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雅安8月15日電 題: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作者:劉剛 黃偉
10多年前,謝家良開始收集大渡河裡的「棺材板」,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斫琴。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藉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這位斫琴師,正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謝家良。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餘年,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心設計「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他們所彈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歲的謝家良是一名「隱居」於漢源湖畔的斫琴師,在雅安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製作古琴。謝家良所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構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總結了一套完整並且成熟的製作流程。
在漢源湖畔——漢源縣富林鎮清湖村公路旁的一戶民居外,擺放著眾多板材。一位身著唐裝的壯年,正在其中忙碌著……在他身後的鋪面內,擺放著四五張已經有著雛形的古琴。
謝家良是漢源湖畔小有名氣的古玩根雕等的收藏愛好者,在當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氣。但他是一名斫琴師的事情,卻少有人知道。
「我爺爺和父親都是斫琴師,我只是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放下手中的工具,謝家良走進屋內,拿出了一張已經做好的古琴,手指拔動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
在長輩的口中,謝家良得知,早在明代初期時,謝家祖上就是很有名氣的斫琴師。傳說他的祖上曾收藏了一張好古琴。這張好琴的很多部件都用翡翠、象牙等製成。都說財不外露,但作為愛琴的斫琴師,自然為把這張好琴向大家展示。但這張好琴,被當地豪強一直「惦記」著。也許是為了避難,也許是其它原因,謝家祖上跟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流一起,幾經輾轉,來到四川定居下來。
謝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 黃偉攝 黃偉 攝
「每一代,都有一人要傳承下斫琴技藝,成為斫琴師!」小時候,謝家良就見過父親如何斫制古琴。
「我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李東強老師,當我告訴他謝家的手藝傳承時,他一直鼓勵著我,讓我一定要把家族手藝傳承下去!」謝家良回憶,他慢慢長大並成家立業,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當了木匠,開辦了家具廠等。但他一直沒有專門的精力去研究斫制古琴,在他心中,一直沒有忘記傳承家族的手藝,一直在收集著斫琴的材料。直到10年前,他找到了好的斫琴木材,才開始研究斫制古琴。謝家良說,做木匠只為養家餬口,而古琴不一樣,古琴可以修身養性,這是天壤之別,而做古琴就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這份孤獨。
在謝家良的屋內,除了古琴外,還有金楠木的雕刻和眾多的石器、玉器、瓷器等收藏品。在當地,謝家良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古玩收藏愛好者。一有空閒,他就在大渡河畔去尋找「寶貝」。多年的「尋寶」經歷,也讓謝家良練就了一雙要選木材的「火眼金睛」。最讓謝家良激動地是,他在大渡河畔找到眾多「適合斫制古琴」的「棺材板」。
「棺材板」大多是幾百年以上的古杉木和古楠木,是謝家良最鍾愛的古琴材料。
「這種古材木料特別適合做古琴,因為它們年代久遠,質地已非常穩定,不會變形,木質也變得十分松透,敲之聲音古樸、渾厚的,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謝家良說,古琴選材極為考究,古木、懸棺、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古琴製作歷來有「爺爺備料、兒子制琴、孫子彈琴」之說。古人斫琴非常講究制材,他們把選材視為製作古琴的首要條件。
「斫制古琴,用杉木烏木和金絲楠烏木,那才是珍品!」謝家良說,現在屋裡擺放著五六百張適合斫制古琴的木材。這些木材足夠我今後製作20年的斫制古琴了!
古琴,歷來是文人雅士的專屬,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選材和斫制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為斫琴師更是難上加難。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還需要好的手藝,才能斫出好琴。」僅僅是小時候見過父親斫制古琴,謝家良決定斫制古琴時,有些犯難。自己只有努力地去回憶當時父親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謝家良說,2005年他從老屋裡找到一張父親留下的古琴,將其拆散,察看古琴內部結構和製作工藝。
斫制好的古琴 黃偉攝 黃偉 攝
「我對起初做的好幾張古琴都不滿意,所以都拆了重做,我不能為祖上蒙羞。」謝家良說,為了製作好古琴,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從網上收集資料,認真研究古琴製作的書籍文獻,同時看視頻,學習別人的技法。我每天要工作十三個小時左右,其中有十個小時在專心斫琴,晚上有兩三個小時在網上與琴友交流。通過網絡,謝家良結交了全國各地的古琴愛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國各地琴友所熟知。
「做一張古琴至少要經過木胚製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多道細緻的工序,少則6個月,多則3年。」謝家良表示,灰胎工藝極為講究,要將生漆與粗細鹿角霜相配比,經過9到15次上漆、打磨,歷經兩三個月,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後,便可上琴徽、弦、軫等配件。作為歷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軫、徽、雁足等配件的製作與用料也頗為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倪詩韻在網上與謝家良取得聯繫,用了謝家良的古琴後讚不絕口:「用材講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韻十足……」
「斫琴的過程,是修行的過程。」謝家良說,他斫琴的原則是「高端品質,中級價位」,因為古琴的製作成本太高,他「以琴養琴」,開始出售古琴,然後把售得的錢再用來製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賣,有的人說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這種人給多少錢也不賣。我只賣給真心喜歡古琴的人,130道工藝,都是心血,就像嫁閨女,只結有緣人。離琴近了,離名利就遠了。」謝家良認為,古琴這種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我們要傳承下去,歷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賢,如果培養10個能有一個成才,也算是一種功德。
如今,謝家良想在雅安當地建立古琴館,免費向喜歡古琴藝術的年輕人提供古琴,讓更多人傳承古琴藝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