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鄭萌
昨天,鄭州航空港區召開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3年行動計劃動員部署暨半年工作大會,公布上半年港區經濟數據的同時,未來港區三年經濟社會行動計劃也發布了。
【成績】
上半年生產總值排鄭州第二
「今年上半年,是困難與收穫並重的半年。」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主任馬健這樣描述上半年的港區工作。上半年,港區生產總值完成248.5億元,增長10.2%,排名全市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9.9億元,增長10.2%,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4.9億元,增長12.8%,排名全市第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6.6億元,增長41.7%,排名全市第一。
【對比】
智能終端業「一頭大」
馬健說,上半年全區生產總值增速同比回落14.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19.9%,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回落24%,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57億美元,同比下降22.9%。
產業較單一。除智能終端產業已經上規模、成體系外,其他產業集群基本上都還在培育期,上半年智能終端產業貢獻度接近60%,富士康一家企業貢獻度超過了50%。
部分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緩慢。受國際、國內市場復甦乏力、增速下滑影響,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直接影響到後續發展。
區域競爭更加激烈。目前,全國以航空經濟為主題的規劃區已經有200多個,各有特點,各有優勢,競爭日益激烈。
【目標】
港區未來3年目標
是全國平均增速的兩倍左右
馬健說,未來三年(2016~2018),是港區「五年成規模」的決勝期,是「十年立新城」的關鍵階段,「能否抓住這一重要時期,對港區未來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港區定下的各項指標年均增速都是全國平均增速的兩倍左右。
「之所以這樣定,首先是自我加壓,是港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全省、全市發展的需要。」馬健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速度,就很難縮小與先進地區的距離,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儘快形成發展優勢。如果沒有這樣的增速,就很難發揮我們鄭州國際商都引領、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的作用。
到2018年,綜保區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全國前兩位;外貿進出口總值佔全省比重保持在50%以上,佔全市比重穩定在70%以上;智慧型手機產量佔全球的1/6以上,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佔全省比重70%以上。國際地區全貨運航線保持內陸地區領先地位。
1.鄭州機場貨運通航城市力爭達到42個,國際和地區全貨運航線力爭達到40條,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2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力爭達到60萬噸。
2.力爭開通3條以上洲際客運航線,開通客運通航城市達到95個,其中國際地區25個,國內地區70個;
3.鄭萬、鄭合高鐵主體建成,鄭濟高鐵、鄭州南站主體工程建設過半,機場至鄭州南站城際鐵路、機場至登封至洛陽城際鐵路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深化與富士康合作,力推富士康智慧型手機項目擴產增量,加快推進後端模組、手機研發中心、手機翻新維修、谷歌智能穿戴設備生產、深圳2500萬部智慧型手機產線搬遷等項目建設,全力推進非蘋手機產能提升,積極引進相關配套企業。到2018年,手機產量突破3.5億部,智能終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4000億元。
進一步擴大進口水果、冰鮮水產品、進境食用水生動物、肉類指定口岸和郵政等功能性口岸業務規模。
積極申報進境植物種苗指定口岸、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口岸,指定口岸總量達到10個,到2018年力爭建成投入運營。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60億美元,佔全市比重超過30%。
未來3年,港區將大力實施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積極推進航空與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加強銜接,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擴大航空運輸業開放領域,放寬外資股比限制,打造多式聯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全力助推中國(河南)自貿區申建成功。
(原標題:鄭州航空港區未來三年如何發展 年均增速要達全國的兩倍左右)
本文來源:大河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