乘,車前駕有陶馬4匹,車後有武士俑1;南廂房內有鎧甲俑42個,北廂房內有鎧甲俑22個。看來這似是指揮一、二號坑軍陣的指揮部。
後來還勘探出一個「四號坑」,但由於這個坑尚未完全建成便被廢棄,因此一般都不論及。據專家推測這是由於秦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進攻秦都攻打鹹陽,軍隊屢屢敗仗,秦二世便用民工來湊數打仗,於是工程便一直閒置下來了。從1974年7月到現在,考古工作者陸續發掘出四個兵馬俑陪葬坑,其陣容之龐大,氣勢之宏偉,充分顯示了當年秦王朝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煊赫軍威。
秦皇陵兵馬俑的觀賞性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兵馬俑更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從兵馬俑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無數科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是陶塑藝術家的注意。雕塑家看兵馬俑認為它是雕塑藝術的精品;軍事家能從兵馬俑身上探究我國古代的軍事文化;歷史學家從兵馬俑身上對秦始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陶塑藝術家更是把兵馬俑當做陶塑藝術歷史上的瑰寶。
單是從三個大坑出土的陶俑的質量和藝術價值來看,兵馬俑就改變了人們對東方雕塑藝術的看法。陶俑裡既有身經百戰的老兵,也有尚顯稚嫩的新兵,更有高達1.98米的將軍俑。他們或神態肅穆,巍然而立;或凝神沉思,堅毅威武,每個細節都刻畫得逼真入微。陶馬更是細緻,把當時秦軍使用的優良馬種的特徵和時刻準備戰鬥的形態展現得惟妙惟肖。
從整體藝術風格看,秦俑氣勢恢弘,既帶有肖像性和寫生性特徵,又具備中國寫實藝術的簡潔風格與明快特色,在世界古典雕塑藝術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堪稱古代東方藝術的經典之作,完全可以與希臘、羅馬雕塑藝術媲美。從工藝水平看,秦兵馬俑也給世界帶來了一個奇蹟。按原型比例雕塑的高大的兵馬俑,經過這麼多年的「地下生涯」仍然如此完好,竟然沒有一件是有裂痕和變樣的,可見當時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多麼精湛。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最宏偉壯觀的皇陵,現在還沒有完全挖掘,已經發掘岀來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對於規模空前的秦始皇陵來講就好比是冰山一角,但僅僅就是這「冰山一角」也震驚了全世界。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鬥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秦始皇如果知道這些,不知該作何感想,是不是會比當年掃滅六國、一統天下還興奮、驕傲呢?
廣大網友看完對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什麼感悟呢?對此你還有什麼想要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