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黔東北,德江的馬蹄河,群山新綠蒼翠,產業欣欣向榮,鄉村振興的畫卷悄然鋪開。
5月9日,荊角鄉新坑村雨後的辣椒基地裡,30多個人正忙著移栽辣椒苗,場面一派熱火朝天。
64歲的冉崇國,一臉愁容散盡轉而喜上眉梢。他說:「這些天,鄉裡的領導帶著駐村幫扶幹部幫著我移栽辣椒苗,有了他們的幫忙,我這辣椒就能及時完成。」
原來,為了鞏固脫貧成效,曾任過多支書的冉崇國在村裡帶頭發展了120畝辣椒短平快產業,不僅盤活了村裡土地還解決10多人的就業增收問題。
可是在當下的移栽季節,人手成了大問題。新坑村駐村攻堅隊獲悉後,除留個別人值班外全體出動到基地幫忙搶季節抓移植,讓難題得到了解決。
30出頭的楊春芳是荊角小學校的教師,還是新坑村的幫扶幹部,受疫情影響學校沒有開學,她就一心一意在村裡幫扶。
移栽中,她手腳很麻利不比當地的農活好手差,一直持續鎬土蓋苗很賣勁。原來她也是從農村長大的娃啥都幹過,後來上班後就很少幹農活了。
她說:「只有把產業抓好才能鞏固脫貧成效,在農忙季節到田間地頭幹一幹會更實在,會更有成就感,老百姓才更滿意更認可。」
在現場調度的中年男子就是荊角鄉鄉長楊昌波,也是新坑村的攻堅隊長,他一邊栽苗一邊與記者說:「老百姓最恨的就是背著手叉著腰到公路沿線站一站看一看的幹部,在大忙之際還需要幹一幹才行。」
在前些天的全鄉鞏固脫貧攻堅部署會上,他要求各村駐村幫扶幹部,必須深入田間地頭由走一走、看一看變為幹一幹,身體力行幫著忙群眾幹實事興產業,確保各村產業發展按時令抓好移栽、管理等環節。
「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一旦錯過時節效果就截然不同。」楊昌波說:「夏季來臨,同一天早上和下午移栽的成活率都會不一樣。」
採訪中,楊昌波接了兩個有上級領導來檢查脫貧表冊的電話都被他推脫了。他說:「秧苗擺到田埂上了,誰來了都要等幹完了再說。」
在相連的杉樹村,記者看到好幾個幹部正桃子基地裡幫著疏果。23歲的姚傑是剛參加工作的新同志,從建築工程畢業的他根本就不懂農業,也從未聽說過要疏果,但他卻幹得很起勁。
他說:「這樣支農我很樂意,通過支農我就能學會了一門農業技術,開始由不懂到了懂,既幹好了駐村幹部的本職工作,個人又得到了成長。」
荊角鄉駐村幫扶幹部身體力行支農的做法,記者通過現場雲進行報導後,立即在全鄉引發了關注。不少村的駐村幫扶幹部也毫不示弱地紛紛發來他們在田間地頭幫助群眾乾產業的畫面。
圖片顯示,巖底村、荊角社區的幹部們同樣在幫著移栽辣椒,茶寨村的幹部在管理茶椒……場面一個比一個熱鬧。
德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馮勝彥 高應清
編輯 田勇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