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國人的飲食習慣,還是從消費能力來看,豬肉往往比牛肉更受歡迎,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以及西餐文化的滲入,如今國內市場對牛肉的需求量越來越高。
為了緩解當前的需求壓力,近期,中國又向澳大利亞成功進口了1785頭活牛,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僅去年全年,我國牛肉的進口量就達到了約166萬噸,進口金額高達約568.6億元,此外,據專家預測,我國的牛肉市場缺口或將擴大至8千億元左右。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為何農民掙不到,卻白白便宜了外國人?
進口牛肉對國內養牛業的衝擊太大
我們以這次進口的澳大利亞活牛為例,這批活牛經過屠宰之後,首批牛肉便以7.5折的優惠價格出售,要知道這個價格可要比海南當地的牛肉均價還要低20元左右,因此這批澳洲牛肉迅速佔領了當地市場。
以上這種情況並非個例,雖然我國現在已經對澳大利亞牛肉增大了稅收,但是對紐西蘭和哥斯大黎加這兩個國家仍然保持零收費,從而使本就口感更好的進口牛肉,同時也兼具了價格優勢,這無疑對國內的本土牛肉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使國內養殖戶舉步維艱。
養殖回報周期長,同時害怕「一刀切」
相比於幾個月就可以出欄的豬,牛的養殖周期要明顯長得多,以普通的土黃牛為例,它的養殖周期大概需要兩年至兩年半左右,可以說養殖回報周期非常長,農民前期投入的養殖成本很高。
除此以外,農民害怕在養殖周期內出現政策變動,更害怕出現地方性「一刀切」。因為如果是養豬的話,由於豬的出欄周期很短,養殖戶可以配合政策進行及時調整;但是,正是由於牛的養殖回報周期太長,不可能在保證利潤的情況下,實現大規模清欄,因此導致很多養殖戶不敢一味地增加養殖數量。
市場待遇不同,農民無太多利潤可圖
由於進口牛肉被更多的消費者認定為「高檔貨」,往往進出於西餐廳和各大高檔烤肉店,因此進口牛肉也往往躋身於高端消費行列;與此同時,我國的本土牛肉卻往往現身於菜市場,服務於普通消費群體。
也正是由於這種市場待遇的不同,也使得本土牛肉與進口牛肉,在市場利潤的分配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同樣質量的牛肉,進口牛肉所創造的利潤要遠高於本土牛肉。
以上這種情況使得從事肉牛養殖的養殖戶,在刨除自己的養殖成本之後,根本無太多利潤可圖,其養殖積極性自然不會太高,在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大規模養殖。或者說,即便國內的肉牛養殖戶成功實現了大規模養殖,其養殖利潤也很難與養殖投入形成線性關係,因為後期的市場待遇無法為其提供更高的利潤空間。
進口牛再抵華!國內8千億市場,以上這些內容就是為何面對巨大的牛肉市場缺口,農民賺不到,卻白白便宜了外國人的原因。希望相關部門在不斷通過進口牛肉來彌補內需的同時,也要將國內肉牛的發展情況考慮在內,提高本土牛肉的供給量很重要,畢竟進口的不一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