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雅安8月15日電 題: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作者:劉剛 黃偉

  10多年前,謝家良開始收集大渡河裡的「棺材板」,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斫琴。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藉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這位斫琴師,正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謝家良。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餘年,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心設計「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他們所彈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歲的謝家良是一名「隱居」於漢源湖畔的斫琴師,在雅安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製作古琴。謝家良所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構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總結了一套完整並且成熟的製作流程。

  在漢源湖畔——漢源縣富林鎮清湖村公路旁的一戶民居外,擺放著眾多板材。一位身著唐裝的壯年,正在其中忙碌著……在他身後的鋪面內,擺放著四五張已經有著雛形的古琴。

  謝家良是漢源湖畔小有名氣的古玩根雕等的收藏愛好者,在當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氣。但他是一名斫琴師的事情,卻少有人知道。

  「我爺爺和父親都是斫琴師,我只是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放下手中的工具,謝家良走進屋內,拿出了一張已經做好的古琴,手指拔動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

  在長輩的口中,謝家良得知,早在明代初期時,謝家祖上就是很有名氣的斫琴師。傳說他的祖上曾收藏了一張好古琴。這張好琴的很多部件都用翡翠、象牙等製成。都說財不外露,但作為愛琴的斫琴師,自然為把這張好琴向大家展示。但這張好琴,被當地豪強一直「惦記」著。也許是為了避難,也許是其它原因,謝家祖上跟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流一起,幾經輾轉,來到四川定居下來。

謝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 黃偉攝 黃偉 攝

  「每一代,都有一人要傳承下斫琴技藝,成為斫琴師!」小時候,謝家良就見過父親如何斫制古琴。

  「我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李東強老師,當我告訴他謝家的手藝傳承時,他一直鼓勵著我,讓我一定要把家族手藝傳承下去!」謝家良回憶,他慢慢長大並成家立業,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當了木匠,開辦了家具廠等。但他一直沒有專門的精力去研究斫制古琴,在他心中,一直沒有忘記傳承家族的手藝,一直在收集著斫琴的材料。直到10年前,他找到了好的斫琴木材,才開始研究斫制古琴。謝家良說,做木匠只為養家餬口,而古琴不一樣,古琴可以修身養性,這是天壤之別,而做古琴就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這份孤獨。

  在謝家良的屋內,除了古琴外,還有金楠木的雕刻和眾多的石器、玉器、瓷器等收藏品。在當地,謝家良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古玩收藏愛好者。一有空閒,他就在大渡河畔去尋找「寶貝」。多年的「尋寶」經歷,也讓謝家良練就了一雙要選木材的「火眼金睛」。最讓謝家良激動地是,他在大渡河畔找到眾多「適合斫制古琴」的「棺材板」。

  「棺材板」大多是幾百年以上的古杉木和古楠木,是謝家良最鍾愛的古琴材料。

  「這種古材木料特別適合做古琴,因為它們年代久遠,質地已非常穩定,不會變形,木質也變得十分松透,敲之聲音古樸、渾厚的,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謝家良說,古琴選材極為考究,古木、懸棺、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古琴製作歷來有「爺爺備料、兒子制琴、孫子彈琴」之說。古人斫琴非常講究制材,他們把選材視為製作古琴的首要條件。

  「斫制古琴,用杉木烏木和金絲楠烏木,那才是珍品!」謝家良說,現在屋裡擺放著五六百張適合斫制古琴的木材。這些木材足夠我今後製作20年的斫制古琴了!

  古琴,歷來是文人雅士的專屬,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選材和斫制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為斫琴師更是難上加難。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還需要好的手藝,才能斫出好琴。」僅僅是小時候見過父親斫制古琴,謝家良決定斫制古琴時,有些犯難。自己只有努力地去回憶當時父親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謝家良說,2005年他從老屋裡找到一張父親留下的古琴,將其拆散,察看古琴內部結構和製作工藝。

斫制好的古琴 黃偉攝 黃偉 攝

  「我對起初做的好幾張古琴都不滿意,所以都拆了重做,我不能為祖上蒙羞。」謝家良說,為了製作好古琴,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從網上收集資料,認真研究古琴製作的書籍文獻,同時看視頻,學習別人的技法。我每天要工作十三個小時左右,其中有十個小時在專心斫琴,晚上有兩三個小時在網上與琴友交流。通過網絡,謝家良結交了全國各地的古琴愛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國各地琴友所熟知。

  「做一張古琴至少要經過木胚製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多道細緻的工序,少則6個月,多則3年。」謝家良表示,灰胎工藝極為講究,要將生漆與粗細鹿角霜相配比,經過9到15次上漆、打磨,歷經兩三個月,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後,便可上琴徽、弦、軫等配件。作為歷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軫、徽、雁足等配件的製作與用料也頗為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倪詩韻在網上與謝家良取得聯繫,用了謝家良的古琴後讚不絕口:「用材講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韻十足……」

  「斫琴的過程,是修行的過程。」謝家良說,他斫琴的原則是「高端品質,中級價位」,因為古琴的製作成本太高,他「以琴養琴」,開始出售古琴,然後把售得的錢再用來製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賣,有的人說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這種人給多少錢也不賣。我只賣給真心喜歡古琴的人,130道工藝,都是心血,就像嫁閨女,只結有緣人。離琴近了,離名利就遠了。」謝家良認為,古琴這種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我們要傳承下去,歷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賢,如果培養10個能有一個成才,也算是一種功德。

  如今,謝家良想在雅安當地建立古琴館,免費向喜歡古琴藝術的年輕人提供古琴,讓更多人傳承古琴藝術。(完)

相關焦點

  • 打磨歷史遺音——斫琴師董晉雲的古琴匠心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歷史,留下了《幽蘭》《高山》《流水》《廣陵散》《憶故人》《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名曲,孔子、莊子、陶潛、李白甚至宋徽宗等都是古琴愛好者。  與古琴幾千年的歷史相比,董晉雲的九年斫琴生涯顯得微不足道。「當時很痛苦,不知怎麼下手。」在昆明市團結鄉斫琴工坊內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斫琴生涯,他唏噓不已。
  • 七言:漢源·湖畔·釣者
    七言:漢源·湖畔·釣者偶見湖畔幾釣者,不圖魚釣有魚獲。白晝揚杆釣青山,夜來垂鉤釣明月。漢源湖,面積84.14km2。
  • 鎖在深院裡的古琴斫琴師孫長河
    懷著對古琴的一種虔誠和對斫琴師的敬仰,我驅車來到京城的古琴小院拜訪我國著名斫琴師孫長河老師。據中國古琴學會統計,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琴廠、琴坊有3000多家,一方面說明古琴在我國擁有很大的市場,一方面也說明目前斫琴界亂相繁雜,以次充好,什麼都不懂地也標榜自己是斫琴師的也大有人在。據央視一則非遺公益宣傳片顯示,當今古琴斫琴師僅存7位名家,這其中就包括孫慶堂、王鵬、倪詩韻、孫長河。年過半百的孫長河,是一個典型的老實人,不善言談。
  • 漢源花椒歷史文化背景介紹
    我們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能夠找到花椒的足跡,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稱謂,所以也常常聽到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等稱謂,提起花椒,一般指漢源花椒。沿著歷史長河,我們逆流而上,在先秦時期第一次找到了她的足跡。據《山海經▪北山經》中描寫:「景山……,其草多秦椒……」,此時的花椒僅僅作為一種植被被人們認識,是人們對花椒最初的印象。
  • 北京:「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展!
    2019年12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鍾粹宮的「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明清宮廷基礎上的博物館,繼承了兩朝皇室的豐富收藏,再加上故宮博物院建院後藏品不斷豐富,形成了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古琴收藏。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郭朝林 ‖ 漢源地名趣談(下)
    「打」,漢源特有詞語,語境不同可作名詞、動詞。「水打柴」,指從高山上被河水衝下來的木柴;「水打棒」指河裡漂來的溺水者屍體;「打木水」,古地名,位於今宜東鎮廣安村流沙河畔,今存有古碉樓,為漢源文物保護單位。因物產而名。九襄鎮紅光村3組因盛產枇杷,名「枇杷灣」。富林鎮桃坪村因「盛產桃子」故名。
  • 故宮新開古琴館: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見證紫禁城琴學之盛
    澎湃新聞獲悉,為了迎接故宮六百年大壽,今年下半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將陸續推出許多重頭戲展覽,從歷史遺存、書畫器物、宮廷文化、文人雅士、節慶風俗、世界文明、考古發現等方方面面,展現六百歲的紫禁城和95歲的故宮博物院所蘊蓄的深沉魅力。這一系列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底。
  • 記漢源湖夏日晚雨
    記漢源湖夏日晚雨·晚雨打溼湖面,湖面濺起波瀾。山色一片空濛,小城燈火依然。春天,湖畔萬花齊放,湖光豔麗奇目;夏天,湖水伴著青山,翠綠欲滴。秋日,從湖裡能看到豐收的喜悅;冬日,從湖裡能看到晶瑩的白雪飄灑在山顛。
  • 漢源貢椒採摘節暨漢源花椒生產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8月9日,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清溪鎮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五屆四川漢源貢椒採摘節暨漢源花椒生產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清溪鎮貢椒廣場舉行,240餘名當地村民及遊客參加祭祀活動。
  • 漢源甜櫻桃正宗原產地推介會舉行
    鄭朝彬在致辭中說,在這蟬聲陣陣、碩果纍纍的仲夏時節,大家相聚在花果簇擁的「陽光花海·康養聖地」,隆重舉行「四川田園歡樂遊暨漢源甜櫻桃正宗原產地推介活動啟動儀式」,以果會友,共同感受芒種時節的勃勃生機,共同領略秀美田園的歡樂與浪漫,共同品鑑漢源櫻桃的脆甜與清香。
  • 請把漢源帶回家——漢源陽光草莓上市啦!
    高榮超告訴記者,他們家的草莓銷售好,除了保證自身品質外,還得益於這些年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宣傳,賞花旅遊文化月、貢椒採摘節等會節的舉辦,極大地提升了漢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更多的外地遊客知曉了漢源,來到了漢源,漢源的陽光水果也不斷深入人心。
  • 漢源大渡河大峽谷
    漢源風光秀麗,景色優美,轎頂山,清溪古鎮,九襄古鎮,茶馬古道,二十四道拐古遺址,花海果鄉旅遊景區,,,,漢源四季鮮果不斷盛產金花梨,糖心蘋果,甜櫻桃,,,,漢源貢椒聞名天下。漢源糖心蘋果漢源黃果柑漢源金花梨漢源甜櫻桃
  • 流傳至今的唐朝古琴「大聖遺音」,曾差點毀在故宮裡
    故宮版「大聖遺音」在同一時期,另一把「大聖遺音」也在民間輾轉流傳,並最終與王世襄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見證了王世襄與其夫人袁荃猷的愛情。民間版「大聖遺音」最初也是源自清朝宮廷,只是後來被老太監盜出,輾轉流落到民間,後被民國初年古琴名家錫寶臣所得。民間版「大聖遺音」與故宮版不同的是,故宮版為神農氏,民間版為伏羲氏,兩者外觀大體相同,只是在音色和頸部略有不同。
  • 漢源花椒很受「寵」:中央、省、市媒體都來了
    漢源花椒川味之道最近漢源花椒很受「寵」,中央、省、市媒體都到了漢源,你看,在宜東鎮、清溪鎮、九襄鎮,CCTV4中文國際頻道 《美食中國》欄目組分兩組走進漢源縣,拍攝漢源貢椒美食01CCTV4《美食中國》聚焦貢椒美食文化近日,漢源花椒成熟期間,吸引了CCTV4中文國際頻道 《美食中國》欄目組走進漢源,通過拍攝《椒香風韻》《古道飄香》兩個宣傳片,充分展示漢源花椒與漢源地方美食之間內在聯繫。
  • 這個八月,來四川漢源與花椒「約會」吧
    2020年8月9日—10日舉行的2020年四川美麗田園歡樂遊暨第五屆漢源貢椒採摘節活動,將帶你一起領略漢源貢椒的獨特魅力與風採。漢源花椒的栽培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從唐朝元和元年至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漢源花椒被選作皇室宮廷貢品長達千年。漢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厚重的栽種歷史,造就了品質優良的漢源花椒,其「川味之魂」、「千年貢品」的重要角色使之享譽全國。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中國馳名商標等殊榮。
  • 漢源人的炸洋芋情節
    筆者從網上搜尋了不少關於漢源的文章或者遊記,除了讚美「鮮花碧水陽光城」的自然風景外,不少外地的朋友將黃牛肉當作漢源的特色食品。也難怪,畢竟從高速牽引道上一路朝下能看到的都是「黃牛肉」館,而事實上黃牛肉在漢源的歷史並不長遠,甚至黃牛本就不是當地主要牲口。
  • 上海漢源書屋悄然告別 張國榮曾在此「消磨時光」
    上海漢源書屋悄然告別 張國榮曾在此「消磨時光」 2017-12-26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26日電 (記者 張亨偉)由香港著名攝影師爾冬強在上海開辦的漢源書屋日前貼出關門告示,將於2017年12月26日正式歇業。消息一出,令不少讀者唏噓與感嘆。書屋歇業前,不少讀者前來尋找回憶。
  • 歷史故事|清朝末年從漢源九襄走出的朝廷高官——「內閣中書」大臣郭萬俊
    那時,漢源街上也有很多商號出售鴉片,郭萬俊從小就深知鴉片的危害:村鄰吸食鴉片的富人走向破敗,吸食鴉片者身體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黃,有的甚至吸食鴉片而家破人亡……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直到1860年清朝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而結束。禁菸大臣林則徐是郭萬俊的偶像。那時,16歲的郭萬俊覺得「要發奮讀書,儘自己的一份力趕走列強」。兩年後,18歲的郭萬俊考取秀才,然而鄉試卻屢試不中。
  • 雅安味道 | 十裡深巷牛肉香——漢源黃牛肉
    十裡深巷牛肉香說的就是漢源黃牛肉漢源黃牛肉歷史悠久盛名在外
  • 黃偉 ‖ 陳昆阜:32年冤屈換來繁榮「漢源街」
    在高樓林立的九襄場鎮中,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靜立其中,人稱「漢源街」。漢源街這條老街的興起,與一個漢源人陳昆阜有關,如今在漢源老街上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老院子——「昆阜園」。在「漢源街」百餘年發展進程中,「昆阜園」不僅見證著「漢源街」的興盛,也是街上最具有紀念意義的古建築。如今,這條街已成為眾多歷史文化研究者們研究漢源歷史的絕佳地點,也是遊客們必去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