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當代篇 )

2020-12-15 中國台州網

中國歷史朝代更迭,興衰起伏,數千年的中國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亦有高低起伏,改革開放以來,復又進入快速發展的復興期。從「茶為國飲」到「六茶共舞」到「茶和世界共享發展」,台州茶業跟著中國茶的步伐,得到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在政府的重視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茶文化研究會(促進會)等協會工作各有特色,以茶專家為龍頭,各種普及宣傳活動有聲有色,學術會議、茶博會、茶活動影響面大,台州各地喝茶、玩茶、事茶的群體數量迅速壯大,新興的茶平臺交流活躍。

梳理回顧日本和台州的茶文化交流,是在盛世中國。當下在「一帶一路」、文化興國等國家戰略支撐下,更要充分發揚茶文化和喝茶養生的當代價值,堅定文化自豪感,「走出去」與「引回來」齊抓並舉,繼續大力弘揚「和、敬、清、寂」的禪茶文化精神,做到「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進一步弘揚、傳播和發展茶文化。

台州是日韓茶祖之地,是日本茶道之源,如何在當下及今後更好地提升發展茶文化,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改革開放後,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大事記

茶作為必備的生活用品、健康飲品與友好使者,在文化交流交往中一直發揮重要作用。

1980年11月,日本茶道「裡千家」日中茶史考察團來天台山訪問。

1987年7月,日本茶道著名流派煎茶道「小川流」來天台交流,上華頂山考察。

1988年3月,日本靜岡電視臺來天台拍攝電視專題片《茶葉之路》,攝製組的巖崎智說:「到了天台國清寺,就想起了茶的淵源關係;站在蒼山茶園,就想起日本的靜岡……」

1993年,日本「裡千家」考察團再次來天台山交流。

1995年11月,日本靜岡縣考察團來天台山考察日本茶樹始祖原種,登臨華頂歸雲洞。

1996年7月,應日本茶道界的邀請,天台山茶禮表演團赴日本交流茶藝。

1999年,第七屆國際無我茶會在石樑方廣寺再現了羅漢供茶儀式,在國清寺舉行隆重的茶會,包括日本茶人在內的茶人們杯續茶誼。

2002年3月,日本靜岡縣茶葉交流訪華團一行15人到天台山尋訪茶祖,上華頂歸雲洞。

2013年5月,中國天台山「禪茶雅集」活動在華頂講寺舉行,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禪茶界代表齊聚佛教聖地、茶祖之鄉天台山品茗論道、體驗交流,認知「禪即茶、茶即禪」圓融不二關係,感受「江南茶祖、韓日茶源」天台山雲霧茶智慧之芽的魅力,同慶天台山這座中外佛茶傳播地。

向日本學習什麼

回溯文化歷史,台州需要借鑑學習日本對外來文化的研習能力、對優秀文化的吸收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一是從歷史厚重感入手,對延續宋代寺院茶禪文化的日本抹茶道和繼承明代文人茶席趣味的煎茶道進行梳理學習。

唐代、宋代及明代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失傳,卻在日本傳承了下來,結合日本文化得到了發展發揚,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流傳於世。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就是典型。日本能夠把學到的外來文化保護珍惜,精益求精,化為己用,升華再造,值得深思和借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日本茶文化,也是研究中國茶文化、發展茶文化所需要的。

二是從現代流行趨勢入手,進一步了解學習日本的茶飲多樣化。

日本茶作為國民飲料的歷史,是在大正末明治初期伴隨著煎茶和急須(側把壺)的普及而開始的。使用急須手工衝泡綠茶,已成為大眾最普遍的茶葉飲用形式,也成了日本日常茶文化的象徵符號和傳統。以抹茶產品為爆款的新型茶飲品不僅在日本本土空前大流行,也成為外國遊客熱衷購買的伴手禮,隨之流傳風行到中國及其他國家。日本茶與其他領域的組合搭配在不斷地流行發展,並日漸影響到中國及周邊其他國家,日本茶的多元化是一種值得研究借鑑的趨勢。

三是學習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茶人在茶器等茶產品的製作上,無不以執著踏實、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盡善盡美,以茶器為代表的茶產品廣受消費者好評和喜愛。我國茶界當以工匠精神作為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致力於為當下及後世留下茶產品的精品佳作。

>>>延伸閱讀

六種茶各具功能

大約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綠茶消費走向低迷,2007年,日本家庭用於茶飲料的開支開始超過綠茶茶葉。

榮西禪師在《吃茶養生記》書中寫:「茶是養生的仙藥、延齡的妙術,不可不知。」這個茶主要是指綠茶,實際上在當代中國,已經把茶分為六大茶類,是由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從茶葉品質系統性和製法系統性而提出的分類方法,並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

綠茶為不發酵的茶,性寒。唐時傳往日本的就是綠茶的製法。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按發酵度的輕重分為輕度和重度,其中輕度性寒,重度性溫。黑茶為後發酵的茶,分生茶和熟茶,生茶性寒,老生茶性趨向溫和,熟茶性溫。白茶為輕度發酵的茶,新茶性寒,老白茶性趨向溫和。紅茶為全發酵的茶,性溫熱。黃茶為微發酵的茶,性溫涼。

人們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實,茶具有眾多保健養生功能,浙江大學劉祖生教授歸納為促進消化、解毒消炎、提神醒腦、降壓降脂、防癌抗癌、抵抗輻射、明目美容、增強免疫和延緩衰老等。茶葉上可清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飲品。從筆者的個人體驗來看,美容抗衰、清理腸胃、消炎降火、修心養性尤為明顯。

茶葉的產地、品種和類別的不同,其藥理作用也不一樣。綠茶主要清頭目,但是胃寒之人不適宜。青茶(烏龍茶)的美容作用相對突出,在日本曾經颳起過烏龍茶可以減肥美容的流行風,但是同樣,輕度發酵的烏龍茶也容易引起胃寒。黑茶消食滯,有益於改善人體腸胃功能,亦有降三高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黑茶類裡的生茶偏寒性,宜存放轉化,到一定時間後再喝更益身體。也有報導稱喝安化黑茶治好了通風。黑茶裡的六堡茶有去溼氣的功效。白茶抗菌治感冒有良效,咽喉腫痛、牙齒上火,喝白茶會明顯改善症狀,福建各地多以老白茶給孩童降熱治感冒。

白茶能治蕁麻疹,清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產者性寒涼,色香具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筆者有個茶學員,幾年前跟著筆者習茶,聽茶課得知白茶能治蕁麻疹,開始喝白茶,不多久就治好自己此症狀。

紅茶主要以其香甜帶給味蕾和身體的愉悅感。黃茶是小類別茶,養生功效待實踐證明。茶能修心養性,多有實踐證明,本文不展開論述。

日本受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理念指導了800多年,亦應當與時俱進發展茶養生理念,從單一茶類的養生,到六茶養生,定能適應更多群體的需求,開拓日本茶新的發展空間,達到身心和合、社會和合。日本需要有集中職能的茶組織及振興飲茶文化的政策,而不僅僅依靠單一家族的文化傳承,這樣日本茶會有更加可期待的明天。

>>>作者手記

交流互鑑

才有旺盛生命力

茶,源於中國,走向全球。日本茶,源於台州,保留傳統。兩國茶文化的交流互鑑發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實踐去探索,在文明進程中與時俱進。

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繼承先人們在文化文明上交流互鑑的精神,希翼台州與日本能夠加強茶文化研究合作、茶文化旅遊專線開發、茶文化人才交流、茶文化互鑑互學,共同促進茶文化交流從源遠流長走向與時俱進、發展創新、更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孫明霞,台州市椒江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台州市椒江區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台州市文化館公益茶課老師。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茶為媒 台州向日本輸出茶文化(古代篇 )
    台州與日本的茶文化交流源於天台山,從茶種、茶器、制茶技藝、茶儀式的傳播發展,到喝茶養生理念和茶道的一脈相承,既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更是中日友鄰邦交的友誼證明。省政協原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先生說,茶是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橋梁紐帶,是走進「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本文講述台州與日本的「茶之路」,通過歷史梳理,找出茶文化交流脈絡,提出茶文化進一步交流發展的借鑑空間和當代價值。
  • 台州首屆中國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將於本周舉行
    中國台州網12月16日訊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而台州又是有史籍記載的江南人工植茶始祖地,是中國大陸茶和茶文化淵博海外的重要源頭之一。今天上午,2019中國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台州展新聞發布會召開,向社會媒體通報台州茶博會的相關情況。
  • 中日茶文化對接交流洽談會舉辦
    2020年9月10日,為推動山東省與日本地方產業精準對接,中日茶文化對接交流洽談會在線舉行。
  • 長於江南茶祖地台州 「葛玄牌」茶葉你竟沒嘗過?
    當今中國茶產業和茶文化已經是一條泱泱大河了。台州茶文化源遠流長。今天台山歸雲洞下方的小山丘上,一片茶樹依舊蔥鬱,這片已經歷1700多年歷史而依舊生機勃勃的茶園正是大名鼎鼎的「葛玄茶圃」。三國吳赤烏年間,葛玄曾在此闢園植茶,以茶修道養神,世稱「茶祖」。台州是江南茶祖地,又是和合文化發祥地之一,海上絲路之源頭,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復興中華茶文化、弘揚和合文化的歷史重任。
  • 別日世界,台州老糧坊文創園當代藝術現場
    3月9日,在浙江台州椒江區楓山路5號老糧坊文創園內,有史以來台州藝術歷史上第一次純粹意義上的當代藝術展覽於下午16:30分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台州椒江區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台州世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公司合力打造,台州當代美術館(籌)、當代藝術調查局、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系,聯合承辦的展覽。
  • 日式茶文化交流 ASUKA SEICHA飛鳥製茶帶你感受日本茶道
    而日本作為我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就在多個領域與中國有著頻繁的往來與交流,茶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脫胎於中國茶文化的日式茶道,在結合了日本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習俗等,漸漸發展出了不一樣的風貌,讓茶文化中又多了一種分支。  對此,許多對日式茶道感興趣的人都來到了日本,像是ASUKA SEICHA飛鳥製茶的負責人就是其中之一。
  • 淺談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
    十三五時期,特別要大力推進「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產交融,跨界拓展,全價利用,充分發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科學推進茶和茶文化的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當代茶文化:清、敬、和、美 中華文化底蘊豐厚,博大精深。
  • 三和茶業的當代「絲綢之路」 在歐亞敘說中國茶文化贏得軟實力
    這場始於2016年12月5日,將持續至2017年2月26日的展覽,以「從古絲綢之路到新絲綢之路」為題,不僅展出來自大英博物館等歐洲26家著名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的八十件從公元前三世紀到中國清代的展品,還專門介紹了中國茶的傳播和茶文化——由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包括來自三和茶博館的二十餘件現代藝術展品組成的茶空間,深度體現了中國茶在絲綢之路中所起到的承載歷史和勾連中西的作用。
  • 浙江台州起源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出名,遊客常讀錯!
    「台州」,「臺」字讀第一音,台州地名來源,取自天台山,因山來得名的,天台山,因為它的名字是古人說的,它和天上的臺宿星相對應,所以叫天台山。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改郡為州。當時,臨海是台州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在外界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台州」地名由來與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台州是江南水鄉,水穿城過。歷史上台州「河網密布、港汊交縱」,水鄉風韻不亞於蘇杭,有「走遍蘇杭、不如溫黃」之說。
  • 一起找找哪些台州元素將被介紹給世界
    其中,台州也有一大波景色、人物上榜,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有哪些。G20名片這些台州攝影家作品入選G20浙江名片。除了白水洋豆腐是省級非遺,其餘都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台州茶文化源遠流長,《綠茶之都》裡提到台州茶文化的地方很多,第一次出現在第二章《以茶代酒》中:今天台山歸雲洞下方的小山丘上,一片茶樹依舊蔥鬱,這片已經歷1700多年歷史而依舊生機勃勃的茶園正是大名鼎鼎的「葛玄茶圃」。
  • 臺灣茶人唐山交流茶文化(組圖)
    茶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羅玉生 攝泡茶 羅玉生 攝茶席 羅玉生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丁雪) 9月13日上午,由唐山千江月茶藝培訓中心和臺灣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共同組織的茶文化交流活動在李銘久藝術館舉辦。
  • 茶文化愛好者進階必讀的當代8本經典茶書
    想學習茶文化,又該如何下手?習茶實踐之前,不妨先從書籍文字裡,獲取破譯「茶密碼」的線索與法門。中國古代的茶書,像陸羽的《茶經》、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這些都是任何一位習茶之人繞不開的殿堂經典。當代也有很多上佳之作,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當代茶書的書單。
  • 茶相關的幾個英語表達 -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道有兩種,一種是茶の湯(有時也稱為抹茶),一種是煎茶。日本茶道在木製或竹製的茶室進行。在日本,茶是流行的飲品之一,茶道則非常重要和獨特。人們可以從中享受閒適與簡素之美。分享UKTEA&INFUSIONS網站關於茶文化的系列文章之一,原文名為《Japanese Tea Ceremonies》。文章短小精煉,雖然沒有文化歷史的深度加持,但以老外的視角來看,也直截了當。可用於整理對比。
  • 台州當代美術館,這座建築可以說很「大舍」了
    △中國台州當代美術館近日完工 由專築網Seki,李韌編譯 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完成了對浙江省一混凝土廠房的結構改造,室內裝修也一併竣工。室內工程完工之後,「台州當代美術館」將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同時與其他改造後的工廠及倉庫一同對外開放。因此,這座美術館是該項目的核心建築,並且與周邊環境形成良好的對話。
  • 開展兩岸茶文化交流 促進兩岸茶產業發展
    華夏經緯網11月24日訊:湖北天門是茶聖陸羽的故鄉,為紀念陸羽誕辰1270周年,弘揚陸羽茶文化,加強鄂臺之間在茶文化及產業的交流與合作茶是和平的飲料,我也希望通過茶這個媒介傳播和平與交流的信息。臺灣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蔡榮章先生在接受湖北電視臺記者時也講:茶文化是中國的國寶,唐代之前已有茶文化的萌芽,唐代則進入興盛期。茶業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歐洲及中亞地區,陸羽的《茶經》更是先後被譯成英、法、日等多種文字,遠播世界的許多國家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責任編輯:周馳     茶人孔戈蕾展示唐代煎茶茶道 劉康 攝   中新網湖北五峰9月16日電 (記者 董曉斌)「我想和爸爸一樣做個優秀茶人,儘自己所能為兩岸的茶文化交流做點貢獻
  • 袁瀚:淺談當代茶文化推廣與復興
    作為本屆世園會的核心場館之一,生活體驗館內專門規劃了兩個展廳作為茶文化體驗館,用以展示和弘揚中華茶文化。世園會茶文化體驗館開放以來,因繽紛多彩的活動和通俗易懂的茶文化知識頗受遊客喜愛,而茶文化體驗館的布展設計也獨具特色,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應當是場館中的巨型紀念茶餅,每每看到都有一種對於茶文化的敬意與震撼油然而生。
  •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凡嗜茶者多長壽,日本人稱 108歲為「茶壽」。因為「茶」字的「十十」為二十,加其上下「八十八」,即為108歲。宋代以後社會風氣講究茶道與茶德,提倡「儉清和靜」,直至當代,發展為「廉美和敬片,窩意是廉儉育德,美其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 沒想到我國在茶文化上竟落後於日本,我國要如何發展茶文化?
    而日本作為我國的近鄰,自古以來就深受我國文化的影響,我國的茶文化自然對日本人的生活和民族精神有著深刻的影響。日本茶道雖然與我國茶文化沾衣帶水,但其經過歷史的演變和本土化,形成了獨特的日本文化。而我國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傳播和傳承遠不如日本茶道,可以說我國茶文化面臨著很大的困境。
  • 武夷山與臺灣茶文化交流頻繁活躍
    福建新聞網武夷山5月19日電(熊慎端) 5月上旬,以「走親訪友做生意」為主題的福建省經貿文化交流團在臺灣的各項活動一浪高過一浪,受到臺胞一致歡迎和臺灣媒體的廣泛好評。而此間,武夷山市政府開展的「浪漫武夷,風雅茶韻」茶旅活動也首次走進臺灣,帶去武夷山父老鄉親的深情厚誼,展示武夷山悠久而獨特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