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

2020-12-18 浙江在線

2016-10-28 06:01 |■周國富

習近平主席說過,「文化是一條從老祖宗那裡流來又流向未來的河」,生動形象地闡明了文化發展中傳承和創新的辯證關係,茶文化的傳承發展也是如此。當今中國茶產業和茶文化已經是一條泱泱大河了,它匯集了歷史上漫長河流和前賢貢獻的心血智慧,我們在不斷汲取其寶貴營養的同時,也義不容辭地擔當著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歷史重任,努力讓這條大河更好地流向未來。

茶是什麼?

茶是享譽世界的文明象徵……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茶文化的角度看,茶並不只是一片樹葉,也不只是一種飲料。茶,源於自然,貴乎人文,植根中國,風靡世界,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兼有物質性和精神性(文化性)兩大特性,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養性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譽世界的文明象徵,又是東方生命倫理和生態哲學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一個能見度很高的國際化話語體系,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綿延數千年,融於儒釋道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農耕文化之中,與人類生活相伴隨。她起步於物質形態,升華至哲學境界,滋養人的身心,涵養人的品格,豐富人的精神,啟迪人的智慧,慰藉人的心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自我心靈的整體和諧與統一。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是進入人精神的通道,是打開人的智慧、健康和幸福之門,是人類僅次於水的健康飲料。

當前,擁有4千多萬畝茶園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擁有13億7千多萬人口的中國應是世界第一茶消費大國,多茶類、高品質、富文化、養身心正成為中國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徵,蓬勃發展的中國茶和茶文化日益成為民生產業、綠色產業、文化產業、服務產業、健康產業,越來越受到中國茶人和世界茶人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數千年來,人們以茶為飲,以茶為緣,以茶會友,以茶禮敬。香道、茶道、花道、琴道、書道五韻並蓄,營造了底蘊深厚,歷久彌新的中華茶文化,在茶香的氤氳之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味、審美意境和價值理念。此時的茶成了儒家的正氣茶、道家的養生茶,僧侶的平安茶,茶人的雅氣茶,百姓的生活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尋常百姓的家事,香醇的茶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發揮著茶和天下、健康身心、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茶運連著國運

茶創造了英國,成就了美國,也差一點毀掉了中國

陸海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使茶葉、絲綢和瓷器成為中國在世界中的文明象徵。明清時期,中國茶葉對外貿易額佔到國家總貿易額的一半左右,有時甚至高達80%左右。那時,明、清皇朝有個以茶制夷的政策,以此來控制外國人和國內的少數民族。

英國人自十六世紀開始飲茶以來,以茶的鹼性中和了其肉食食品的酸性,以熱水泡茶殺死了生水中的細菌,以女人主持下午茶提升了婦女的地位,喝茶使男人成為紳士,身體的健康保障了工業革命時期的勞動力,社會的和諧增強了英國的國力,從此,英國從原來只有北美的殖民地逐漸成為了日不落國家。同時,波士頓的傾茶事件引發了獨立戰爭,成就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英國人的全民喝茶,向中國買茶,使其貿易赤字不堪重負,於是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到中國偷茶,把中國的茶樹品種、種植製作技術和技術工人偷到印度生產茶葉;二是賣給中國鴉片,結果打破了中國茶葉的壟斷優勢,也給中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鴉片戰爭失敗前後,政府腐敗、國力衰敗、後來又是戰亂不斷,經濟凋敝,茶和茶文化更是一落千丈。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茶和茶文化才得以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茶園面積開始超過印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茶和茶文化迅猛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勢。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中國只是茶葉大國,還不是茶業強國,主要表現在:中國茶葉在國際茶葉市場上缺少品牌、標準和價格的話語權;茶產業的低、小、散、弱局面尚未有根本的改觀;茶為國飲,健康消費還任重道遠;等等。因此,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提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的奮鬥目標。

茶運連著國運。當前,中國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正處在盛世興茶的歷史機遇期。「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都為此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開啟了新徵程。中國茶人一定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全球視野望茶,從立足國內看茶,從目標導向觀茶,從問題導向探茶,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謀茶,認真思考和謀劃茶文化茶產業科學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大舉措——品牌和標準是立茶之兩足,科技和文化是強茶之兩翼,創新和綠色是強茶之動力、開放和共享是茶和茶文化走進時代、走向世界的法寶,滿懷誠信當茶人、別具匠心演好茶和極致發揮茶文化是成就茶業之秘笈,茶為國飲、茶資源綜合利用,提升國內國際茶市場話語權和競爭力是茶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的三大路徑。

十三五時期,特別要大力推進「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產交融,跨界拓展,全價利用,充分發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科學推進茶和茶文化的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當代茶文化:清、敬、和、美

中華文化底蘊豐厚,博大精深。研究中華茶文化一定要同研究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體現傳承性,又要體現時代性,既可以從東方生態倫理和生命哲學的角度,也可以從儒釋道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角度,還可以從人文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美學等多個角度加以科學提煉和概括。

對此,我們的前人和今人包括外國人都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論述,其表述茶文化的關鍵詞有:「和、靜、廉、潔、清、敬、怡、真、雅、圓、美、禮、健、正、寂、精、行、德、儉等」。當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陸羽《茶經》中提出的「精行儉德」的精神。201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本著傳承、弘揚、創新的精神,著力汲取傳統精華、融會貫通各家觀點,通過分析歸納、概括提煉出「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

1.「清」。

一個「清」字,涵蓋著「淡」「儉」「廉」「正」「真」「靜」等茶文化多種內涵。「清」的特徵,首先來源於茶的自然品質。清是與茶葉、茶飲、茶道(藝)相關的清氣、清和、清雅的清純品性。茶生長在山水草木之間、雲霧繚繞之境、生態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華,集山水之靈氣,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寶物。

「清」是與修養、品德、情操相關的清心、清靜、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觀大千世界,領悟到從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態度觀人察事,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積極的人生。「清」是與從政為官相關的清正、清白、清廉的政治品質。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乃為政之本,權力本該清純。「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徵,她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和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茶道中把「清」「靜」作為達到物我兩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修煉清靜平和的心境,營造幽雅清靜的環境和空靈靜寂的氛圍,在世事紛擾中,讓人們心寧神靜,自省自察,去除煩躁,化解心結,於清思靜觀之中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發現生活中多種多樣的福地洞天。正如唐代著名詩僧皎然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無門禪師在《無門關》中也說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讚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態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動作,得到、捨去是人的基本選擇,拿起、得到就要敢於擔當,專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捨去就要坦然面對,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丟掉不切實際的慾念,把心打開,才是開心、高興。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話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清心、清氣、清正、從容平淡、善於捨得,自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誠敬、尊敬、敬畏、敬愛之情。「敬」是人對自然、對規律的敬畏之心,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友好相處、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敬」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敬重、互懷敬意、相敬如賓的友好關係。「客來敬茶」,是中華傳統禮法禮俗中最為普遍和常見的禮儀之道。贈茶、敬茶正是睦鄰友好情誼的重要載體。泡茶、飲茶、敬茶、贈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禮節,更是禮儀。「敬」是人所應該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愛之情。當今,敬祖尊老、和睦相親、長幼有序等生活禮儀更應當發揚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質。「敬」字所體現的是茶之於禮的價值和人行於世的美德。「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只有「德」植根於心,才能保障個人和國家更快的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問題。中華茶文化尊崇和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中的恭敬、自律、衝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與自然相處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思想資源和人生態度。

茶中的生活,不僅只是物質的享受,更講究的是對自然、對規律、對歷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愛幼及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規矩操守,並在禮俗薰陶中涵育道德修養的行為方式,促使人與人之間以「敬德」為重的友好關係的培育。

唐代劉貞亮稱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為養生之術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養性,砥礪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則行正,心靈端正,人才端正。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則成才。

有人說,人生像一輛車,輕車簡行,不超載,不超速,就能順利抵達幸福港灣。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綠水間,是與健康相伴行。人與茶的關係,其實是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友好關係的反映。人類不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這敬畏之中,建立起與自然友好相處的生態倫理關係。特別是在當今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關係十分緊張的現實環境中,尤其需要修復甚至重構這種友好關係,在茶意氤氳之中,推崇回歸自然,節制欲望、簡單生活、詩意棲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轉人類背棄自然的身影、阻止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延緩人類匆忙無序的腳步、消減人類貪得無厭的慾念。

3.「和」。

「和」是「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的本質,也是茶文化的內核,展現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氣派。「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我心靈的和諧關係,顯現人心向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是自我心靈的寧靜和諧,是社會和諧運行的內在樂章。

平和,關乎人自身心靈的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協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中來。茶文化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更講究的是社會和諧運行的內在秩序。茶講究奉獻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多元共生、共容共榮。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於一個「人」字,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的關係,將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體現在人際關係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現出平和恬淡的神韻,十分適宜於人們對平靜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追求。茶,清純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倫,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適宜,和是恰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而茶在採制、泡飲到品飲的整個茶事過程中,無不體現「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不同之和。「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是泡茶時的中庸之美;「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深意表濃情」是待客時的明倫之禮;「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茶中英」,是飲茶時的謙和之態;「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是品茗環境的儉行之德。由此,顯現和誠處事,和氣待人,和諧社會,和平發展的意境。

茶可以養「愛心」,以致「仁者愛人」;可以養「德心」,以致「精行儉德」;可以養「靜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養「苦心」,苦其心志,苦盡甘來;可以養「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養「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鬆繃緊的神經,放開功名利祿的念想,放掉喜怒哀樂的心緒;可以養「專心」,專心致志,用心體會,充滿恭敬,飽含感恩;可以養「和心」,和諧中庸。

八心安寧,人自和靜,便能感悟人生、領悟真諦、提升覺悟,看世界碧海藍天,山清水秀,風和日麗,月明星朗,以臻於修煉身心、淨化自我、圓滿道德、心靈和諧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則天下和。心靈是田地,慾念是種子,每個人的精神健康了,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清朗起來。

茶文化本質上就是和諧文化。茶總是清純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風、和諧之韻,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撫慰心靈的良方,故而儒以養廉,佛以參禪,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飲以養生,由此達到和誠,和氣,和諧,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願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學境界上的共同升華。中國人總以潔淨為美,如藍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氣潔淨,冰清玉潔、潔身自好等。「美」是純美茶葉和精美茶園的觀賞之美。

茶葉素有「東方美人」之稱,其純淨光潔之形、水中蹁躚之姿、鵝黃嫩綠之色,頗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態。茶與水在純淨的色調對比中,析分出豐富的層次,濃淡淺深之間,深蘊著內在的生命活力,洋溢著青春年少的美麗。而湯色的豐富多彩,更是呈現出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幹紅等原生態的、豐富的豔麗層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飲已傾城」「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嘆,因而引得古往今來的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吟詠、揮毫,讚賞茶葉的至純至美,韻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為南方之嘉木,或灌木叢生,或喬木傲立,連接成漫山遍野的蒼翠茶園。茶園,是紅脈綠韻的風景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是返璞歸真的絕妙地。她吐故納新,淨化空氣;固土納水,涵養大地;四季常綠,賞心悅目。既是生態的結晶、自然的內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環境、生態美好的象徵。

茶韻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層面上的無限風光,更是茶飲品味的綿長氤氳對精神浸潤、體現茶客的修養和修煉之功。盧仝的《七碗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美」,更是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大美之境,尤其可貴的是茶葉的奉獻之美給人生的啟迪之美。茶葉在其生命最為華美的時候,被採摘離開了生命之樹(母),歷經了諸多磨難,如製作時的炒、烘、揉、搓、捻、壓等,以至發酵成為好茶,衝泡時來到了精緻的茶具之中,與清新的知音之水共舞,舒展峨眉,散發出淡雅的氣息,靚麗可口的湯色。

那是一種歷經磨難而迸發出來的悲壯之美,是一種知遇清新之水自由舞蹈而生發出的相知之美,又是一種為了將一生凝聚的精華盡情奉獻的大氣之美,更是一種夢想與現實融為一體的圓融之美。正所謂「生在山水雲霧間,歷經磨難終成仙;遇得知音共舞蹈,終身精華展大美」。人生的意義何嘗不是如此呢?!

茶,本草木中人,在山水之間,山野之中,放平和之心,為平凡之人,便坦然豁達,心存高遠。清、敬、和、美,清為本,敬為上,和為核,美為境,融會貫通,品味人生,道德日全,茶和天下。

匠心演茶

弘揚茶為國飲

惟精惟一演好茶,極致發揮茶文化

茶館,是城市的客廳,鄉愁的記憶,文化的舞臺,茶人的家。茶館,一頭連著茶園和茶品生產,一頭連著茶品消費市場,既是茶葉品牌和茶文化展示、交流、宣傳、推介和消費的重要窗口,還是傳播弘揚文化、增進人際交往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媒介載體,更是促進和帶動旅遊、休閒、養生、文化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更是弘揚「茶為國飲,健康消費」的重要平臺。無論是傳統茶館、時尚茶館、休閒茶館,雖然風格不同,但都在共同展示著多元、特色、民族(俗)的中國氣派。

茶藝師集演茶、弘道、和人於一身,是茶為國飲的友好使者,是茶文化的弘揚創新者,是茶品牌的促進者,責任重大。到一個地方,有好茶喝,有一個喝茶的好去處,能聽到一個茶文化的故事,能欣賞到賞心悅目的茶道表演,把一片茶葉,匠心獨俱運,舞得風生水起,撐起精彩的人生舞臺,把中華茶文化傳承創新,發揮到極致,散發出持久的芬芳,彰顯出萬紫千紅的春天,營造出一片獨具中國風味的新天地,使喝茶真正成為雅俗共賞的舉國之飲、大眾之樂,人民之福。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於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歡迎晚宴上說道,中國的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英國人別具匠心地將其調製成英式紅茶。又在第二天倫敦金融城市長舉行的宴會上講到,中國是茶的故鄉,英國則將下午茶文化發揮到極致。

2014年4月1日,習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巧用「茶酒論」論述中歐關係時論道:「我們要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中國是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則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習主席巧妙運用中國茶和茶文化,對外協和萬邦,茶和天下,對內清明政治,治國理政,是中國茶人學習的榜樣。

中國茶藝、韓國茶禮、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等,既是演茶的技巧,也是茶文化的制度化,以其豐富的茶文化內涵,營造多元、特色、宜人的茶空間,給人以賞心悅目、養性修身的享受,得到富有人生哲理的茶文化薰陶。演茶需要獨具匠心。匠心就是愛心、德心、靜心、專心和苦心的總和,意味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追求極致,彰顯特色,博得茶人的認知和美譽。

中國自古就是匠人之國,茶聖陸羽,藥聖孫思邈,水聖大禹,木匠祖師爺魯班,戲劇大師梅蘭芳等等,就是中國工匠的代表,無不閃爍著匠心之花。工匠精神,重在精神,精益求精;重在品質,以質取勝;重在創新,堅守價值。日本裡千家茶道大掌門千玄室自稱第十五代大工匠,以一碗茶裡見友愛,一碗茶裡見和平的茶道文化,走遍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今天在座的都是中國茶藝師的老師,更應當發揚匠心精神,率先垂範,傳承創新,別具匠心演好茶,極致發揮茶文化,致力茶為國飲,不斷提升匠心演茶水平,為中國茶和茶文化走進時代,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作出積極貢獻!

(本文為在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第二屆茶藝師師資培訓班上的講話)

1477605671000

相關焦點

  •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首倡核心理念獲共識
    浙江日報金華11月8日訊 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成立2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茶文化界、茶學界、茶企業界的專家學者今天齊聚金華,深入探討弘揚和培育當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進茶葉強國建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提出和倡導的「清、敬、和、美」當代茶文化的核心理念,獲得與會專家學者和各地茶研會領導及代表的廣泛認同,成為蘊涵當代茶德精神的共識。  周國富在全面闡述「清、敬、和、美」內涵時說,「清」是茶文化當代核心理念的基本特徵,既是茶葉特徵的自然顯現,也與人的基本品質相關聯,更是茶與人在「道」與「德」的層面的和諧統一。
  • 袁瀚:淺談當代茶文化推廣與復興
    作為本屆世園會的核心場館之一,生活體驗館內專門規劃了兩個展廳作為茶文化體驗館,用以展示和弘揚中華茶文化。世園會茶文化體驗館開放以來,因繽紛多彩的活動和通俗易懂的茶文化知識頗受遊客喜愛,而茶文化體驗館的布展設計也獨具特色,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應當是場館中的巨型紀念茶餅,每每看到都有一種對於茶文化的敬意與震撼油然而生。
  • 茂連說茶三個層次淺談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3個層次淺談茶文化的內涵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 台州與日本茶文化交流(當代篇 )
    當下在「一帶一路」、文化興國等國家戰略支撐下,更要充分發揚茶文化和喝茶養生的當代價值,堅定文化自豪感,「走出去」與「引回來」齊抓並舉,繼續大力弘揚「和、敬、清、寂」的禪茶文化精神,做到「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進一步弘揚、傳播和發展茶文化。台州是日韓茶祖之地,是日本茶道之源,如何在當下及今後更好地提升發展茶文化,是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
  •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採茶音樂藝術是茶文化的代表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採茶音樂藝術是茶文化的代表採茶音樂是一種傳統元素、民族元素和生活元素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這一藝術形式中,注入了多種豐富內容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傳承。
  • 三和茶業的當代「絲綢之路」 在歐亞敘說中國茶文化贏得軟實力
    這場始於2016年12月5日,將持續至2017年2月26日的展覽,以「從古絲綢之路到新絲綢之路」為題,不僅展出來自大英博物館等歐洲26家著名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的八十件從公元前三世紀到中國清代的展品,還專門介紹了中國茶的傳播和茶文化——由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包括來自三和茶博館的二十餘件現代藝術展品組成的茶空間,深度體現了中國茶在絲綢之路中所起到的承載歷史和勾連中西的作用。
  • 中國茶文化-淺談中國歷代飲茶之風
    中國茶文化種類繁多,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中國茶文化的無窮魅力吸引了國人的品茗和無限嚮往。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談中國歷代的飲茶之風,用一篇文章使您讀懂中國古代的飲茶風尚。一、茶的歷史起源我國飲茶歷史悠久,早在古籍《爾雅》中就對茶有著明確的記載:「檟,苦荼」。
  •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與茶道
    茶文化的核心是有形的茶藝與無形的茶道相結合而構成。茶藝有形看得見,說得清,它包括了採茶,制茶,泡茶,敬茶,飲茶一系列茶事活動中的技術,技巧,技藝。茶藝是茶文化的形骸,是茶道的載體,無藝則難以示道,茶道無形,它看不見,摸不著,也說不清,茶道是茶文化的靈魂,無道則茶藝無精神,無靈氣。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則,本源,本質,雖看不見摸不著,但你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感受去體會。
  • 茶文化作為採茶舞蹈誕生與發展的基礎,必將帶動採茶舞蹈發展
    茶文化作為採茶舞蹈誕生與發展的基礎,自身的發展必將帶動採茶舞蹈發展。本文基於大量文獻資料,首先分析了採茶舞蹈的 發展歷程、藝術風格及藝術內涵,以及當代茶文化的基本內涵。然後,基於採茶舞蹈與當代茶文化之間的關係探索了二者融合發展 的有效策略。茶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思想精神豐富。
  • 淺談茶文化對西方人的影響
    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中國茶文化始於神農,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一直延續至今。茶已經從 最初單純的飲品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範疇。而傳統的中國茶文化,在華人外出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在當地較為普遍了。在歐美等地華人早期聚集區,茶文化基本是隨著幫會文化同步傳播的,比如,洪門茶陣等等。
  • 茶文化愛好者進階必讀的當代8本經典茶書
    品嘗當季的新茶,挑選心儀的茶器,朋友聚會、商務會議也傾向選擇茶空間作為活動的場地……可以說,以茶為核心的國茶復興,早已悄無聲息地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然而,作為擁有千年茶文化的國人,真的了解茶嗎?中國茶,難道僅僅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健康飲品?想學習茶文化,又該如何下手?
  • 茶文化:挖掘核心內涵,打造科學經營之路
    但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豐富,時下的茶文化卻變成了奢侈。所謂文化是指一切可以加以傳承的元素與表達。文化來源於生活實踐,同時又服務且推動生產生活的進步。所以說,文化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茶作為中國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很大眾化的事。中國茶文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並與日本及歐美地區的茶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其集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於一體,在唐代時期,被譽為茶聖的陸羽為中華茶文化正式吹響了號角。伺候茶文化的精神以極快的速度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 中國茶文化的始祖
    茶道,是茶文化之內核。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始祖而今又作為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的茶道精神義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何謂茶道?準確地說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 傳統武德文化與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傳統武德文化與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習主席強調:「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2017-09-16 14  在茶道會展演環節,兩岸10餘名茶人向來到現場的茶道愛好者,分別演示了原汁原味、極具特色的唐代煎茶、宋代點茶、當代事茶和土家烤茶。土家族茶人沈彥冰展示土家烤茶茶道 劉康 攝  任玲儀跟父親任政林一起完成了當代事茶茶道。任政林師從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2012年,任政林來到北京教學茶道,之後便留在大陸製作手工茶器,同時潛心研習茶道。
  • 禪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所在,茶文化和禪互相影響,相輔相成
    禪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所在,茶文化和禪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無論是陽春白雪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普通老百姓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反映了茶在中國已然是「比屋之飲」的盛況了。那麼,茶的藥用和飲用功能構成了茶的盛行並形成茶文化的物質基礎。早在《神農本草經》關於「神農嘗百草以療疾,口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見,茶最早就是以其藥用的功能而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開始為人們所利用的。在我國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中關於茶的藥用功能的描述可見一斑「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虛實。
  • 內功做足,穩固基礎,茶語網要做當代茶文化的傳播者丨每日黑馬
    內功做足,穩固基礎,茶語網要做當代茶文化的傳播者丨每日黑馬 2016-09-30 18:10
  • 【本一內參】第169期——淺談雲南茶文化
    1、傣族「竹筒香茶」2、白族「三道茶」3、基諾族之「吃、飲、喝、敬」茶文化4、傈僳族「油鹽茶」5、佤族「烤茶」四、雲南民族茶文化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意義1.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需要1.2、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需要1.3、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揚先進文化的需要
  • 臺灣茶人唐山交流茶文化(組圖)
    茶文化交流活動現場 羅玉生 攝泡茶 羅玉生 攝茶席 羅玉生 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丁雪) 9月13日上午,由唐山千江月茶藝培訓中心和臺灣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共同組織的茶文化交流活動在李銘久藝術館舉辦。
  • 解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當代人生觀 實現人生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國家、社會和公民三方面的核心價值觀凝為一體,彰顯社會主義本質,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類美好價值追求,體現當代中國人的價值理想和要求。在價值主體、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上,展現人生與國家和社會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價值主體上,都是當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誰」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