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布袋戲:方寸舞臺 指掌乾坤

2020-12-20 環球網

漳州木偶劇團演員在表演布袋木偶戲《賣馬鬧府》(11月12日攝)。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布袋木偶戲是一門「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的古老木偶劇種,「以木為偶,以偶做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舞臺上,演員們左手套入木偶中,右手輔助控制木偶的動作,靈活轉動的指頭賦予了木偶的惟妙惟肖。   近年來,漳州木偶劇團積極推動木偶藝術深入基層,走進校園,在傳統劇目基礎上不斷創新題材,豐富表演形式,力爭將這一指尖上的古老技藝傳承好並發揚光大。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漳州木偶劇團演員在表演布袋木偶戲《賣馬鬧府》(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漳州木偶劇團演員在演示布袋木偶戲指法(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漳州木偶劇團工作人員在雕刻木偶頭(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前來採訪木偶表演的媒體記者在漳州木偶劇團體驗傳統布袋木偶(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漳州木偶劇團工作人員在雕刻木偶頭(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漳州木偶劇團工作人員在製作木偶道具(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相關焦點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關於布袋戲的詳細時間起源,有說最早唐代之前就有了,但因為沒有文獻可考,所以其實並不是很確定。不過地域就很明顯了,主要在福建的泉州、漳州等地流行,後來又傳入臺灣。所以說,兩岸的布袋戲同屬於一脈,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不同的走向、流派。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感受到這地動山搖、乾坤崩裂的畫面了嗎!小編在現場也是感到了十級震動!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布袋戲
    布袋戲 時間:2002-10-17 16:17   來源: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為臺灣地方戲劇的一種,由泉州傳入臺灣。其所使用之木偶除頭、手、足外軀體部分均以布做成。
  • 布袋戲在臺灣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潮州等地流傳,後由來臺先民帶入寶島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在兩岸木偶藝術史上寫下重要一筆。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 漳州布袋戲"中國文化日"上迷倒日本觀眾
    中國僑網消息: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作為第18回中國文化日的主題節目,10月17日至19日,中國漳州布袋木偶戲赴日演出,具有濃鬱中國地方特色的布袋木偶戲,迷倒了日本觀眾,獲得一片讚揚之聲。  日中友好會館主辦的第18回中國文化日,其主題就是介紹中國漳州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二、布袋戲的音樂與劇目  臺灣傳統布袋戲主要傳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地區,因此布袋戲音樂通常以南管和潮調作為後場。清末明初北管戲曲盛行,布袋戲也援用北管音樂,所以南管、潮調與北管便成為傳統布袋戲主要後場音樂。  南管布袋戲的後場、唱腔、劇目與梨園戲相似,使用南鼓、簫、噯仔、琵琶、三弦等樂器。
  • 大陸快消失的布袋戲文化——卻被臺灣人民搬上大熒幕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第四代傳人,也是霹靂集團現任董事隨著傳媒的發展,如今電視已經取代廟會,成了布袋戲新的表演舞臺。
  • 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丨戴榮亨《布袋戲,閩南的「古早戲」》
    布袋戲,閩南的「古早戲」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401 戴榮亨指導老師:林鳳凰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逼真的背景,兩個人,幾件樂器,演繹人間百態、歷史故事,這就是布袋戲。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閩南地區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今天,南安石井菊江布袋戲團來到我們學校,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布袋戲表演。只見一塊繡著精緻圖案的紅布鋪在戲臺前。
  • 「00後」少女的布袋戲世界
    胡瓏夕在雲林布袋戲館和劇團演員交流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等,起源於17世紀的泉州或漳州,主要流傳於閩南、  在福州,就有一名「00後」少女胡瓏夕,從痴迷布袋戲,到學習之、鑽研之,並將它帶上國際交流平臺傳播。  從痴迷到研究性學習  胡瓏夕今年剛18歲,她自小喜歡中國古典文化,兩年前開始沉迷於布袋戲的世界。  「2017年,我意外接觸到金光布袋戲(臺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開創的布袋戲系列影視劇集)。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 題: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 掌中生意:東方「英雄宇宙」布袋戲
    傳統布袋戲 這種文化起源於福建泉州,目前主要產自與其隔海相望的臺灣。 錯綜複雜的「掌中世界」 最早的布袋戲出現在17世紀的迎神廟會,在簡易搭起的戲臺即興表演。1750年左右,大量閩南地區移民遷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到臺灣地區。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記者 卓曉熹)本周,「東亞文化之都」南安文化展示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嘉義長義閣掌中劇團、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紛紛登臺亮相,為南安市民帶來視聽盛宴。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運用特效融入新元素創新傳承金光布袋戲「我們金光布袋戲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特效,在道具和燈光方面下工夫。」
  • 臺灣寫真:「臺灣意象」布袋戲再「出發」
    布袋戲最終打敗臺灣第一高峰玉山、101大樓、臺灣美食等候選者,席捲13萬多張票,摘得冠軍。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並隨移民傳到臺灣。戲偶偶身很像用布料做的袋子,因而得名「布袋戲」。
  • 沒有,看看霹靂將布袋戲「演」上國際大舞臺
    捋一遍全國的戲種,目前在年輕人的欣賞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是布袋戲,布袋戲作為一種「偶動漫」形式,已經站在了國際舞臺上。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叫掌中戲、指花戲、景戲,是我國古老而珍稀的戲曲藝術,南宋時興盛於漳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明末即流傳到東南亞,後來在臺灣又有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