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歷史遺音——斫琴師董晉雲的古琴匠心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新華社昆明7月23日專電(記者 陳思武、浦超、周磊)九年前,董晉雲橫下心在自家客廳掄起菜刀朝一塊木材砍去,不經意間找到了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一把鑰匙——古琴。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歷史,留下了《幽蘭》《高山》《流水》《廣陵散》《憶故人》《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名曲,孔子、莊子、陶潛、李白甚至宋徽宗等都是古琴愛好者。

  與古琴幾千年的歷史相比,董晉雲的九年斫琴生涯顯得微不足道。「當時很痛苦,不知怎麼下手。」在昆明市團結鄉斫琴工坊內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斫琴生涯,他唏噓不已。

  初次聽到古琴聲音那一刻,他的心都「醉了」,自己動手制琴的念頭油然而生。斫琴以前,他做過珠寶和建材生意,對古琴懵懂無知,卻一頭扎進傳統文化的浩瀚海洋裡。

  圖書館、博物館、網際網路……董晉雲從各處找來的資料多是琴譜,提到制琴的不過片語只語。他好不容易找來幾張古琴樣圖和一塊木材,依葫蘆畫瓢繪好圖樣,但古籍提到制琴要「挖孔少許」卻讓他很困惑,幾次拿起又放下。

  猶豫再三,機械和製圖的經歷讓他最終鼓起勇氣邊做邊琢磨。歷時三四個月,他斫出自己首張琴胚。按標準,那張沒上漆的古琴白胚很粗糙,頂多完成四分之一的工序。上好弦後,他忐忑地試著撥弄琴弦,生澀的聲音讓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哪怕是中國最古老、最高雅的樂器,也要付出代價去傳承。在剛開始斫琴一年裡,董晉雲做夢都在想制琴的事:一道工序該放前還是擺後?腔體該長一毫米還是短一毫米?……

  他開始「惡補」關於古琴的各種知識。雲南斫琴師數量屈指可數,他就到上海、江蘇、陝西等地拜訪斫琴名家,請教制琴工藝,並向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琴會的專業老師學習彈琴。

  當初隨隨便便找一塊木材就敢制琴,隨著了解不斷深入,董晉雲開始跑遍雲南和全國的木材市場,尋找各種適宜斫琴的老木料:杉木、梧桐……

  當初的菜刀被扔掉了,他的斫琴工具箱迅速壯大:斧子、鋸子、推刨、大小鏟刀、夾子、鑿子、雕刻刀、刮刀、砂紙、刷子和篩網等。

  四年前,董晉雲將斫琴場所從家裡搬到佔地1100平方米的團結鄉工坊,流程也變得一絲不苟,選木料、找生漆、修外形、挖腔體、合底板、貼木漆……100多道工序需經反覆打磨,平均耗時至少18個月才斫好一張琴。

  「斫琴的關鍵在於耐心。」面對工坊牆上掛著的16張成品七弦古琴,董晉雲的聲音不疾不徐,溫潤如玉。「每一張古琴我都很用心去做。」

  董晉雲九年來共製作了200餘張古琴,每張重3.5公斤到4公斤,售價從2.5萬元到5萬元不等。他的代表作是八寶胎,系用南紅瑪瑙、珍珠、硃砂、綠松石、紅珊瑚、青金石等寶石灰調和生漆製成。

  在工坊內,他甚至有了自己的琴童——一條兇猛的藏獒。他和夫人更因琴相識、相知而相愛。

  董晉雲說,斫琴對他整個人生和心性的改變非常大。以前,他很少接觸中國文學,人生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斫琴以後,書不離手,生活變得更簡單。

  「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根深蒂固。我有幸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他說,「很難想像沒有古琴,中國傳統文化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他看來,古琴是需要知音的。古琴音域非常廣,聲音中正平和、悲而不傷、哀而不怨,可演繹雁鳴、流水、松濤等很多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聲音。

  儘管只有44歲,董晉雲已開始考慮如何將古琴更好傳承下去。

  在昆明鬧市,他開設了「老街雅集」,除了展示、陳列自己斫的琴,還專門教別人彈古琴。目前,找他學琴的以年輕人為主,但也不乏80多歲的老人。他未來打算開設專門的課程,把斫琴的傳統工藝傳下去。

  他估計,僅雲南學習古琴的人就高達3萬,而在北京、上海、杭州等東部發達城市,古琴愛好者更多。

  「古琴能讓大家浮躁的心安靜下來。」董晉雲說,古琴的文化傳承需要有心人。「你的心,才是最大的動力。」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中新網雅安8月15日電 題: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作者:劉剛 黃偉  10多年前,謝家良開始收集大渡河裡的「棺材板」,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斫琴。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藉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
  • 鎖在深院裡的古琴斫琴師孫長河
    懷著對古琴的一種虔誠和對斫琴師的敬仰,我驅車來到京城的古琴小院拜訪我國著名斫琴師孫長河老師。據中國古琴學會統計,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琴廠、琴坊有3000多家,一方面說明古琴在我國擁有很大的市場,一方面也說明目前斫琴界亂相繁雜,以次充好,什麼都不懂地也標榜自己是斫琴師的也大有人在。據央視一則非遺公益宣傳片顯示,當今古琴斫琴師僅存7位名家,這其中就包括孫慶堂、王鵬、倪詩韻、孫長河。年過半百的孫長河,是一個典型的老實人,不善言談。
  • 古琴入門——挑選篇
    琴面較厚,琴較重,有金石韻,音清潤,但稍欠松透。(3)琴弦離琴面不可過高,琴面要平勻,不可有煞(噪)音。(4)徽位排列要正,否則會影響按音的準確和泛音的發音。(5)年代久遠有歷史價值的古琴,琴身上往往有「斷紋」,這種琴常常發音松透、圓潤,優美動聽。
  • 古琴什麼牌子好?
    其實來講古琴是沒有品牌之分的,所以一般而言也就沒有什麼「古琴什麼牌子好」這一說。一張琴,它的好與壞,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看斫琴師的斫琴與調琴水平。斫琴師,也就是製作琴的人。現如今,古琴圈裡較為知名的斫琴師有王鵬、朱竟然、李一凡、倪詩韻、馬維衡、曾成偉等等。那麼我們選古琴應該選什麼牌子呢?
  • 打磨歷史的遺音——漢源斫琴師謝家良的古琴匠心
    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借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 這位斫琴師,正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謝家良。
  • 古琴的結構與分類
    古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古琴的最高部分古琴底部中間和尾部,各有一個出音孔或長方形或圓形中部大的叫龍池,底下小的叫風沼用以支撐琴體兼綁縛琴弦的腳古琴一弦的外側面板上鑲有13個小圓點叫琴徽、徽位、十三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徽的位置實際上是弦的泛音振動節點在按音彈奏時則作為按音音準的參考
  • 陽泉非遺古琴,一張古琴做出來需3年時間200道程序
    作為陽泉市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他堅守古法工藝,200道程序,三年方能做出一張古琴。斫琴師隱於陽泉鬧市地處繁華鬧市的陽泉城區太上小區裡,大多是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許多人看著他做琴做了20多年,卻不一定知道,這個操著一口保定方言、愛下象棋、看起來跟普通的退休老人無異的老頭,其實是一位身懷古法制琴技藝的斫琴師,有著陽泉市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 濟南80後斫琴師愛好「鋸木頭」 製作一把古琴至少...
    右手邊有半成品的木馬,左手邊是三排儲物架,再向前就能看到一束暖光從房間中透出,80後斫琴師王國強正在為客戶的古琴試音。 斫,本意是用刀斧砍削木頭,而「斫琴」一詞專指製作古琴。 五年前,他開始專職製作和修復古琴。
  • 買古琴別被忽悠了,這5款才是最佳選擇!
    一張品質好又適合自己的古琴,對琴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初學者,對古琴認知甚少,極容易買到一張有三病(抗指、打板、沙音)不合格的古琴。那麼初學者怎樣才能買到一張屬於自己的好古琴呢?古琴市場價格是怎樣的?
  • 初學者買什麼古琴好?
    古琴的餘韻、以七徽按音為例,一張好琴的餘音能持續個幾秒,且音量是均勻的減小。(餘音)稍長就已經是一張不錯的初學者練習琴了。常見的古琴價格差距太大,從百元神器到百萬古董,各種價位應有盡有。百元神器一般在某寶、某多比較常見。
  • 古琴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和缺陷
    挑選一張合適的古琴要注意古琴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缺陷,一般在名廠琴和名家琴處很少出現問題,而普通練習琴常常因挑選時不懂或沒在意而挑到不合適的琴。以下為購買古琴時的注意事項。古琴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和缺陷1、打板因為琴弦離面板過近或琴體變型,導致彈奏按音時出現的「啪、啪」的拍擊琴板的聲音。如果是彈散音的時候出現打板的現象,那就可以直接PASS掉了。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嶺南古琴以其爽朗、剛健、明快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嶺南斫琴師在古琴製作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數百年間嶺南琴學昌盛,琴家輩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是廣東當代斫琴師中的佼佼者,1984年開始追隨被譽為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學習。
  • 德清90後小夥 一鑿一斧斫古琴
    在這個區域總面積47.3平方公裡,總人口1.8萬的江南小鎮,誕生了許多鋼琴製造專家,三家村還走出了「武林箏」傳承人陸偉章。眼下,90後斫琴人盧雲開,正在這裡打磨著自己的夢想。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 「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9月26日,「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此次展覽以「絲桐合為琴」、「但識琴中趣 」、「天人合為一 」三個板塊,展出近40件(套)作品,涵蓋古琴、書畫、瓷器等各種類別。
  • 古琴琴材的組成與用意
    古琴,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樂器之一。據古籍記載在三皇五帝時,就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等傳說;又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承弦堂古琴亮相中國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
    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籍青年斫琴師杜威,應邀攜承弦堂古琴參加在上海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2020中國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於11月16一18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其中,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籍青年斫琴師、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杜威應邀攜承弦堂古琴佔一個展位,同時也是本次交易博覽會上唯一一家古琴展覽。
  • 河南【古琴中國】師資速成班
    河南【古琴中國】師資速成班,藝術中心集合師資骨幹力量,細緻改版修訂基礎教材,2011年出版《重修<琴學門徑>》,並根據多年實戰教學經驗,研發出「開指五步古琴教學法」,2017年出版《中小學古琴基礎教程》,逐步建立起了科學有效的古琴普及教學體系。
  • 讓古琴再鳴太古之音——臺灣琴師林立正的工匠精神
    這是現年75歲的臺灣斫琴師林立正的人生體悟。他曾是漁船船長,帶領船員遠渡重洋,而立之年接觸古琴,拜名家為師,後致力延續、提升傳統斫琴技藝,推動兩岸古琴音樂交流。1月17日,林立正(左)和次子林法在臺北「梓作坊古琴藝術工坊」內製琴。
  • 遺世承美|千年工藝 古琴斫制——傳統古琴製作技藝
    今天做客到《主播帶你去旅行》的嘉賓是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張繼柱遺 世 承 美千百年來,在營口這片熱忱的大地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和智慧,讓文明與非物質的遺產流傳至今。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二十七期: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 北京華辰拍賣開設「抱樸流音」——李澤君制古琴專場
    據悉,北京華辰2020年秋季拍賣會將於12月6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舉槌開拍,此次華辰拍賣第一次舉辦「抱樸流音」——李澤君制古琴專場。李澤君是古琴4300多年歷史上唯一女性斫琴師,所斫之琴不僅獲得了著名演奏家、文人、藏家和古琴愛好者的高度讚賞,更獲得了搭載神州九號、十號、十一號飛船等探索宇宙的殊榮。此次專場將呈現李澤君所制五張仿古式古琴,其中一張仿故宮(唐)「九霄環佩」琴最為精美大氣,引人注目。歡迎大家蒞臨12月4-5日預展和6日下午14:30分的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