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更迭,興衰起伏,數千年的中國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亦有高低起伏,改革開放以來,復又進入快速發展的復興期。從「茶為國飲」到「六茶共舞」到「茶和世界共享發展」,台州茶業跟著中國茶的步伐,得到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在政府的重視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茶文化研究會(促進會)等協會工作各有特色,以茶專家為龍頭,各種普及宣傳活動有聲有色,學術會議、茶博會、茶活動影響面大,台州各地喝茶、玩茶、事茶的群體數量迅速壯大,新興的茶平臺交流活躍。
梳理回顧日本和台州的茶文化交流,是在盛世中國。當下在「一帶一路」、文化興國等國家戰略支撐下,更要充分發揚茶文化和喝茶養生的當代價值,堅定文化自豪感,「走出去」與「引回來」齊抓並舉,繼續大力弘揚「和、敬、清、寂」的禪茶文化精神,做到「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進一步弘揚、傳播和發展茶文化。
台州是日韓茶祖之地,是日本茶道之源,如何在當下及今後更好地提升發展茶文化,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改革開放後,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大事記
茶作為必備的生活用品、健康飲品與友好使者,在文化交流交往中一直發揮重要作用。
1980年11月,日本茶道「裡千家」日中茶史考察團來天台山訪問。
1987年7月,日本茶道著名流派煎茶道「小川流」來天台交流,上華頂山考察。
1988年3月,日本靜岡電視臺來天台拍攝電視專題片《茶葉之路》,攝製組的巖崎智說:「到了天台國清寺,就想起了茶的淵源關係;站在蒼山茶園,就想起日本的靜岡……」
1993年,日本「裡千家」考察團再次來天台山交流。
1995年11月,日本靜岡縣考察團來天台山考察日本茶樹始祖原種,登臨華頂歸雲洞。
1996年7月,應日本茶道界的邀請,天台山茶禮表演團赴日本交流茶藝。
1999年,第七屆國際無我茶會在石樑方廣寺再現了羅漢供茶儀式,在國清寺舉行隆重的茶會,包括日本茶人在內的茶人們杯續茶誼。
2002年3月,日本靜岡縣茶葉交流訪華團一行15人到天台山尋訪茶祖,上華頂歸雲洞。
2013年5月,中國天台山「禪茶雅集」活動在華頂講寺舉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禪茶界代表齊聚佛教聖地、茶祖之鄉天台山品茗論道、體驗交流,認知「禪即茶、茶即禪」圓融不二關係,感受「江南茶祖、韓日茶源」天台山雲霧茶智慧之芽的魅力,同慶天台山這座中外佛茶傳播地。
向日本學習什麼
回溯文化歷史,台州需要借鑑學習日本對外來文化的研習能力、對優秀文化的吸收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一是從歷史厚重感入手,對延續宋代寺院茶禪文化的日本抹茶道和繼承明代文人茶席趣味的煎茶道進行梳理學習。
唐代、宋代及明代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失傳,卻在日本傳承了下來,結合日本文化得到了發展發揚,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流傳於世。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就是典型。日本能夠把學到的外來文化保護珍惜,精益求精,化為己用,升華再造,值得深思和借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日本茶文化,也是研究中國茶文化、發展茶文化所需要的。
二是從現代流行趨勢入手,進一步了解學習日本的茶飲多樣化。
日本茶作為國民飲料的歷史,是在大正末明治初期伴隨著煎茶和急須(側把壺)的普及而開始的。使用急須手工衝泡綠茶,已成為大眾最普遍的茶葉飲用形式,也成了日本日常茶文化的象徵符號和傳統。以抹茶產品為爆款的新型茶飲品不僅在日本本土空前大流行,也成為外國遊客熱衷購買的伴手禮,隨之流傳風行到中國及其他國家。日本茶與其他領域的組合搭配在不斷地流行發展,並日漸影響到中國及周邊其他國家,日本茶的多元化是一種值得研究借鑑的趨勢。
三是學習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茶人在茶器等茶產品的製作上,無不以執著踏實、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盡善盡美,以茶器為代表的茶產品廣受消費者好評和喜愛。我國茶界當以工匠精神作為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致力於為當下及後世留下茶產品的精品佳作。
>>>延伸閱讀
六種茶各具功能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綠茶消費走向低迷,2007年,日本家庭用於茶飲料的開支開始超過綠茶茶葉。
榮西禪師在《吃茶養生記》書中寫:「茶是養生的仙藥、延齡的妙術,不可不知。」這個茶主要是指綠茶,實際上在當代中國,已經把茶分為六大茶類,是由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從茶葉品質系統性和製法系統性而提出的分類方法,並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
綠茶為不發酵的茶,性寒。唐時傳往日本的就是綠茶的製法。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按發酵度的輕重分為輕度和重度,其中輕度性寒,重度性溫。黑茶為後發酵的茶,分生茶和熟茶,生茶性寒,老生茶性趨向溫和,熟茶性溫。白茶為輕度發酵的茶,新茶性寒,老白茶性趨向溫和。紅茶為全發酵的茶,性溫熱。黃茶為微發酵的茶,性溫涼。
人們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茶具有眾多保健養生功能,浙江大學劉祖生教授歸納為促進消化、解毒消炎、提神醒腦、降壓降脂、防癌抗癌、抵抗輻射、明目美容、增強免疫和延緩衰老等。茶葉上可清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飲品。從筆者的個人體驗來看,美容抗衰、清理腸胃、消炎降火、修心養性尤為明顯。
茶葉的產地、品種和類別的不同,其藥理作用也不一樣。綠茶主要清頭目,但是胃寒之人不適宜。青茶(烏龍茶)的美容作用相對突出,在日本曾經颳起過烏龍茶可以減肥美容的流行風,但是同樣,輕度發酵的烏龍茶也容易引起胃寒。黑茶消食滯,有益於改善人體腸胃功能,亦有降三高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黑茶類裡的生茶偏寒性,宜存放轉化,到一定時間後再喝更益身體。也有報導稱喝安化黑茶治好了通風。黑茶裡的六堡茶有去溼氣的功效。白茶抗菌治感冒有良效,咽喉腫痛、牙齒上火,喝白茶會明顯改善症狀,福建各地多以老白茶給孩童降熱治感冒。
白茶能治蕁麻疹,清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產者性寒涼,色香具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筆者有個茶學員,幾年前跟著筆者習茶,聽茶課得知白茶能治蕁麻疹,開始喝白茶,不多久就治好自己此症狀。
紅茶主要以其香甜帶給味蕾和身體的愉悅感。黃茶是小類別茶,養生功效待實踐證明。茶能修心養性,多有實踐證明,本文不展開論述。
日本受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理念指導了800多年,亦應當與時俱進發展茶養生理念,從單一茶類的養生,到六茶養生,定能適應更多群體的需求,開拓日本茶新的發展空間,達到身心和合、社會和合。日本需要有集中職能的茶組織及振興飲茶文化的政策,而不僅僅依靠單一家族的文化傳承,這樣日本茶會有更加可期待的明天。
>>>作者手記
交流互鑑
才有旺盛生命力
茶,源於中國,走向全球。日本茶,源於台州,保留傳統。兩國茶文化的交流互鑑發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實踐去探索,在文明進程中與時俱進。
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繼承先人們在文化文明上交流互鑑的精神,希翼台州與日本能夠加強茶文化研究合作、茶文化旅遊專線開發、茶文化人才交流、茶文化互鑑互學,共同促進茶文化交流從源遠流長走向與時俱進、發展創新、更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孫明霞,台州市椒江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台州市椒江區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台州市文化館公益茶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