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講咖啡和茶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咖啡的起源故事
(前方科普警告)
傳說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個衣索比亞青年去牧羊,在路邊瞧見一棵長滿綠葉和紅色果子的無名植物。羊去啃綠葉,連果實一塊兒吃進去,吃後居然異常興奮,開心得咩咩亂叫。(還有其他傳說,我們這裡暫時不提)
青年見狀,摘下幾顆紅色果子放進嘴裡,隨後也跟著興奮起來。這麼神奇的果子,他自然要帶回去,請同族人一起品嘗,結果全族人都樂瘋了,從此上了癮,並用本族居住地的名稱給這種植物取了一個名字——咖法(Keffa),而咖法則在傳播過程中慢慢演變成另一個詞——咖啡(Coffee)
咖法位於衣索比亞南部,據說那裡的居民是全世界最早品嘗咖啡的一群。
傳說肯定不如信史可靠,可是那時候整個非洲都沒有文字。關於咖啡,最早的文字記載其實出自阿拉伯人之手。
公元10世紀,阿拉伯醫生拉吉斯(Rhazes)把咖啡寫進了藥方:將咖啡果曬乾,搗碎,熬成藥湯,可以緩解疼痛。藥方中使用的咖啡果,可能來自衣索比亞,也可能來自非洲其他地方。
公元13世紀,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有一位阿訇奧瑪爾( mer),因為犯了錯,被流放到非洲南蘇丹的米歐薩巴(Mio Saba),在那裡他見到了無邊無際的野生咖啡樹。
流放結束的時候,他摘下很多咖啡果,帶回葉門,剝出種子,試著種植,結果很成功。
按照文獻記載,葉門應該是阿拉伯半島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奧瑪爾應該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種植咖啡的人,甚至還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種植咖啡的人。非洲雖然早就出產咖啡,但那是野生的,沒人種植。
重點來了!!
那麼中國的茶文化是怎麼影響到咖啡文化的呢?
明朝前期,阿拉伯商人沿著悠久的絲綢之路抵達中國,牽來獅子與犀牛,換走絲綢與瓷器。
與此同時,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的無敵艦隊也在經由海路向西挺進,抵達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天方國」,也就是現在的沙特,船上的瓷器、鐵鍋與茶壺在此受到熱烈歡迎。
鄭和船隊上的成員不喝咖啡,但是喝茶,他們喝茶的方式,以及他們使用的茶具,在阿拉伯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讓阿拉伯人飲用咖啡的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15世紀以前,阿拉伯人是這樣喝咖啡的:摘下咖啡果,保留果肉,扔掉果肉裡面的種子,曬乾,搗碎,煮水,喝湯。
15世紀以後,飲用方式變成這樣:摘下咖啡果,扔掉果肉,保留種子,將種子焙乾,磨粉,烹煮,喝湯。
咖啡果的種子自然是咖啡豆,15世紀後期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方式跟今天完全一樣,奠定了現代的咖啡文化。
所有大多數人覺得精緻的咖啡生活,其實是被中國茶文化影響的?
咖啡文化為何會發生變革?因為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朱元璋的兒子朱權在《茶譜》中寫道,明朝初年上層社會仍然像宋朝和元朝人那樣喝茶,而宋元時期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樣。
當時流行一種名為「點茶」的飲茶規範:將茶葉蒸熟,漂洗,揉搓,壓餅,焙乾,喝的時候碾磨成粉,放到碗裡用滾水衝勻,或者直接撒在沸水鍋裡,煮成茶湯。
我們可以想像,當阿拉伯商人進入中國時,或者中國船隊經過阿拉伯半島時,中國的茶以及中國人的飲茶方法一定震撼了阿拉伯人,讓他們忽然想到:啊哈,原來茶是這樣喝的,那咖啡能不能也這樣喝呢?試試如何?哇,比以前好喝多了!於是開始變革。
直到今天,阿拉伯世界的咖啡杯,乃至全世界的咖啡杯,基本形制都跟中國的傳統茶杯相似,底下有盞託,側邊有盞柄,完全不像西方世界固有的深杯與高腳杯。這也從側面說明,奠基於15世紀的咖啡文化是在古代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厲害了!我的國!)
那麼咖啡何時來到中國?
簡單來說,咖啡原產非洲,被阿拉伯人發揚光大,再從阿拉伯傳播到歐洲、美洲和亞洲,傳播過程充滿驚險,比漂洋過海還要過分,可以拍成一部探秘類紀錄片。
在鴉片戰爭前,清朝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歐洲人頻繁抵達廣州,找不到咖啡館,只能自己開店。大約1836年前後,就在今天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附近,丹麥人開了一家咖啡館,那是廣州的第一家咖啡館,也是中國的第一家咖啡館。
(這家咖啡館是給老外們開的,但也不禁止華人消費。問題在於,當時迂腐不化的清政府嚴格禁止華人穿洋服、吃洋飯、接受洋人傳教,一個人如果膽敢不經官府準許而學說洋話,都有可能被殺頭抄家,所以當時華人應該不敢走進這家咖啡館的大門。)
清末民國中國製造用於外銷的銀咖啡壺
查嘉慶年間編纂的《廣東通志》,第九十五卷《物產·穀類》記載:「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這裡的「黑酒」正是咖啡,那時候絕大多數華人都不認識咖啡,以為是黑色的酒。
(了解更多咖啡資料點這在中國咖啡歷史中少了誰都可以,唯獨他不行!)
進入民國,西風進一步東漸,留洋讀書成為時髦,接觸咖啡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
民國末年的咖啡杯,上面印有英女王頭像
那些在民國時成名的人,如徐志摩、鬱達夫、郭沫若、林徽因、冰心、胡適、巴金、老舍……包括金庸的姑父蔣百裡、黃健翔的祖父黃大暹,都留過學。他們要麼留學歐美,要麼留學日本,而無論歐美還是當時的日本,咖啡文化都很盛行。
1948年2月,我國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在日本療養,還寫信給國內的朋友抱怨,說她僱的日本保姆只會煮飯,不會煮咖啡,生活頗有不便。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說明在留學生群體中,喝咖啡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