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2020-12-16 澎湃新聞

「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琴之一道,意義遠不止於一種源遠流長的樂器門類。琴的精神,兼有儒道,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不斷變化、豐富,與文人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都體現了古琴對文人的重要性。

9月26日,「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此次展覽以「絲桐合為琴」、「但識琴中趣 」、「天人合為一 」三個板塊,展出近40件(套)作品,涵蓋古琴、書畫、瓷器等各種類別。

展覽現場

「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中,館藏的唐宋古琴、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等是首次與觀眾見面。展覽在展示古琴的歷史、斫琴方法之外,更通過呈現古人「生活四藝」與文人雅集相關之作品及場景,管窺古代文人清雅的精神生活之一隅。

太古遺音琴(局部)「太古遺音」篆書款,仲尼式 晚唐—北宋,通長111 釐米龍美術館藏

素琴一張,撫而和之

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美學思想:從習琴逐漸成為貴族身份和情操的象徵,到真正成為高雅的文人之琴;從春秋戰國堅定高山流水之誼的伯牙與子期,到寄託生命和精神交流的魏晉南北朝時的竹林七賢,乃至在宦海中沉浮、平復內心的躁動,追慕懷古,交互酬唱的宋元文人。古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醞釀,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古典文化的樂器。

此次展覽中「絲桐合為琴」和「但識琴中趣」兩部分的名字,分別出自於白居易的詩「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以及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典故。

白居易詩中所謂仿佛自上古洪荒中傳來的「太古聲」不僅包含了古琴的歷史相當悠久的含義,更講述了古琴的「道」與人的精神內核產生共鳴,琴可與天地相通。在傳說中,琴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桓譚《新論》云:「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古琴各部的構造,則與自然人倫相呼應,如七弦分別象徵金、木、水、火、土、文、武,是古人宇宙觀、倫理觀的反映。

龍升雨降琴,「龍升雨降」篆書款,仲尼式 宋,通長111.5釐米,龍美術館藏

展覽中展出的三張琴均為仲尼式,其中,「太古遺音琴」的年代是晚唐至北宋,「龍升雨降琴」與「朱晦翁藏仲尼式琴」則是宋琴。

在展覽開幕式中,師承虞山吳派吳文光和閩派陳長林的古琴演奏家任靜用「太古遺音琴」彈奏了《流水》,用「龍升雨降琴」演奏了《漁樵問答》與《梅花三弄》。在未來的展期中,也將由古琴演奏家們為參觀者帶來琴曲的演奏,唐宋古琴歷經千年,今日仍可聞其雅正之音。不同於其它器物,古琴作為樂器,其經過歲月淬鍊的價值在彈奏中或許能夠更完全地體現出來。古琴藝術雖然古老,但尚未失去生命力,如同這兩把唐琴宋琴,儘管看起是需要在博物館中被細心照料的文物,但琴家揮手之間,猶有萬壑松聲、千江流水。

古琴演奏家任靜撫琴

據《晉書》記載,陶淵明有「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靖節先生不適俗韻,一張古琴無弦無徽,但只要解得琴中旨趣,又何須彈出琴音呢?不獨陶淵明,古之文人,好像對琴的技法都不甚用心。歐陽修在《三琴記》中表示「琴曲不必多學,要於自適」,他獨愛琴聲,然「平生患難,南北奔馳」,琴曲大多都忘了,只有《流水》以及幾首小調猶能時時作之,便覺足以自娛。以琴自適,便是文人對古琴的認識了。

朱晦翁藏仲尼式琴,仲尼式 宋,通長122.5釐米,龍美術館藏

展覽也以此引出與古琴相關的文人意趣和生活方式。展品中一件「青花高仕仙閣圖碗」,其上有童子懷抱一琴,如此童子攜琴圖樣在古代繪畫、瓷器、漆器等各類載體中亦多有表現,以琴作為高士的身份符號,可見文人與琴關聯的緊密以及深入人心。

古畫中的童子攜琴意象

古今「雅集」重在格調

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古琴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同茶、禪、文人雅集等各方面勾勒文人生活。展覽中,南宋洪邁的《行書新茗帖》便是一封關于贈送新茶的書札,作為日常的書信往來,恰恰最是生活的體現。《人物圖卷》與《蘭亭修稧圖並記》中描繪了一些古代文人雅集的場景,前者有文人出遊、茶事活動等等,後者主要引蘭亭雅集為典,描繪三月三上巳節修稧時曲水流觴的場面。同時展出的還有《蒲墩倡和圖》、《看花古佛圖》等頗有佛理禪意之作,帶有一些宗教、哲學的色彩,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文人在茶、花、書畫等方面的情懷追求的思想背景。

文徵明,蘭亭修稧圖並記(局部)明,絹本設色,30.5×770釐米,龍美術館藏

展覽藉助與古琴及文人題材相關之書畫、詩詞、典故及琴學資料,析出古琴發展之歷史剪影與美學意象。琴茶同韻、禪茶一味,在中國古代文人的演繹下成了抒發性情,陶冶情操之道。其中所蘊藏的文人的「雅」,不在於這些器與物的本身,不在於文人雅集的形式如何組織,而是在於參與者的精神內涵。器,可以載道,但若是流於形式,那便局限於此了。

清康熙十二花神杯

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下,帶著「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雅集」常常可見,煊煊赫赫,是否能符盛名,不得而知。「雅集不雅」成為了一種調侃,附庸風雅之徒,古今有之,真正有高格調的人,古今也都有。古人雅集,或也有魚目混珠者,今人雅集,未必全是盲目模仿。從琴、茶、書、畫,到扇、家具等種種之中,我們或許也可體會古代文人生活的精神內核與生命體驗,從內涵而非形式上,對現今人們的生活有所借鑑。

《人物圖卷》及對畫面中茶具的解析

相關焦點

  • 五指山市舉辦2015「唐宋生活四藝展演」活動
    「唐宋生活四藝展演」活動揭牌儀式 人民網海南視窗五指山11月28日電 11月28日, 2015「唐宋生活四藝展演」活動在五指山市通什鎮紅山妙自然紫鵑書畫院舉辦,活動包括書法作品展、插花藝術展、茶藝展演和香藝展演等活動。
  • 「大聖遺音」古琴曾拍出過億價格
    她們不僅身懷數藝,能文能畫,而且大多出身名門,受過良好的教育,除了她們絕佳的書畫作品,還有她們的收藏經歷,值得今天的藏家好好玩味。- Guqin Collectors-古琴收藏家:撫琴高手袁荃猷「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話放在收藏圈兒依然適用。
  • 天音協辦的太古遺音全國巡演音樂會將於14日本周六走進山東日照啦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本次活動是「太古遺音」古琴名家巡演音樂會第十場,定於周六(12月14日)走進山東日照。倪詩韻、洪晨、吳明濤、王笑天等眾多琴家將參加演出,表演形式包括古琴獨奏、琴簫合奏,以及琴與簫、古箏、琵琶、大提琴、二胡的合奏。
  • 北京:「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展!
    2019年12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鍾粹宮的「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明清宮廷基礎上的博物館,繼承了兩朝皇室的豐富收藏,再加上故宮博物院建院後藏品不斷豐富,形成了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古琴收藏。
  • 浙博建館90周年:聽唐宋古琴清音,賞明清文士山水
    包括已經在展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即將開幕的「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幽居與雅集——明清山水人物畫中的文士生活」、「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留芳澤後——浙江省博物館捐贈文物展」等五大精心策劃的臨時特展將於下半年依次拉開帷幕。發布會上,「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系列活動同時啟幕,將於9月6日推出國內最大規模的唐宋古琴特展。
  • 流傳至今的唐朝古琴「大聖遺音」,曾差點毀在故宮裡
    此時的古琴表面已沾滿汙垢,由於泥水侵蝕,古琴上被包裹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水垢,琴弦早已不知所蹤,架起琴弦的嶽山更是已經崩壞。如此情況的古琴,直接被工作人員登記為「破琴一張」,至此便在庫中安靜的沉睡了三十多年。
  • 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高雅的古琴藝術
    近年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新熱點不斷湧現,其中古琴堪稱是一大亮點,受到藏家的熱烈追捧。其中唐、宋古琴和清代皇家御製古琴受到藏家青睞。在北京保利2010秋拍上,北宋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帝御銘的「松間石意」琴以1.36億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古琴拍賣世界紀錄。
  • 故宮新開古琴館: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見證紫禁城琴學之盛
    其中,故宮藏古琴展近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鍾粹宮」正式開展,以館藏唐、宋、元、明、清時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陳,能夠較為完整地展現古琴發展歷史。重要展品包括著名的古琴「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玲瓏玉」等。
  • 上古十大名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傳世古琴會珍友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上古十大名琴之7大聖遺音「大聖遺音」古琴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龍池上方刻有草書四字「大聖遺音」。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琴身顯現5種斷紋,尤其是罕見的「梅花斷」,顯示出這把古琴悠久的歷史。
  • 上博雙展呈現千年生活與信仰
    開年至今,上海博物館相繼推出的「鴻古餘音」與「千年古港」展,立體有序地呈現了古代中國的傳統文明、生活方式及其追求與信仰。「鴻古餘音」展覽,自史前、經夏商周三代至秦漢,這一早期階段的發展孕育並塑造了承續至今的中國傳統文脈,高屋建瓴,輝耀古今。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
    古琴,又名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古老的撥弦樂器。在古代,其實只叫做「琴」,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特指的就是它,只是現在為了區別於其他樂器,而被稱為「古琴」。古琴在先秦時代還在不斷發展,有五弦琴、七弦琴,還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到了漢代才逐漸定型。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師曠式等。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西厓竹刻,故宮聽「大聖遺音」
    上海博物館正式推出「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紀念竹刻家金西厓先生去世40周年、誕辰130周年。在北京故宮,故宮歷史上第一次古琴展「鍾粹宮古琴藝術展」,將帶觀眾走進「大聖遺音」;在故宮鍾粹宮展廳,觀眾也將通過文物領略西藏扎什倫布寺的魅力。此外,京滬兩地的不少藝術講座也值得一聽。「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一周展覽與講座精選。
  • 百人聯彈古琴,2019「藝樹計劃」收官
    11月24日下午,一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古琴演奏者身著中國風服飾,在上海大劇院南廣場依階梯而坐,奏響了2019「藝樹計劃」最終場的琴音。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12歲,剛剛升入初中,已經是習琴四五年的小琴家;年紀最大的一位已經退休很多年,與琴相伴已經成了一生的生活習慣;其它古琴愛好者年齡集中在30-50歲,有醫生、律師、教師,都在業餘時間裡習練古琴。演出現場,百人齊奏古琴的壯觀場面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駐足觀看,不少遊客紛紛拿出手機錄音錄像。「一百個人一起彈奏,手勢和姿勢都一樣,感覺真的很帥。」
  • 「古琴」為什麼不能叫「古琴」?
    對於「古琴」這個叫法,看著不爽,聽著還是不爽,而且已經不爽很久了。為什麼說「古琴」不能被叫作「古琴」呢?有人說「古琴」的「古」代表的是起源的遠古,那更為久遠的壎為什麼不叫「古壎」呢?再說,也沒有把簫叫做「古簫「的吧?
  • 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古琴減字譜說明圖古琴譜與工尺譜、簡譜、五線譜結合,將旋律和指法一起呈現,令琴譜具備了音高、節奏這些要素,使學習者更為便利。山水之間,雲霧渺渺,高人雅士撫琴論道;大漠茫茫,策馬縱橫,武林俠士劍膽琴心。提起古琴,中國人自會產生無限憧憬。
  • 讓快節奏的生活慢下腳步 在喧囂的地鐵站聆聽古琴
    在喧囂的地鐵站聽一曲古琴《陽關三疊》,仿佛瞬間「穿越」到「現實之外」,感受高山流水的寧靜意境。上周末,2019年藝樹計劃·古琴第三場公益普及活動在人民廣場地鐵站音樂角精彩上演。上海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宓嵩傑,為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員工帶來了古琴藝術講座、古琴音樂欣賞及古琴彈奏體驗。40餘位軌交員工與眾多駐足的乘客,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下腳步,在古琴悠揚的曲調、深沉曠遠的音色和古樸寧靜的意境中,讓精神世界得以舒緩和沉澱。
  •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但在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樂器叫「琴」,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古琴」。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古琴被稱作七弦琴、瑤琴、玉琴、絲桐或寶琴。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古琴,是人類文明中僅存的來自遠古的成熟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代表。古琴的象徵極豐富。
  • 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中新網雅安8月15日電 題:漢源湖畔的斫琴師:打磨歷史的遺音  作者:劉剛 黃偉  10多年前,謝家良開始收集大渡河裡的「棺材板」,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斫琴。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藉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
  • 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網商社科》誠邀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李雙序探討古琴文化相關話題。在李雙序看來,古琴與道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都有契合點。古琴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走進古琴,就可以從習琴過程中,沉澱自我,修身養性,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 遼博年末大展掀觀展熱潮 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遼博年末大展掀起觀展熱潮  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這個唐宋文學界「天團」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掀起的古文運動,使詩文面貌煥然一新,兼具文學革新和思想啟蒙的意義。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作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覽之一,「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觀眾走進遼博,通過文物感受八大家綿延千年的文脈和雄唐雅宋的時代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