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中國茶文化始於神農,到唐宋時期達到鼎盛,一直延續至今。茶已經從 最初單純的飲品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範疇。而傳統的中國茶文化,在華人外出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在當地較為普遍了。在歐美等地華人早期聚集區,茶文化基本是隨著幫會文化同步傳播的,比如,洪門茶陣等等。
1000 多年前,茶就使得無數中國文人墨客走進了超越物質 文明的精神世界,留下了無數意境深遠的傳世佳句。在現代生 活中,茶又以其自身的特點——自然、純淨、返璞歸真已然成為 現代人心目中時尚的代言詞。飲茶的歷史起源於中國古代,中 國茶葉通過三條途徑向外傳布:向東傳到日本;向西通過陸路傳 到吐蕃、蒙古、中亞和伊朗,並進一步傳到俄羅斯和鄰近的斯拉 夫國家;再一條途徑是通過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傳到世界各 地,包括西歐、南北美洲、印尼、印度、錫蘭(今斯裡蘭卡)、澳大利 亞、紐西蘭、斐濟群島、摩洛哥、東非。 由此,形成了今日飲茶文 化的世界格局。
茶文化進入西方的年代也十分久遠,按照地緣來分:一是整 個美洲。另一個則為歐洲。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 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 日本和韓國,然後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 阿拉伯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 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茶和中國 的絲綢及瓷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當來 自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海船出現在中國和日本附近的海域時, 他們滿載而歸的諸多東方奇珍中,茶葉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商品。 在歐洲,醫師對見所未見的茶葉的裨益和害處爭論不休。在結 識咖啡並淺嘗輒止的同時,英國人對茶卻一見傾心。英國後來 成為地球上的茶飲大國。18~19 世紀,英國人的茶葉消耗量與 日俱增,經濟學家甚至擔心國庫裡的白銀不夠用來購買茶葉! 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試圖在家鄉種植茶樹,終因北歐冬季氣 候惡劣而以失敗告終。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戰爭爆發的直接 原因就是英國人在印度種植鴉片,試圖以此代替白銀,換取中國 的茶葉,導致中國與英國的衝突不斷升級。回顧漫長的歷史長 河,人類鍾愛的植物數不勝數,人類曾經嘗試過大自然的諸多花 草植物,以此來實現免除飢餓勞累、提神醒腦的目的。
全世界的人民都愛喝茶。這從西方國家超市裡面琳琅滿目的 茶類品種和產地可見一斑。西湖龍井、雲南普洱、洞庭碧螺春…… 正如德國的啤酒、法國的紅酒、還有美國的麥當勞。就茶這一詞語 含義來講,在字典中可以看到茶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本義的茶葉, 二是指用茶葉做成的飲品。在英語中,茶的釋義為「tea」,有趣的是: 意思當中除了包含中文裡面所解釋的兩種含義之外,還有另外兩 種解釋,一種是動詞,指招待舞會,另一意思是指西方人習慣的午 後的休閒時間,既下午茶。由此可見,茶這一概念在中西文化中, 含義是對等的。英國、日本、美國、都有各自獨特的飲茶文化與茶 葉種類。在中國,毛澤東用綠茶漱口,北京的雅皮士酷愛的飲品是 芝華士和綠茶兌成的雞尾酒。在美國引領時尚的大都市裡,香味 茶和咖啡為爭奪年輕人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撒哈拉以南的柏柏 爾人衝沏綠茶時總是將茶壺高高提起,茶杯裡泛起濃濃的泡沫。 而今,全世界的飲茶方式多達百餘種。 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你有無飲茶趣味,每當你手捧著溫暖 的茶杯,你的腦海中都會展開一幅全球茶葉地圖。美國漢學家 梅維恆與華裔瑞典作家郝也麟在《茶的真實歷史》中就談及到了 全世界對茶葉文化的認知,他們以時間變遷為經線,以全球的地 域傳布為緯線,為世人展現了一幅茶史全圖。 在整個19世紀,茶一直是美國人熱衷的飲品,與我們不同的 是,他們將泡好綠茶放在新發明的冰箱中,冰鎮之後再飲用。有 趣的是,他們招待客人時,還會在茶水中兌點自製果汁和酒,將 其變成為混合茶飲。美國舊金山等華人早期聚集區,茶文化基 本是隨著幫會文化同步傳播的,比如,洪門茶陣等。同一時期, 印度阿薩姆地區成為英國在大規模開墾茶園的寶地,種茶風靡 一時,隨後這種茶之風又蔓延至錫蘭,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到 了19世紀末,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地區,遠超中 國。「快剪船」是英國對華茶葉貿易最後一幕的主角,這是當時在 七大洋中穿梭航行的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船。到了每年的5月, 新茶需要採摘的時候,茶葉在當時的福州羅星塔碼頭裝船,由飾 滿了閃閃發光銅飾件的「快剪船」運往世界各地。在好望角區 域,終年可見「快剪船」來回穿梭於海面的場景。 另外,歐洲區域雖然中國茶去的比較早,就地域性而言,整 個西方文化的萌生、發展於相對開放的地理環境,它的發源地是 古希臘、羅馬,地中海北岸的島嶼和半島,海島文化的發展不是 依靠農業,而是依靠充滿競爭的商業發展起來的。而中國恰恰 相反,中國具備有其可以始終左右整個文化動向的典型的農業 區域。中國茶文化與儒家、道家和佛家相融合,形成了以哲學為 基礎的文化理念。西方人更追求茶的實用價值,注重茶的物質 特性,以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當茶文化進入新時代,它就猶如 梵谷畫筆下的畫那樣讓人神往,多彩迷人。在澳大利亞,他們煮 茶非常講究,首先用錫制水罐將茶湯煮開,然後要用手臂畫著圈 把錫制的水罐用力地搖晃三下,茶湯搖勻後,靜置一小會,才能 倒入茶杯飲用。在日本,飲茶的規矩可就更多了,要想準備一盞 茶,規矩可以多達一千多條,這些規矩當中,多數是日本茶道文 化中對於泡製茶葉者身體姿勢和動作方面的要求。在「二戰」期 間,在英國反擊第三帝國的裡程碑似的戰役中,茶在當時也發揮 了極為關鍵作用。以英國人為例,他們在習慣茶裡加入奶和糖 來去掉茶鹼,將苦澀的茶水調製成適合自己口感口味的甜飲料, 由於在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其開放的海洋地理環境造就了西方人外向的性格外,獨立不羈的人格、以及 開拓精神和時間觀念,所以他們從至今就沒有「三思而後行」的 時間,因此,英國人對茶葉本身也進行了改良,從外觀看,中國需 要泡製的茶葉變成了袋裝的速溶茶葉末,他們將西加奶、糖、檸 檬片及水果片和蜂蜜等加入到茶中,泡製出一杯具有他們獨特 風格的「茶」。他們的茶是基於中國「茶」基礎之上融入了自己的 「茶文化」。相信隨著中國文化輸出的不斷增加,茶文化這種在 中國文化中體現紐帶作用和吸引作用的文化類型,應該會有更 多的發展。所以,歸根結底,吸引外國人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 而茶,只是紐帶,只是讓大家坐下來的這種方式罷了。
中國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既有共通之處,也有迥異之處。 中國人飲茶強調的是茶性,就是從飲茶過程當中體味茶帶來的 深刻意境和心靈體會,以獲得精神層面的升華與審美方面的提 升體驗。西方人喜歡喝茶,飲茶習慣也十分講究,時間上區分為 上午茶、下午茶等,飲茶的時候還會配以茶點,達到了休閒娛樂 的目的,也形成了社會交際中的禮儀規範。可以說,中國的茶文 化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與精神意義,更追求-種茶文 化的意境與韻味,這也是東方文化所特有的形態。西方的茶文 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禮儀與用途,更強調一種具體的實質特 性,這也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系統性和結構性特點的體現。因 此,在品茗的間隙,感受茶湯豐富的色彩,想像茶葉經過的時空 路程,回味茶的厚重歷史,體會茶帶來的力量和自信,思索茶引 起的文化變革,體會茶帶來的平和心,或許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