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馬平在地頭勞作。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 通訊員楊思超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宕昌縣車拉鄉茹樹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楊馬平的真實心聲,從2016年9月踏上茹樹村的第一天起,楊馬平就選擇將自己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和這裡的每一位村民一樣,成為茹樹村的「乾兒子」,為了村子的發展竭盡全力。
楊馬平任職的車拉鄉,是國務院扶貧辦脫貧監測示範點,是隴南市基層規範化黨組織建設示範點,是宕昌縣公有制合作社建設示範點,也是全縣最貧困的村之一。全村6個社,分布在兩條溝三座山上,共有324戶1402人,建檔立卡戶有179戶755人,貧困戶80戶329人,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低,脫貧難度大,工作任務重。楊馬平到崗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和駐村幹部一起拉網式入戶,在與群眾拉家常的過程中,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了解群眾的難處和需求,並且針對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制定了詳盡的幫扶計劃。
楊馬平清楚地認識到,要想讓茹樹村早日脫貧致富,必須要大力發展產業。於是在2018年春節過後,楊馬平就與村兩委幹部立足草山資源優勢,制定產業規劃,在茹樹村溝老社創辦特色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傳統放養和現代化圈舍飼養相結合的方式,養殖綿羊、犛牛以及進口的黑安格斯牛,餵養山泉水、當地優質牧草,始終堅持「以綠色求發展,以管理促進步,以質量求生存」的科學管理理念,高質量地保證了合作社肉產品純天然無公害,向市場提供優質的肉產品。同時楊馬平還積極鼓勵貧困戶以土地、勞力、資金等多種方式入股,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帶動村內及周邊貧困戶發展草畜產業。目前合作社共計投資147.4萬元,佔地1.8畝,建有圈舍、消毒室、獸醫室、辦公室、飼料庫房、儲草室、化糞池等,帶動貧困戶43戶200人。
為了把村上建設得更加美麗整潔,在「拆危治亂」工作中,楊馬平和駐村幹部迎難而上,全村共拆除殘垣斷壁1300多米,危房468間。同時,為了培養村民們良好的衛生習慣,楊馬平同志以身作則,每周五帶領村上公益性崗位人員打掃各社衛生,從不間斷。並制訂了完善的制度,對各社的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評比,對公益性崗位人員進行考核,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2018年5月16日晚,茹樹村遭遇了一次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災難面前,楊馬平不顧個人安危,在暴雨中組織疏散群眾,逐戶清點人員,始終與村民在一條戰線上抗擊洪水泥石流,搶救財物。通過一夜奮戰,村上雖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沒有一個人員傷亡。次日楊馬平又馬不停蹄地一邊組織大型機械搶險救災、清理河道,一邊盡心組織、疏散、安置群眾。恰在此時烏雲密布,又有暴雨跡象,大家都憂心忡忡,生怕二次災害來臨,使得整個村莊面臨更嚴重的危險。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楊馬平率先垂範,堅持守在抗災一線,指揮機械搶險,逐戶上門排除險情,又連續奮戰了20多個小時。楊馬平一馬當先,忙前忙後,村民們都看在眼裡,十分感激,給他提來了做好的飯,拉著他的手久久不肯放手。
像這樣一心為民的事,楊馬平還做過很多很多。村上合作社的羊剛開始水土不服,他和村支書村主任天天一起親自餵養照顧;群眾家裡修房子他就去給幫忙和泥拌土;看見群眾衣服破爛,他就去親戚朋友處募捐衣服,送給需要的群眾。這兩年間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地感動了村民們,他們不但接納了楊馬平,還把他當親人,住在附近的群眾有的給他送自家摘的核桃,有的送和好的麵團,有的送自家挖的洋芋。他說,自己收到的其實既是老百姓的信任和愛護,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裡的山水,這裡純樸善良的老百姓,都已經深深融入自己的生命,成了永遠的牽掛,這裡不脫貧一天,他就放心不下一天。
楊馬平和孩子們在一起。
網際網路平臺的飛速發展,為楊馬平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新的視野。茹樹村民風淳樸,草場資源豐富,四季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在發展草蓄養殖、中藥材種植和鄉村旅遊上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楊馬平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在網上發布相關信息13篇,轉發量達到400餘次,點讚量達到9000餘次,廣東省、北京市、四川省等全國十幾個省的閱讀量平均超過500次。通過網絡宣傳,讓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和全國對茹樹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產業的發展創建一個新的契機。就在2018年12月份,有好心的外地成功企業家,便通過網絡主動聯繫上了楊馬平,提出為村上一名貧困大學生每個月提供一些資助直到大學畢業。同時楊馬平依靠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知識,為全省釘釘軟體錄入數據製作文字和視頻教程,為全縣數據錄入上傳提供幫助和支持,他還經常幫助各鄉處理整理數據,對全縣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讚許和好評。
楊馬平堅定而又紮實地在扶貧道路上不斷前行,過程有苦有淚,但有他的赤子之心,相信一定能夠帶領茹樹村加快發展,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