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的茶文化

2020-12-21 卿子雜談

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但流傳最廣泛,也是最為眾人熟知的是神農氏說。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是個老生常談的神話故事。神農氏經過長期嘗百草發明了藥草療疾,炎帝神農悟出了草木味苦的涼,辣的熱,甜的補,酸的開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神農親驗本草藥性,是中藥的重要起源。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無數次的反覆實踐,積累下來許多藥物知識,被纂刻記載下來。隨著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

而茶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神農嘗百草,中毒後偶然咀嚼到一種植物而解讀,因此茶樹就此誕生。

茶的發展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大體上興於唐盛與宋。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遊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我們看到的「茶」字。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茶聖」陸羽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薴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文學自傳》中陸羽寫到「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也透露出難以言說的辛酸。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裡,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蹟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附近的寺西村裡居住一位飽學儒士的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裡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而季疵則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佔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據說唐中期陸羽隨誠州難民北上,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經》。

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為官,但他陳辭不就,仍週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於唐,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採制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文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茶文化

茶藝是烹茶飲茶的藝術。

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和」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藝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在中國儒釋道思想等傳統文化影響下, 從唐朝開始,我國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大致三類:修行類,風雅類和茶藝類。

陸羽以「陸氏茶」喻作「伊公羹」,意為藝茶似烹飪,但包含了以藝茶精研事物之理。茶調配得法,可煎調出好茶湯,與治理國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一樣的道理。商朝的伊公以烹飪美味羹湯而聞名於世,他以「烹飪美味羹湯需調配各種配料,掌握恰當火候」為例子闡述了治理國家也需運用各種人才,人盡其才。好比正確處理好金、木、水、火、土的關係,運用好相生相剋之理,就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各種階層的關係才能治理好國家的道理一樣。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

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裡,談笑風生,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了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現在有不少茶藝課,讓孩子們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結語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

如今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相關焦點

  • 茶文化屬於中國嗎?什麼是中國的茶文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發展,雖然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但是無法確切地追溯是興起什麼年代了,我們只能從大概的時間說。根據有關證據顯示,大部分國家的茶文化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就這樣很多人認為茶文化是華人首創,並且世界各地大部分種植茶葉、飲茶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出去的。也有部分證據指出,在非洲、印度等國家也是茶文化的發明地。這就證明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有報導稱在1823年,在印度英國侵略軍一位年輕的少校在一次狩獵中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報導出後就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
  • 什麼是中國茶文化?茶文化起源於何時?為啥說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是一個茶葉大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茶葉的種植和加工記錄。因此在漫長的茶葉發展過程中,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藝茶具茶話等等,這就是所謂的茶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化這個詞包含很深,意味相當深遠。
  • 茶文化是什麼呢?茶企們需要茶文化嗎?未必
    這幾天每天入眼文章,談茶文化,有人老談茶文化有意義嗎,茶文化包括那些?喝茶一定要懂茶文化嗎?其實這些一連串問題問的很有水準,不是吹牛就是談茶文化,茶企做大了就是有茶文化,有底蘊,未必。茶文化究竟又是什麼?普文是這樣分析的。
  • 茶文化是什麼,杜國楹的小罐茶帶你感受茶文化!
    大家對茶文化了解有多少呢,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 什麼?中國茶文化影響了咖啡的誕生?
    那麼中國的茶文化是怎麼影響到咖啡文化的呢? 明朝前期,阿拉伯商人沿著悠久的絲綢之路抵達中國,牽來獅子與犀牛,換走絲綢與瓷器。 與此同時,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的無敵艦隊也在經由海路向西挺進,抵達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天方國」,也就是現在的沙特,船上的瓷器、鐵鍋與茶壺在此受到熱烈歡迎。
  • 中國的茶文化從何而來?背後又有什麼內涵?
    中國的茶文化從何而來?背後又有什麼內涵?在中國人的印象中「飲茶品茗」,是一件非常文雅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一些文人雅士來說,更是將「品茗」作為人生一大樂事。從茶杯中飄出的氤氳茶香,總是能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之感。
  • 不同茶文化的對比,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孰優孰劣?
    說起中國茶文化,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學習了中國的茶文化後,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再加以創新出來的茶文化。而兩種茶文化的區別對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 "中國茶文化展"向英國民眾展示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展」3日在英國倫敦拉開序幕,英國民眾將通過本次展覽切身感受中國古老的茶文化。  本次茶文化展展示的是浙江茶博物館的收藏,英國民眾可從中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在展覽現場,中國著名的茶葉如西湖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都呈現在觀眾面前,清香瀰漫整個展廳,大紅燈籠更是烘託出了茶文化的中國味。
  • 英國的茶文化和中國的茶文化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就總有人會拿別國的一些與中國的來進行對比,從傳統文化到人文情懷,從人文情懷再到各個細枝末節。茶圈以外的人來看,總是會將別國的茶文化與中國的茶文化來進行對比,譬如英國和中國的茶文化之間,也就有了像小約這樣喜歡找相同之點,也喜歡找不同之點的人群。
  • 漫談中國茶文化,喝什麼茶大有講究
    自古以來,我國就對茶深有研究,茶文化形成也遠遠早於歐美及日本。可以這麼講,在中國,喝什麼茶都大有講究。對此,你知道多少?我國茶的起源。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第一個發現茶可以作為去除身體毒素飲料的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他把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入藥用時代。
  • 中國茶文化1
    【茶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任何國家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都不能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
  • 「紫陽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什麼是紫陽茶文化?紫陽茶文化是茶文化與特定地域紫陽及其所產之茶的結合,簡單說,紫陽茶文化就是紫陽茶在應用過程中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五、紫陽茶文化核心——茶藝《中國茶道》說:「茶藝是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為一門藝術。」那麼審視紫陽茶藝主要從採摘、製作、衝泡、品飲、保鮮等方面入手。
  • 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羅大友弘揚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文化是中國十大國粹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張靚麗的名片。羅大友的茶經:「邁向文化強國之路,茶文化的復興勢在必行。」我們要在發展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做強茶經濟的基礎上,將茶和茶文化更大力度地推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經典古籍裡早就明確記述『藥為個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 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
  • 中國茶文化的始祖
    茶道,是茶文化之內核。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始祖而今又作為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的茶道精神義理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何謂茶道?準確地說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 中國的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 茶葉冷知識:什麼是茶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這個詞感覺離我們很遠,同時又覺得離我們很近,因為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文化的身影,比如美食文化、建築文化、藝術文化等等,但我們卻時常不明白文化的定義是什麼,文化到底如何被形容。什麼是文化?相信很多人不太理解,不了解文化的含義,那就更加不理解茶文化。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奏議等)、茶文學與藝術作品(如茶詩詞、茶畫、茶歌謠等)以及各種茶文化事象
  • 中國茶文化做客尼泊爾
    中國茶文化做客尼泊爾 2017-04-14 22:08:21鍾欣 攝   中新網加德滿都4月14日電 (記者 張晨翼)中國江蘇宜興紫砂藝術團陳加兵一行共16位藝術家,近日應尼泊爾中國文化中心邀請來尼泊爾展示中國茶文化。  藉助紫砂藝術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充分發揮藝術團的功能,在尼泊爾進行了一場別致的文化外交。
  • 中國茶文化不斷復興,杜國楹是如何做到的!
    不知道大家對茶文化這個東西是怎樣看的,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而在8月8日,由茶業復興、小罐茶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個茶書專題展——看見茶文化·茶書展在雲南昆明正式開幕,來自全國文化、傳媒、教育、茶業等各界嘉賓出席了開幕儀式,舉辦了「看見茶文化·傳承中國茶」論壇,嘉賓圍繞「茶文化如何被看見」以及「中國茶如何傳承」等主題進行了精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