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但流傳最廣泛,也是最為眾人熟知的是神農氏說。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嘗百草,是個老生常談的神話故事。神農氏經過長期嘗百草發明了藥草療疾,炎帝神農悟出了草木味苦的涼,辣的熱,甜的補,酸的開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神農親驗本草藥性,是中藥的重要起源。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無數次的反覆實踐,積累下來許多藥物知識,被纂刻記載下來。隨著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
而茶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神農嘗百草,中毒後偶然咀嚼到一種植物而解讀,因此茶樹就此誕生。
茶的發展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大體上興於唐盛與宋。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遊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我們看到的「茶」字。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茶聖」陸羽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薴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文學自傳》中陸羽寫到「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也透露出難以言說的辛酸。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裡,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蹟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附近的寺西村裡居住一位飽學儒士的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裡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而季疵則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佔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據說唐中期陸羽隨誠州難民北上,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他一路風塵,飢食乾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
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經》。
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為官,但他陳辭不就,仍週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於唐,飲茶之風普及於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採制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文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茶文化
茶藝是烹茶飲茶的藝術。
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和」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藝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在中國儒釋道思想等傳統文化影響下, 從唐朝開始,我國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大致三類:修行類,風雅類和茶藝類。
陸羽以「陸氏茶」喻作「伊公羹」,意為藝茶似烹飪,但包含了以藝茶精研事物之理。茶調配得法,可煎調出好茶湯,與治理國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一樣的道理。商朝的伊公以烹飪美味羹湯而聞名於世,他以「烹飪美味羹湯需調配各種配料,掌握恰當火候」為例子闡述了治理國家也需運用各種人才,人盡其才。好比正確處理好金、木、水、火、土的關係,運用好相生相剋之理,就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係,各種階層的關係才能治理好國家的道理一樣。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
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裡,談笑風生,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了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現在有不少茶藝課,讓孩子們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結語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鍾靈毓秀,造就優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後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後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茶就是「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美人如織,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
如今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