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人 | Jessica
覆核人 | 楊小七
引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雲南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少數民族都是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模式在一起生活,刀耕火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喜好濃釅之茶的獨特的喝茶習慣,所以不同民族茶文化形式表現得也不同。
一、中國茶文化的背景
1、茶文化的起源
2、飲茶的發源時間
3、茶的種類
二、走進神秘的普洱茶
1、雲南茶的起源
2、普洱茶歷史
2.1茶之源,道之始
2.2茶馬古道
2.3茶路上的馬幫駝鈴聲
2.4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貢茶傳統製作技藝
三、七彩雲南,茶民族
1、傣族「竹筒香茶」
2、白族「三道茶」
3、基諾族之「吃、飲、喝、敬」茶文化
4、傈僳族「油鹽茶」
5、佤族「烤茶」
四、雲南民族茶文化
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意義
1.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需要
1.2、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需要
1.3、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揚先進文化的需要
2、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優勢
2.1、是精彩紛呈的民族性
2.2、是世間稀有的本源性
2.3、是獨佔熬頭的多樣性
2.4、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性
2.5、是前景廣闊的國際性
五、結語
1、茶文化的起源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茶經》是個裡程碑。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裡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
2、飲茶的發源時間(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隨著茶葉市場規模的擴大,茶文化經濟導向特徵日益明顯,並涵蓋了農業、經濟、社會、文學等各個領域。而從各大產茶區分析也可以看出,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和名勝古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是組成未來中國茶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在現代大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1】
3、茶的種類我國的茶葉分類上,我們可以將其歸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黃茶、黑茶。
(1)綠茶: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蒸青綠茶。其中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陽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為綠茶中的優質茶類。
(2)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其中正山小種、金駿眉、祁門紅茶、雲南滇紅、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紅工夫等茶品味紅茶中的優質茶類。
小種紅茶包括正山小種、外山小種等茶品。工夫紅茶包括滇紅、閩紅、湖紅、川紅、越紅、湘紅、粵紅等茶品。紅碎茶包括葉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3)白茶:分為芽茶、葉茶。白茶中的茶品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
其中芽茶包括白毫銀針等茶品。葉茶包括白牡丹、壽眉、貢眉、新工藝白茶等茶品。
(4)烏龍茶:又稱青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其中大紅袍、鐵觀音、水仙、肉桂、鳳凰單樅、凍頂烏龍等烏龍茶中的優質茶類。
(5)黃茶:包括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其中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蒙頂黃芽、皖西黃大茶、廣東大葉青、北港毛尖、溈山白毛、平陽黃湯等為黃茶中的優質茶類。
(6)黑茶:包括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湖北黑茶。其中安化黑茶、雅安黑茶、普洱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等茶品為黑茶中的優質茶品。
湖南黑茶包括安化黑茶等茶品。四川黑茶包括四川邊茶等茶品。雲南黑茶包括普洱茶等茶品。湖北黑茶包括湖北老青茶等茶品。【2】
1、雲南茶的起源茶起源於雲南,而雲南茶應該在很早的時候就已進入中原。東晉史學家常噱所撰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西至表棘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薴、魚鹽銅鐵、丹漆荼(茶)蜜……皆納貢之。」史籍記載表明,商周時期巴蜀之茶已作貢品。據著名農學家、茶葉專家吳覺農《茶經述評》稱:當時所指的巴蜀,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及雲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故貢品中有雲南茶。
文獻最早提到雲南茶,應該是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苦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建置(滇王嘗羌臣服於漢,武帝賜以金質「滇王之印」,建立滇國,封嘗羌為滇王,以滇池為中心,設益州郡),主要統轄雲南,兼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其實早在西漢時期,益州一市已有飲茶習俗。西漢宣帝時的諫大夫、益州犍為郡資中縣(今四川資陽)人王褒的《僮約》(成書於公元前59年)中稱:「燴魚炰鱉,烹荼盡具。牽犬版鵝,武陽買荼。」上述記載表明了《神農本草經》所稱的「益州」,主要指令雲南所屬之地;說明早在兩漢時期,雲南、四川一帶的先民已有採茶、制茶,並有一套完整的飲茶習俗,同時還有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及專門銷售茶葉的市場。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七之事》(成書於780年)記載:「傅巽《七誨》:蒲桃宛柰,齊柿燕慄,恆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南中」之地,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大渡河以南的雲南、責州兩省。「南中茶子」正是指雲南典型的茶葉。傅巽以南中茶子與當時國內外名特水果等產物(宛柰即大宛國的蘋果,西極石蜜即天竺國的冰糖)並列,可見雲南茶當時已有盛名。
唐使樊綽是最早記載雲南茶的人。出使南詔的樊綽所著《雲南志·管內物產》,即公元862年)中稱:「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雜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裡的「銀生城」即「銀生府」,是唐代南詔六節度使之一的駐地,在今雲南省普洱市景東縣。「銀生城界諸山」當指景東、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雙版納諸茶山在內的廣大茶山;「蒙舍蠻」泛指南詔國諸族,其中包括「濮蠻」;其用「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法,為唐時雲南少數民族較普遍的飲茶方法,至今仍在布朗、佤族、德昂等民族中沿用。這段簡短的文字,表明雲南普洱、臨滄、西雙版納等地區在唐代已有大量的人工栽培型茶樹,且指出了當時的採制工藝是「散收,無採造法」,顯然這是茶葉最初始的加工製造方法。《雲南志》所述當是雲南茶見諸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
清代以來,雲南普洱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出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屬六大茶山,發展到了「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的規模。古六大茶山為:莽枝、倚邦、蠻磚、革登、曼撒(易武)、攸樂,其位置均在今西雙版納州境內。由於他們全部處於西雙版納瀾滄江北,亦稱為江內六大茶山。【3】
2、普洱茶歷史2.1茶之源,道之始清朝中葉,古「六大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普洱茶外銷之路,就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
清代,雲南藏銷茶主要經麗江進入古宗西藏(今中甸和德欽縣)和康藏。進入康藏的茶,部分在木裡、鄉城、稻城、理塘銷售,部分到打箭爐(今康定)將雲南的竹筐包裝換為牛皮包裝後繼續前進,走康藏線運至拉薩等地。
長路漫漫,險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設卡收過路費,又時常因動亂引起茶路阻塞。這時,商人們就要尋找其他運茶路——從德欽經碧土——邦達——工布江達——墨竹工卡——拉薩的進藏路線。
茶葉在雲南境內的茶葉運輸則由腳夫和各族馬幫共同完成。那時的腳夫中有一群石屏的夷家女子,每年成群結隊進入茶山,為茶商背茶至普洱。除背夫外,紅河、石屏、江城的馬幫也大量進入茶山運茶。儘管背夫馱運的前期成本較低,但由於馱運量小,行路速度較慢,因此單位重量運費就較高,後漸漸被馬幫所取代。茶葉運到思茅或普洱後,一部分由納西、回、漢、白等民族的馬幫經元江、玉溪等地運到昆明,一部分經景谷——景東——南澗——祥雲到麗江。
清末民國初期,傳統的茶馬道和運輸工具開始發生變化,最初普洱茶通過江城經寮國銷往越南、泰國和南洋。光緒十五年(1889年)設立蒙自關,普洱茶有了沿紅河和後來的滇越鐵路經越南外銷的通道。民國初年,納西商人楊守其開拓出茶葉經緬甸、印度在運至西藏的馬幫、火車、輪船聯運的新茶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雲南的公路不斷發展,先是馬幫馱運變為馬車運輸;隨後,又漸漸由汽車取代馬車,直至馬幫和馬車徹底退出運茶舞臺。
2.2茶馬古道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五條「茶馬古道」:
一是官馬大道由普洱經昆明中轉內地各省、北京,南延車佛打洛,這是茶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條,普洱貢茶就從這條路由騾馬運到昆明。許多老字號茶莊的普洱茶,由普洱經思茅,過車裡(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後出國至緬甸景棟,然後再轉運至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
二是關藏茶馬大道,普洱茶從普洱經下關、麗江、中甸進入西藏,再由拉薩中轉尼泊爾、印度等國,是藏胞的大馬幫。
三是江萊茶馬道,普洱茶從普洱過江城,入越南萊州,然後再轉運到西藏和歐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馬道,從普洱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而後到孟連出緬甸。
五是勐臘茶馬道,從普洱過勐臘,然後銷往寮國北部各地。
在今普洱縣境內,仍保留有三處較完整的茶馬大道遺址:
一是位於寧洱鎮民主村茶庵壙的「茶馬古道遺址」,長約2公裡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徒仄而上;二是位於磨黑鎮孔雀坪的「官馬大道遺址」;三是位於同心鄉的「旱季茶馬大道遺址」,那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見的馬蹄印,記述了昔日「茶馬古道」的繁榮。
「茶馬大道」使普洱茶行銷國內各省區,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泰國、法國、英國、朝鮮、日本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古典中國名著《紅樓夢》和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等文學中,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今天,「普洱茶」已為世界人民所認知、接受和喜愛。
2.3茶路上的馬幫駝鈴聲從古代到近代,茶馬古道上的交通運輸主要是依靠馬幫。馬幫可以說是雲南歷史上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沿著茶馬古道行走,一路都有關於馬幫的軼事留在民間。
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以堅忍不拔的精神跨過江河峽谷,穿越叢山峻岭,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歲月,終於開闢出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茶馬古道。於是,在荒涼而孤寂的叢山峻岭中,響起了馬幫長途跋涉的鈴聲。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雪域高原那神奇莫測的自然景色,沿途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使得每一天的行程充滿了意外和驚喜。
「三月裡來,三月三,趕著騾馬進茶山,普洱茶好人人愛,馱起茶葉到遠方……」趕馬人早已不在,趕馬人的山歌依舊在茶鄉傳唱。穿行思茅村寨,所到之處,當地人總會為你奉上一杯普洱茶,醇香四溢,如山歌般令人陶醉。呷一口濃茶,吸一口水煙,哈尼族老人緩緩悠悠講起茶馬古道的故事。馬幫消失了,但喝普洱茶的時候我們仍會想起他們,想起他們留下的或是傳奇或是浪漫或是悽慘的故事。馬幫,是普洱茶產生的基礎,也為普洱茶品賞者留下很多神遊的空間。【4】
2.4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洱貢茶傳統製作技藝普洱茶製作技藝,又稱貢茶製作技藝,它經過了千百年的實踐而形成。其基本程式大體為:祭祀茶神,原料採選,殺青揉曬,蒸壓成型等工序製成各種成品茶。普洱茶貢茶傳統工藝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生產工藝,較強的民俗性,工藝的獨特性和產品的豐富、觀賞性,為普洱茶品牌工藝的形成及茶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中華乃至世界茶文化寶庫中的傳統文化瑰寶。
2008年,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1製作工藝
採收後的茶菁經萎凋後殺菁、柔捻、曬乾製成曬菁毛茶。此時都是生的普洱茶原料,茶商、茶農會依客戶需求而蒸壓成型、大、小、各式形狀、生熟皆可。然而生普洱茶再分級後直接蒸壓而成,在期待中慢慢越陳越香,即此種自然的方式陳放出普洱生茶品。熟普洱茶是再經灑水、渥堆、晾乾、篩分製成普洱散茶(熟普洱之毛料即告完成)等待蒸壓成型 。
採茶菁。得大自在普洱茶採茶嚴格遵循當年的採茶傳統,即採茶時可高唱採茶歌,一心二葉慢慢採5~6心即放入茶袋籃裡,茶葉不會受損折傷,萎凋殺菁較完整茶質也較佳。
萎凋。採茶的工序頗有講究,握於手中之茶菁會因過多且折傷,產生壓擠的現象;茶袋中之茶菁過多而透氣不佳,產生上下相壓導致略為熟化;再者茶園採收好之茶菁不宜過久,應儘速撥開萎凋。茶菁萎凋是要借著陽光或熱度,將剛採收好茶葉中的苦度、澀感揮發,讓茶葉軟化脫水,當然不宜過度萎凋。所以茶品好壞與否,萎凋工序相形之下顯得非常重要。而得大自在的普洱茶以人工精細挑選採摘,確保了茶葉的品質。
殺菁。普洱茶未緊壓成型前是屬於綠茶類,故其殺菁工序不可或缺。殺菁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茶葉停止發酵;殺菁大多採用鍋式殺菁(古法為手工翻炒法),因茶菁經萎凋會失去水分但尚未透徹時,利用殺菁的方式,能使茶葉失水均勻的。
揉捻。揉捻需要依據茶菁原料老嫩程度之不同,而做輕重調整,目的在於使茶葉片狀經揉捻成條形或圓珠狀。嫩葉較輕,老葉較重,此時葉菁經殺菁揉捻後體積已經減少大半部了 。
曬乾。利用陽光將揉捻後的茶菁薄攤開,曬至茶葉含水量約為百分之十左右;沒有陽光時也可用烘乾的方式處理,不過利用陽光曬乾的茶葉有其特殊的香味。這是早期普洱茶味道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曬乾而不能曬燥」為原則。
雲南在1938年以前一直只生產曬青茶,1945年有蒸青綠茶,1964年揉茶機出現,此時也才開始生產雲南大葉種烘青綠茶。可以推斷的是,從1964年開始傳統曬青毛茶在充分接受現代文明的衝擊與新制茶技術洗禮下,製作工藝有了另一種思維。傳統製法因為沒有經過高溫的炒青及乾燥,的活性沒有完全消失,在經蒸壓工序或儲存過程,仍可以繼續進行發酵及氧化作用,口感香氣濃烈且可長存久放。不像一般經過高溫炒青與乾燥的綠茶,雖然香甜可口,但如果沒有適當保存,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質變。傳統曬青製法不僅如今許多滇南地區少數民族仍在使用,所製成的曬青毛茶口感多樣化;而其製程中微渥微發酵的做法,也是現代普洱茶灑水渥堆工序的先驅。
2.4.2普洱茶製作工藝技術7個關鍵點
因為雲南北面海拔高,南面海拔低,而氣溫就北低南高,南北氣溫與海拔是成反比的;陽光雨量就北少南多,南北氣溫與南北陽光雨量是成正比的。就是因為這種地理環境導致普洱茶的湯質北苦南澀。如臨滄北部都較苦,而臨滄南部就比較澀了 。
除了以上地理環境因素外,還有一個大因素就是工藝問題,講師傅技術了。工藝問題有以下:
(1)採摘時間,當然普洱5月前採摘比秋茶好,秋茶往往較苦。
(2)萎凋整理,很多人不了解這個,就是在通風處,將剛摘下茶葉放在簸箕均勻攤開,讓茶葉水份自然蒸發,茶葉會變軟,這個過程若水份蒸發不夠,茶湯就會苦了,久久不化,但若水份蒸發過久,茶葉又不耐泡了,茶湯也薄。
(3)殺青處理:多數小廠都有殺青機,而大部分農家還用大鐵鍋,若好茶有好師傅,傳統的做法更好。好了,一旦師傅對溫度掌握過高,茶湯會帶些酸,若掌握溫度過低,茶湯就會有青味。
(4)揉捻過程:這是巧妙化學反應(特此聲明不添加任何化學元素),跟我們南方人揉鹹菜手法一樣,我講手法哦,不是方法,呵呵,鹹菜要加鹽,茶葉不用哦。哦,這個也有機器化了,市場有買。若人工揉捻不足湯質薄,過度揉捻湯色濁、苦澀重。我喝普洱最挑剔之處。個人因素,個人喜好,不要血噴。
(5)毛茶乾燥處理:若高溫乾燥會有微酸水薄,但乾燥不足,茶湯會變紅還會苦,這個過程也是苦之因素之關鍵。
(6)蒸壓處理:將蒸好的茶倒入三角布袋,有些機器壓,有些用石磨壓,我喜好靚茶用石磨壓。若蒸壓時間過長和溫度過高,茶菁條索不明顯,反之則茶餅鬆散難成型。
(7)成品乾燥處理:若高溫乾燥,茶水薄,但香氣顯,沒幹燥好則會黴變;若太陽直曬有「太陽味」,茶餅表面紅,湯也有點紅,湯質薄。建議在有太陽之日在特別通風陰棚裡或屋簷下陰乾。【5】
1、傣族「竹筒香茶」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傣族作為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係。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竹筒茶,又稱「竹筒香茶」,傣語稱為「臘跺」。它是傣族人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料,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襲的一道待客的傳統茶飲。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和文山州廣南縣的底圩、騰衝縣壩外等地,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竹筒茶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飲茶方式,多採用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加工而成,原料採摘細嫩,一般為一芽二、三葉。以居住在瀾滄江畔,孔雀之鄉、鳳尾竹下、竹樓之上的傣族所飲用的竹筒茶為例:
將採摘細嫩、再經鐵鍋殺青,揉捻等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陸續裝實。
將採摘細嫩、再經鐵鍋殺青,揉捻等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陸續裝實。為使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鐘應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宜,即可停止烘烤。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劈開竹筒,就成為清香撲鼻,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這種方法製成的竹筒香茶其茶香醇厚中透著甜竹的清香。
泡茶時,客人與主人都圍坐在竹樓平臺上,先將少許竹筒茶掰下,放在茶碗中,衝入沸水,約3分鐘後,即可開始飲茶。此茶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筒的濃鬱清香,非常可口,飲用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如果碰上一個有情趣的主人,他還會為客人獻上一首傣族的「請茶歌」:「遠方來的客人啊,請把瀾滄江邊的竹樓當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會不渴不乏走天涯。」傣族人民認為,待客之道,沒有茶就不稱其為禮儀。【6】
2、白族「三道茶」大理白族早在唐朝時期就認識了茶,其飲茶、種茶、制茶的歷史已經有了一千五百多年。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白族與茶結下了深厚的情感。三道茶自古以來就是白族人民傳統的待客茶飲,其製作方法講究、獨特,有著濃鬱的民族文化茶道藝術。
第一道茶稱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烤熱後,取三克左右的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反覆數十次後,待茶葉發出「啪啪」的響聲,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再煮一分鐘左右,第一道茶就做好了。
第二道茶,稱為「甜茶」。當客人在喝第一道茶時,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方法與第一道茶相同,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裡放入少許切細的核桃仁、紅糖屑,將煮好的茶湯倒入茶盅內,第二道甜茶就做好了。
第三道茶,稱為「回味茶」。其置茶、烤茶、煮茶,方法也與第一道茶相同,只是在茶盅內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三、五粒花椒,切細的一小勺核桃仁,適量的桂皮粉,然後將煮好的茶湯倒入裝有各種配料的茶盅內,就可飲用回味茶了。
飲茶是白族人的一大嗜好,大理白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白族飲茶風俗,飲茶方式多種多樣,除「三道茶」外最具有代表性、廣為飲用的還有烤茶(罐罐茶)、刨花茶、水土茶、薑茶、糖茶、鹽巴茶、謝客茶等。如此多種多樣的飲茶方式,也許只有走進白族才能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白族茶文化的魅力了。【7】
3、基諾族之「吃、飲、喝、敬」茶文化基諾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基諾鄉,基諾人在長期與自然搏鬥的過程中,與茶結下了濃濃的情緣,基諾人愛茶,好茶,懂茶,惜茶。在茶葉生產,製作和飲用過程中,創造出了璀璨獨特的茶文化。
在基諾人的生活中,茶已經深入到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物質層面,有涼拌茶,煮茶,茶酒等多種飲茶習俗;精神層面,有茶神信仰等習俗。基諾族對茶的開發,有吃,飲,煮,烤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具體可以歸納為「吃」茶文化,「飲」茶文化,「喝」茶文化和「敬」茶文化幾類。
3.1基諾族的「吃」文化
雲南的少數民族中,好茶的民族不少,而好茶以至於到「吃」的並不多,基諾族是其中的一個。基諾族的「吃」茶文化主要盛行在涼拌茶上,基諾族愛吃涼拌茶,主要是古代食法的延續,在基諾族中被稱為「拉八批皮」。涼拌茶以現採的嫩茶尖為主要的原料,輔已黃果葉,辣椒,大蒜,食鹽等佐料製成的。
製作時,先將剛採的嫩茶葉揉碎後放於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等佐料切好後和食鹽一起放到盛有鮮茶尖的碗中;最後加入少量泉水,用筷子攪拌均勻放置數分鐘後,一盤「苦得有味」的涼拌茶即可誕生。
3.2基諾族的「飲」茶文化
基諾族的常規飲茶文化,也具有濃濃的民族風情,體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主要方式有烤茶和煮茶兩種。
烤茶的製作一般是先用炭火將土罐烤熱以後,把茶葉放到烤罐內烤黃烤香,再加入開水煮沸。傳統的烤茶濃烈異常,色濃味香,不僅是基諾族同胞的一種古樸茶飲,還是雲南思茅地區各少數民族世代沿襲的古樸茶飲,也是招待貴賓的一種茶禮。
另外,基諾族還有一種被稱作「菜包茶」的烤茶。製作時先用芭蕉葉將茶葉包好,放入炭火下面的灰堆中,其上加火燒烤,到芭蕉葉烤焦時,將茶葉取出泡開即可飲用。
喝煮茶,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再將經過初加工的茶葉投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過三五分鐘的爆煮茶從壺裡溢出時,立即將茶渣連通茶水一起倒入竹筒,即可飲用。不管是烤茶還是煮茶,都是以飲用茶湯為目的,故為「飲」茶文化。
3.3基諾族的「喝」茶文化
雲南少數民族「大碗喝酒,大盅喝茶」,酒與茶在雲南人的生活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基諾茶文化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還在於基諾人獨創性地將茶與酒糅合,創造出了獨特的茶酒。古人說「茶也醉人何必酒」 茶的清醇,酒的濃烈,在茶酒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為茶文化和酒文化增添了豐富的文體內涵。茶酒多選用基諾山優質糧食與大葉種優質茶配製而成。酒色金黃剔透,被夕陽照射下的淳樸茶色,飲之微苦,口感甘醇,有清熱解毒,抗衰老,抗輻射等多種功效。 茶酒是基諾族作用智慧對茶葉進行深加工的產物,現已現已引用到普洱茶葉中進行開發。基諾族好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基諾人喝酒醉後,多採取飲茶的方式解酒,繁瑣而又不便。茶酒酒精度數高,但不容易醉,喝茶酒就很少需要飲茶解酒,故茶酒提供了生活的方便,使人們從繁瑣的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
3.4基諾族的「敬」茶文化
基諾族祭祀祖先,原始信仰中,對祖先的敬仰極為重視。 在他們的傳統觀念裡,茶是伴隨著祖先的誕生而產生的。茶與基諾族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茶葉瀰漫在基諾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茶改變著他們的生活,也塑造著他們的精神,知恩善報的基諾人就懷著感恩和敬重之心,每年都進行茶神的祭祀活動,已表達他們對帶來美好生活的茶樹的感激。
基諾人的茶神祭祀活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春茶開採前。在古茶樹下,先由祭茶師帶領村民祭茶,主持祭茶的祭茶師必須用一把世代相傳,象徵祭茶師身份的刀殺雞,並灑下下雞血,向茶神祈求茶葉豐收,一邊灑血,一邊念祈神的祭詞。然後每家每戶再到自家茶地裡再次祭祀茶神,方式和過程與上類似。
基諾族世世代代與茶山相伴,和茶葉為伍,與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們的生活中,茶不僅僅是一種保健飲品這麼簡單,它成為了一道小菜,並與酒融合,更是基諾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與代表。基諾人在長期與茶葉的接觸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多樣的傳統茶文化,是中國茶葉文化中獨具魅力的一角!【8】
4、傈僳族「油鹽茶」傈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傈僳族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靠著雙腳踏出條條崎嶇的羊腸山路。
傈僳族的村落多在半山以上,人們吃的糧食、鹽巴,穿的棉布,用的砍刀、鋤頭,全靠人力背負,艱苦的條件練就了傈僳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
傈僳族喜歡喝茶。在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中,離不開茶葉。對於他們來說,茶葉更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飯喝水那麼自然。勞動回來,就用茶罐先在火塘邊烤茶,然後泡茶喝。
茶葉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在傈僳族,茶葉通常也會被作為禮品來送人。尤其之婚禮中,男方家會送禮到女方家中,其中,茶禮是必不可少的。喝油鹽茶是傈僳族廣為流行而又非常陳舊的飲茶辦法,每逢喜事或是家裡來了客人,就會做油鹽茶來招待。
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作方法獨特,首先將小陶罐在火塘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當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有焦糖香時,再加上少數食油和鹽。不久後,再加水適量,煮沸3分鐘擺布,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
油鹽茶因在茶湯燒煮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鹹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來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團聚喝茶的一種方式。【9】
5、佤族「烤茶」佤族源於古代的百濮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瀾滄和孟連,其他縣市和西雙版納有少量分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受獨特的地理環境、歷史因素、社會生活的影響,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文化。
佤族人喜歡嚼檳榔、抽草煙、喝濃茶。佤族種茶、飲茶歷史悠久。千百年來,茶不僅成為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長期的生活中,佤族人民將茶與婚姻、生育、喪葬、祭祀等緊密聯繫在一起,將飲茶與生活習慣結合起來,把飲茶的精神內容貫穿於生產、生活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往來禮俗和日常交際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佤族飲茶習俗。
這些習俗融合到了佤族文化中,逐漸產生了一些茶禮、茶藝、茶俗,最後形成佤族特有的茶文化。佤族人認為,茶代表誠心、團結友好、吉祥幸福,因此茶能通神,也能通人心。佤族男女都有飲茶的嗜好,而且喜歡飲濃茶,佤族形成了自已獨具特色的茶禮茶俗。
烤茶是雲南佤族等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飲茶方式。在佤族眾多飲茶方式中,烤茶最為廣泛和普及,是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佤族人民一直認為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還可消除生茶的寒性。
烤茶湯色或紅釅或黃褐,滋味醇濃,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飲後提神生津,解熱除疾。因此,雖說佤族飲茶方式很多,但這種飲茶方法最為盛行,且流傳已久,長盛不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土罐烤茶、鐵板燒茶。現代創新的紙烤茶,也極受歡迎。
5.1土罐烤茶
佤族人民又把它叫做苦茶,是佤族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式。將特製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邊或火爐上烤熱,再放入茶葉,一般用青毛茶。邊抖動邊烘烤,使茶葉在罐內慢慢膨脹變黃,直至烤到茶色焦黃、焦香撲鼻時,將沸水少許衝入陶罐內,煮3-5min。陶罐內泡沫沸湧,茶香飄溢。待泡沫散去後,再加入開水使其燒漲,即可飲用。
逢聚眾議事、辦事時,頭道茶先由老主人敬神靈和祖宗,二道茶才由佤族少女弓腰雙手奉茶敬客。一般閒聊喝茶時,不必敬神敬祖,而是先敬長者或德高望重的人。
佤族土罐烤茶湯色橙黃,焦香濃鬱,滋味濃釅,初入口時苦苦的,隨後滿口生津。渴煩頓消,提神解困,是佤族人民最喜歡的一種茶飲。
5.2鐵板燒茶
鐵板燒茶的佤族語為「枉臘」,是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常飲料。將洗淨的薄鐵板放在火塘上烤熱,再放上茶葉,邊抖動邊烘烤。烤到茶色焦黃、焦香撲鼻時,將茶葉倒入預熱好的茶罐,用剛燒開的開水衝入茶罐,煮3-5min,即可斟茶入杯品飲。
佤族鐵板燒茶焦香撲鼻,滋味濃釅,回甘明顯,初喝的人往往覺得苦澀難入口,但佤族同胞認為這樣的茶才夠味、夠勁,每天早晚都要喝上幾盅。飲後能消除疲勞,使人精神大振。【10】
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意義1.1、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需要當今世界,以文化意識來謀求社會經濟發展,已成為檢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標尺。隨著時代的文明進步,隨著「回歸大自然」已成為人類的一種追求,人們對保健和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茶葉將理所當然地登上「王位」。因此,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需要。
1.2、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需要建設雲南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建設具有鮮明特點的雲南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作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需要。
1.3、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揚先進文化的需要雲南民族茶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祖、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衝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二十幾個方面。因此,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揚先進文化的需要。
2、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優勢2.1、是精彩紛呈的民族性民族的優秀的事物是世界的、永恆的。雲南26個民族酷愛飲茶,優秀的民族茶文化多姿多採,是中國最大的茶文化寶庫。據載,人類最早的種茶民族,是雲南的濮人,他們 創造了茶文化,為全人類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貢獻。隨後,雲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才不斷地發展起來。由於民族的地域、信仰、習俗不同,對食茶、飲茶,託情寓意、哲理、倫理千差萬別,茶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澱積了豐富的茶文化資源,為任何國家和地區所不及。那永不熄滅的火塘邊、驛道、馬幫歇腳的箐火旁、山間清澈如許的溪泉畔,無不飄蕩著特有的茶香。雲南的民族茶飲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長軸的記情畫,色彩斑斕,令人陶醉,使人瑕想……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諾族的「涼拌茶」、煮茶;景頗族的鮮竹筒茶、醃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傈僳族的「油鹽茶」;佤族的苦茶、煨茶、擂茶、鐵板燒茶等,充分展示了茶飲的民族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茶飲文化,為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2.2、是世間稀有的本源性
雲南是世界茶樹起源地,生長在鳳慶縣小灣鎮錦繡村的香竹箐古茶樹,樹齡高達3750年,樹徑1.85米,是目前存活於地球上的最粗大茶樹,證明雲南是人類馴化茶樹的起源點。千年以上古茶樹和大規模野生茶樹群落遍布橫斷山脈和雲南高原,是世界任何地方所沒有的。雲南的古茶樹資源,不僅是中國產茶省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茶文化尋根探源,只能在雲南進行。 雲南茶資源豐富,種質資源無論是野生的、過渡的,還是栽培的,全省已發掘利用的有199個,其中有性系良種46個,無性系良種153個。勐海大葉種、雙江勐庫大葉種、鳳慶大葉種、雲抗10號、雲抗14號等為國家級良種,還有雲抗43號等20多個省級良種和地方優良品種。作為茶的故鄉,一直吸引著中外愛茶人到雲南來探究茶的奧秘,追根溯源。 豐富的古茶樹種質資源是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源泉,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意義非常重大。
2.3、是獨佔熬頭的多樣性雲南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多樣,生態系統多樣,茶種多樣,茶類多樣,民族多樣,民俗風情多樣;這些自然的多樣性和人文的多樣性與茶的多樣性相結合,構成了雲南民族茶文化資源的多樣性 。雲南出好茶 ,茶葉面積、茶類花色品種居全國第一。有響譽國內外的「滇紅」、「普洱」老牌名茶;更有一大批新型的名茶給雲南茶葉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如:「女兒環」、「綠海雪松」、 「綠牡丹」、「金針」、「銀針」、 「綠珠」、「玉蝶」、「早春綠」等名茶。這些茶葉以濃、鮮、甜、醇、香為特點,絕妙的滋味純屬天然,綠茶味濃烈而後回甘、紅茶味濃甜厚、黑茶味醇清甘、青茶鮮濃甘純、花茶芬芳清雅、普洱茶陳香滑甘……這些豐富多彩、茶韻各異、魅力無窮、品味多樣性的各種名茶,是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瑰寶,在發展民族茶文化的過程中應予高度重視。
2.4、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性茶是自然界的靈物,自古以來,雲南各民族把茶種在森林裡,對森林保護、水土保持、經濟生產、居民生活、優良生態環境的營造,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模式。茶與人共同生存發展於自然之中,是一種高層次的生態古文化的延續,充分反映了雲南各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深刻認識,為當今追求的茶葉生產生態化、有機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範例。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性,是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的根基。
2.5、是前景廣闊的國際性雲南與東南亞的緬、老、越等國山水相連,邊界線長達3207公裡,與泰、柬等國相距甚近,雲南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與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相互交融,民族相通、風情趨同,佛教文化同宗同脈,民族茶文化被鄰國認可認同,接受歡迎。這些廣闊的國際性,給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帶來了美好 前景。【11】
雲南有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少數民族茶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意識動態,在發展雲南民族茶文化須了解茶文化的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區性,充分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等積極社會作用基礎。這才是保護和傳承其最好的途徑。
文獻參考及引用
【1】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趨勢http://www.xuexila.com/aihao/yincha/3171664.html
【2】茶葉分類 茶葉種類http://www.hecha.cn/baike/lvcha/chayefenlei.html
【3】普洱茶的起源https://mp.weixin.qq.com/s/h3-dcgtUhm6ubmfjcKrI8Q
【4】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hO1eh6cISykbttCLXR32eQ
【5】普洱茶製作技藝https://baike.baidu.com/item
【6】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2usjYljdyFmFYuEbTUyAdQ
【7】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t0YUPBBQ8A-jNmoqmCZVwg
【8】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WrXcPo2IdlIIGTu28h_PcQ
【9】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2n2i7CXfwfL3gpt0-oC8-g
【10】數字雲茶https://mp.weixin.qq.com/s/hdJhskZ2TB_7OhUkMF-tag
【11】略論雲南民族茶文化的發展
http://www.51puer.com/article-650.html
l【本一內參】第166期│石榴產業分析報告 作者:大灰藍
l【本一內參】第167期│功能性飲料行業淺析 作者:叫我過兒吧
l【本一內參】第168期│淺談VR在國內市場中的發展情況作者:小五
主編 | rowastein
責編 | 葉子
本報告為非商業用途報告,屬資料性公共免費信息,所引用資料均為公開信息。凡本公眾號未註明「引用」或未明確註明出處的信息內容,版權均為本公眾號所有,歡迎任何單位及個人轉載、 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但須註明出處及作者。
凡本公眾號註明「引用」的內容或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或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公眾號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