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進校園

2020-12-21 閩南網

  6月11日下午,安溪縣虎邱鎮金榜布袋戲「假宜真」戲班第五代傳人林海良分別走進泉州實驗小學、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將傳統布袋戲帶進校園,為兩校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閩南文化課。

  林海良與同學們現場互動

  鑼鼓聲響起,林海良兩手各託著一個木偶,一邊在臺上變換各種姿勢,一邊抑揚頓挫地唱和著,繪聲繪色地將布袋戲角色呈現在舞臺上。當天,林海良分別帶來傳統劇目《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對於不少同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熱鬧的打鬥場景,妙趣的對白,引得現場笑聲一片。

  表演結束,林海良還為同學們介紹布袋戲不同角色的服裝、走路姿勢、唱腔等,並邀請同學們上臺參與互動。同學們套上傳統木偶,跟著老藝人當了回小小非遺傳承人。

  據悉,此次活動為第八屆泉州市布袋戲(掌中木偶)邀請賽系列活動之一,由泉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研究會舉辦。(記者傅蓉蓉 文/圖)

相關焦點

  • 閩臺緣博物館推出《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系列活動
    圍繞主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與泉州市木偶劇團、臺灣青年木偶聯合發展交流協會、泉州錦繡莊民間藝術園、漳州徐竹初木偶藝術館聯合舉辦《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及相關系列活動。  《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分為「泉州提線木偶戲」、「閩南掌中木偶戲」、「臺灣木偶戲」、「閩臺木偶藝術文化交流」、「閩臺偶戲傳承與傳播」五部分,共展出「田都元帥」、「四將開臺」等提線木偶、臺灣傳統掌中木偶與金光布袋戲木偶等精品200件/套,以及盔帽、戲服、戲棚、古戲本、木偶藝術著作叢書等相關展品約20件/套。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掌中生意:東方「英雄宇宙」布袋戲
    這看似仙俠劇一樣的唯美場景,實則是一副布袋戲畫面,而戲中的「修真者」,則是這布袋戲中的木偶。 錯綜複雜的「掌中世界」 最早的布袋戲出現在17世紀的迎神廟會,在簡易搭起的戲臺即興表演。1750年左右,大量閩南地區移民遷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到臺灣地區。
  • 兩岸布袋木偶戲合作打造文化名片 促進閩臺傳統藝術創新發展
    人民網廈門11月3日電(陳博)11月2日,作為2019海峽兩岸文博會分會場活動,閩臺傳統布袋木偶藝術展演及傳承與傳播論壇在廈門市集美區兌山藝術區舉行。本次活動由集美區委宣傳部、集美區臺港澳辦指導。本次活動匯集了兩岸木偶戲的精品,閩南布袋戲展區展出了廈門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布袋木偶藝術精品,以及盔帽、戲服、道具、戲棚、照片等相關展品,特別展出了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大型木偶影視置景。臺灣布袋戲展區展出大師陳錫煌製作的布袋戲偶、臺灣傳統掌中木偶以及金光布袋戲木偶。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記者 卓曉熹)本周,「東亞文化之都」南安文化展示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嘉義長義閣掌中劇團、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紛紛登臺亮相,為南安市民帶來視聽盛宴。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運用特效融入新元素創新傳承金光布袋戲「我們金光布袋戲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特效,在道具和燈光方面下工夫。」
  • 木偶也能做的這麼帥?「布袋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麼多人痴迷
    除了能去戲院聽戲,去茶館聽書之外,還有皮影戲、木偶戲這些娛樂活動。到了今天,皮影戲還有木偶戲這些已經成了文化遺產,雖然傳承了幾千年,但是到了今天還願意看的人已經沒有很多了。然而,在這些傳統戲法中存在著一個「異類」,它不僅沒有被大家遺忘,反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這一藝術形式就是「布袋戲」,布袋戲又被稱作「指花戲」、「掌中戲」,是木偶傀儡戲的一種。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南派掌中木偶戲的發展困局:傳統從指間滑落
    就南派掌中木偶戲而言,在「指間」成就的傳奇,必須在「指間」重建   在福建泉州晉江地區繁衍興盛並廣泛流傳於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的南派掌中木偶戲,俗稱南派布袋戲,傳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個劇種的特點是,以掌中木偶扮飾人物,以說唱講故事,木偶動作涵化戲曲身段,木偶表演與語言藝術相生相融,技術性、文學性、音樂性和趣味性兼具。
  • 布袋戲在臺灣
    陳錫煌生於1931年,隨母姓,他的父親李天祿是「亦宛然」掌中劇團的班主,曾參演侯孝賢導演的多部電影。雖出自布袋戲世家,但陳錫煌和弟弟李傳燦年少時曾隨渡海來臺的傀儡戲藝師張國才學藝。  1988年,李天祿看到泉州木偶劇團黃奕缺的提線木偶表演錄像,嘆為觀止,當即決定讓兩個孩子回渡海峽拜師。據李傳燦回憶,父親曾說,當布袋戲演師,一定要會演傀儡戲。
  • 民間絕活系列 布袋木偶戲
    ,他表演的布袋木偶劇《王小砍柴》轟動一時。    那時,木偶戲還不叫木偶戲,他們外出打的招牌叫「喜笑班」。吳培忠的「喜笑班」實在稱不上「班」,兩個幼小的兒子幫不上忙,只有他一個人表演。戲裡戲外,木偶戲往往是一個人的獨角戲無法考證的木偶戲    今年8月11日,我們在太康縣馬頭鎮馬鎮崗村一處僻靜的院落裡,找到了鬢髮已白的吳培忠。    太康布袋木偶戲,起源於何時?
  • 傳統木偶邂逅動漫 臺灣布袋戲「老樹發新枝」
    王進 攝  「我要和『天龍遊俠』握手!」「這些布袋木偶真有趣!」1月23日上午,在寧波慶安會館裡,動漫人物造型的臺灣布袋戲「點燃」了慶安社區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興趣。80後的臺灣著名布袋戲表演藝術家蘇俊穎說,傳統民俗文化的布袋戲也能「老樹發新枝」。
  • 新昌:布袋木偶放異彩
    春節期間,新昌縣東茗鄉後岱山村的民間藝人——張春芳在向回鄉過年的小朋友傳授布袋木偶的表演技藝。東茗鄉的布袋木偶戲已有上百年歷史,布袋木偶主要靠手指來操作,又稱「掌中戲」。自從上世紀60年代布袋木偶戲劇團解散後,瀕臨失傳。2006年,為挖掘和整理布袋木偶戲,東茗鄉進行搶救性挖掘,並重建村布袋木偶劇團。2007年,在東茗鄉農民文化節上,布袋木偶戲《斬經堂》重返舞臺,讓鄉裡的父老鄉親重睹了久違的古老劇種。
  • 福建漳州布袋戲:方寸舞臺 指掌乾坤
    漳州木偶劇團演員在表演布袋木偶戲《賣馬鬧府》(11月12日攝)。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布袋木偶戲是一門「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的古老木偶劇種,「以木為偶,以偶做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臺灣男子痴迷布袋戲自創木偶 欲在廈打造兩岸偶迷交流平臺
    自創木偶:從傳統文化取材  「我從有意識以來就喜歡布袋戲了。」方志銘告訴導報記者,他是個「超級布袋戲迷」,從小就愛跟爸爸看布袋戲,甚至在幼兒園時就去租金光、霹靂的電視布袋戲來看。  因為喜歡,方志銘開始買布袋戲木偶,從在夜市買偶,到向名家收購。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