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從科技在AI四小龍中絕對算是異類。
首先是年輕,雲從從創立到上市,僅5年時間。與經常一起比較的AI四獸等公司相比,都要更年輕,更快實現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
這既有雲從的努力和奮鬥,但也說明,以深度學習驅動的AI技術創新,正在不斷臨近商業模式大爆發的臨界點,節奏會越來越快。
AI技術的研發、落地和應用的基礎設施,正在日趨完善。
從已披露信息看,商湯科技是AI平臺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曠視科技則是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通過專注物聯網等領域挖掘算法價值;雲從科技則聚焦人機協同戰略,主推作業系統,面向行業提供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與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量子位不出意料的是,招股書披露後,雲從首先被關注的焦點都集中於財務數據、研發投入,集中於營收、淨利和盈利。
從2019年曠視嘗試赴港IPO、今年12月雲天勵飛科創板IPO獲受理,到如今雲從科技招股書披露,敏感的大眾似乎早已留下「AI公司都是吞金獸」的印象。
因此,這次拿到雲從的招股書後,輿論場也再次泛起一輪輪的口誅筆伐。
「3年虧損20億」、「研發投入偏低」、「毛利率低」、「中庸」......
但這些似乎是AI企業們最不在乎的一件事。
市場之所以給AI企業高估值是由因為他們有高成長的實力傍身。雲從科技作為四小龍之一,奉行的「務實之道」,增速一直是幾家中最高的。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雲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6453.37萬元、48411.34萬元、80734.72萬元,2017年至2019年三年營收平均增長率達358.47%。
那麼快速發展的AI賽道,雲從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嗎?
第一代網際網路人才和「科學家」合力
雲從科技的核心創業團隊均來自中科大及中科院,結合其全內資與政府基金背景,也是其被視為「AI國家隊」的主要原因。
其中,創始人周曦,80後的AI大牛,受教於中科大,創業前是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專家。
核心技術團隊中,也多是中科大、中科院系統出身的專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比如楊樺、姜迅等,出自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盛大。
可以說在AI這樣的技術創新周期——中國有機會可以站在全球技術創新同一起跑線時,既離不開學研領域的博士、教授們,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發展浪潮裡浸潤後的產品人才。
相比其他三家創始人的海歸背景,雲從科技創始團隊的中科院背景也使得這家公司有了更多本土色彩。這家基本由本土基金一路扶持長大的人工智慧公司從一開始就就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B輪以前的投資者中也鮮有知名機構,但B輪以後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順為資本等知名VC/PE以及政府基金大量進駐。
雲從科技上市前最後一輪估值仍達173億元,同時估值與募資金額37.5億相比估值更低的其他企業募資金額較為合理。
和另外三家AI小龍不同,周曦以及雲從科技在對人工智慧技術路徑上似乎有著超前的認知。2016年,隨著AlphaGo落下制勝的棋子,「強人工智慧」成為了業內追逐熱點。
所謂強人工智慧,即機器擁有著自我意識、價值觀和世界觀體系,可以獨立思考並得到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且整個過程無需人類的介入。
周曦並不認為這種「強人工智慧」會是人類的未來,他試圖在人與機器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在周曦看來,人可以在複雜的環境、很小的樣本下做出創造性決定,但是依靠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一定要做成千上萬次的試錯才能做出決定。
這一觀點的潛臺詞是,機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形成「強人工智慧」。所以,機器要利用人類的智慧——專家知識,形成人機協同,這是雲從科技的另闢蹊徑。
這一路徑也決定了雲從科技戰略相對超前,在別人還視AI為工具時,雲從已經在規劃「AI共生」的發展路徑,同時,這種漸進式規劃更關注從1到10的應用和落地。
結合增速看AI公司財務
從招股書可以看出,雲從科技已經擺脫單純計算機視覺的身份,將自己定義為「提供高效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
目前,雲從科技主要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業務線,核心客戶包含中國聯通、聯想等企業及數家通信運營商,同時還服務於國家海關總署等政府部門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機構。從業務看,公司收入包括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兩類。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2018年,雲從科技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收入佔比為6.41%,到2020年上半年,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收入佔比提升至46.61%,整體營收能力優秀,呈快速增長趨勢之下。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營收佔比從72.27%下降到53.39%。從營收可見,雲從科技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已逐步進入收穫期。
除此之外,毛利率也是投資者較為關注的一點。
毛利率方面,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毛利率與軟體行業較為接近,高達89.3%。與此同時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毛利率較低,主要原因是需外購部分配套軟硬體產品或服務,外購材料成本較高導致。
在報告期內,雲從科技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6.12%、21.46%、38.89%和52.87%。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的毛利率更具優勢。由此可見,伴隨著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營收在雲從科技總體營收中佔比持續擴大,其盈利水平有望進一步獲得增強。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在研發費用端,相比其他人工智慧公司的激進投入,雲從科技也顯得頗為「穩健」。
從公司規模看,雲從科技研發支出4.54億元,對應技術人員為872人。從收入佔比來看,2018年和2019年雲從科技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30.61%和56.25%,在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相對曠視、依圖較少的情況下做到了不錯的營收與增速。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從雲從科技研發人員情況看,博士及以上比例有14人,佔1.6%,碩士有308人,佔35.28%,對於人工智慧這一高科技行業,與依圖、曠視等企業佔比類似。
作為對比,同樣是中科院背景的人工智慧企業寒武紀共有研發人員680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546人,佔研發人員比例為80.29%,雖然AI四小龍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佔總研發人員比例為均為30-40%,但整體業務規模、營收和增速卻比寒武紀強上不少。
可見技術產業化需求更多的是產業化人才。
同時說明營收越高研發佔比越小,與此相似,雲從科技在管理和人效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公司管理費用率分別為46.61%、12.73%、181.69%,剔除2019年的股權激勵費用,2019年的管理費用率為20.36%。2017年-2019年,雲從科技的人效分別為21.39、57.41、53.53,顯著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
從募集資金投向方面,雲從科技更傾向於應用落地。
此次上市,雲從科技擬募集37.5億元,用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
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偏向人工智慧的基礎性研究,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旨在提高公司在雲計算場景下的系統部署能力,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的重點在於行業落地。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從各項目投入力度看,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的投入最高,達到14.1億元。這似乎也體現了雲從科技「大步快跑」的基因:堅守行業落地,快速從1到10。
相比其他企業布局AI晶片領域,雲從科技的選擇更接地氣,也更「穩健」。
科創板設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高科技企業IPO,業績以及虧損從來都不是主要的參考方向。
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技術周期裡技術模式創新公司,看增長率,可以比直接看營收和淨利,更容易窺見其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所在。
這可能是衡量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的一個合理方法。
對於上市後的預期展望,也會更真實。
科創板的初衷,就是扶持高科技企業,而高科技企業往往初期研發投入大,通常容易處於虧損狀態。
之前這種狀態不被媒體和大眾接受,所以諸多優秀科技公司——即便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也不得不赴美上市。
但現在,科創板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這個機會裡,讓技術創新或許能真正在中國長起來。
在過往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以信息科技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始終是跟隨者,所有當前龐然大物的巨頭和企業,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產物,在此之前別人已經完成了技術模式創新鋪墊。
然而AI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這波創業公司都是代表。
即便AI技術創新,現在全世界都沒有成熟經驗和「靈丹妙藥」,比如AI第一大廠谷歌,也核心依靠網際網路廣告營收。
但這更加說明,這一波浪潮,我們不再是跟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