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2020-12-17 天眼新聞

古琴減字譜說明圖

古琴譜與工尺譜、簡譜、五線譜結合,將旋律和指法一起呈現,令琴譜具備了音高、節奏這些要素,使學習者更為便利。

山水之間,雲霧渺渺,高人雅士撫琴論道;大漠茫茫,策馬縱橫,武林俠士劍膽琴心。提起古琴,中國人自會產生無限憧憬。

隨著2003年古琴申報世界非遺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曲悠揚的《太古遺音》,古琴更是成為又一個代表中國文化的國際符號。

浙江是古琴大省,浙派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古琴流派。

古琴演奏家章怡雯是浙派古琴嫡系傳人,浙江音樂學院古琴、古箏副教授,浙江琴會會長,霞影琴館的副館長。

家學深厚,博採眾長

章怡雯老師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家學深厚。

她的外祖父是歷史學家徐映璞先生;母親徐曉英先生是古琴演奏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浙派)代表性傳承人,生前創辦了杭州霞影琴館,桃李滿天下。

徐曉英先生一生致力於浙派古琴的發掘、傳承和發揚,先後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瀟湘水雲》《平沙落雁》《普庵咒》《漁樵問答》等,創作了《稚朝飛》《烏夜啼》《關雎》《陋室銘》等優秀曲目。她的演奏具有浙派古琴清微淡遠的獨特風格,以聲情並茂的琴歌演唱而蜚聲海內外。

章怡雯老師從小耳濡目染,跟隨徐曉英先生學習琴箏藝術,後又求學上海音樂學院,從師於我國另一位古琴演奏大師龔一先生(中國著名古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博採各家之長。

學成之後,章怡雯老師一直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先後在杭州藝術學校、浙江音樂學院任教。同時,也在杭州霞影琴館推廣古琴藝術。傳承古琴、發揚浙派古琴藝術是章老師近年來花費心血最多的地方。

面對琴界道樂之辯,她坦言,任何藝術都能悟出人生哲理。古琴音樂練至化境,自然也能從中悟到生活真理,但是這是建立在心無旁騖的每日習琴之上的。

「當我們夢想成為世外高人之前,不妨先把古琴看得純粹一些,它首先是一門音樂藝術,勤學苦練才是根本。」

獨特的記譜方式,讓我們讀懂千年前的琴譜

目前存世約有三千餘首琴曲曲譜,跨越幾千年的歷史,浩瀚之態蔚為大觀。使我們了解到千餘年來古代音樂家在音樂創作中的審美特徵、音樂語言特徵、曲式結構特點、創作技巧的運用以及音律音階的變遷。

而讓當代古琴演奏者們能夠讀懂歷代古曲譜的原因,就是古琴曲譜獨特的記譜方式。

古琴記譜法的演變大致可分為文字譜、減字譜兩個階段。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為六朝梁代丘明所傳《碣石調幽蘭》,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當時古琴演奏家們用文言文的方式,將琴曲的指法記錄下來。包括按哪根琴弦,雙手各用什麼指法,手指的力度等。

到了唐代,更為先進的減字譜出現了。減字譜顧名思義,是一種用減略後的漢字,將指法和音高等信息合併呈現的記錄方式。

現今留存最早的琴譜,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朱權編撰的《神奇秘譜》。這本書將從漢魏到宋元各個歷史時期的大小古琴譜曲,匯集成62首,都是用減字譜記錄的。

漢字雖然演化不斷,但我們仍然能夠讀懂古書,也就能讀懂古琴譜。

之後,古琴譜又與工尺譜、簡譜、五線譜結合,將旋律和指法一起呈現,令琴譜具備了音高、節奏這些要素,使學習者更為便利。

給古琴初學者的建議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學習古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從何入手。「醬爆」特意向章怡雯老師請教了一些初學者的疑惑。

學琴有年齡限制嗎?

任何年齡開始學琴都不晚,要注意的是不應該太功利,應該享受這門音樂藝術。學好古琴貴在堅持,一般非三五年之功,不能有琴性。建議小朋友二年級之後再學,因為演奏古琴需要指力,年紀太小按不下琴弦。

網上學古琴靠譜嗎?

任何音樂的學習,當然是面對面、一對一更好。但是古琴名師資源稀少,網絡授課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向名師學習。我也和在線教育平臺「iartschool(愛藝術+)」合作,開設了古琴視頻課程。

線上、線下教學各有優勢。線下教學,老師能夠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更能做到因材施教。線上教學學費更實惠,各個知識點會分得更細,學生能反覆觀看、反覆琢磨。

建議初學者,有條件最好能當面學習。在打好基礎之後,可以通過網絡課程,觀看不同流派老師的課程,互相比較、博採眾長,繼續提升琴技。

如果當地沒有古琴老師,通過網絡課程學習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需要學員有良好的自學能力。

怎麼選琴?

一般來說,優先選購大廠、優先選購傳統工藝製作的古琴。古琴是一種價值比較高的民族樂器,建議量力而為,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適當買好一點,增加初學者的音樂審美和學習樂趣。

張凡 來源 每日商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一曲古琴《流水》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最初《高山》、《流水》本為一曲,至唐代才分作兩曲,至宋代又分有若干段數。後世各種傳譜雖然段數不盡相同,但是樂曲意境大致相同。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張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9段。所加的這一段也就是為琴家們所著稱的「七十二滾拂」。這一段增加了大量滾、拂的手法,模擬水流之聲,形象地描繪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氣勢,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 一曲古琴《梅花三弄》禪意花開,靜守美好光
    此曲也是張子謙先生最為喜愛和得意的曲子,張老還曾作《詠梅》一首:往昔,李鳳雲老師受教於張子謙先生;今朝,趙麗萍又受教於李鳳雲教授,古琴就是這樣代代相傳、薪火不絕。趙麗萍,山西太原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古琴學會會員。
  • 一曲《高山》!感受古琴風雅
    一曲《高山》!感受古琴風雅 2020-09-15 10:17:32   來源:中國山東網
  • 山東博物館舉辦古琴品鑑會 高培芬一曲《關雎》徵服聽眾
    李欣、董麗、陳藝瑋等古琴演奏者和民族管樂演奏家張富森演奏了古琴獨奏《古交行》、琴歌《憶清照》、琴簫合奏《陽關三疊》、古琴獨奏《關雎》和八音雅樂合鳴《楚調》等美妙樂曲,使觀眾不僅領略了「山水無語而琴有語」,晨鐘暮鼓、古剎聞禪的意境,又感受到古人擇人與交、淡泊明志的交友處世之道。高培芬老師的一曲《關雎》,將整場古琴品鑑會推向高潮。
  • 一曲古琴版《聲律啟蒙》讓你感受漢語之美
    胡術文老師個人簡介胡術文,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優秀指導教師,首都師範大學藝術研究發展中心古琴老師。星光大道評委;受邀參加央視、北京衛視,浙江衛視等節目錄製;多次參加文化部文化交流活動。古琴師承國家一級演奏家、非遺傳承人餘青欣女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泰鬥李祥霆教授。攝影作品 正版授權發布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古琴之「清」,在於清正、清雅。但在今世,它略顯清寂,「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的豐富內蘊,在一眾嘈嘈切切的市井聲裡,極易被淹沒。可是,這天的古琴在保持著清泠、恬澹個性的同時,呼朋引伴,春風滿面:洞簫、二胡、中阮、手鼓甚至是壎等民族樂器的加入,伴隨著吟誦、弦歌等形式,讓太古遺音多了幾分膠質。太音琴社社長、古琴非遺傳承人陳成渤專門從杭州來東,為音樂會助興。
  • 一曲古琴《那爛陀曲》於空靈之音中,感受千年慈悲
    古琴中國古琴一站式平臺琴曲 琴譜 課程 音樂會 直播探索古琴美學靜心 | 音樂 | 承古 | 融今 古琴中國▲ 古琴演奏:龔一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紀念唐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僧大德。大家小時候看的《西遊記》電視劇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最終目的地就是那爛陀寺(電視劇中叫西天大雷音寺)。
  • 大渡口奏響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古琴聲起,聽泠泠弦音,享悠悠古韻。昨(26)日,人文渡口·樂亮江灣——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在大渡口區奏響。中國古琴界泰鬥一一中央音樂學院趙家珍、中央歌劇院打擊樂演奏家李聰農等名家傾情配合,和20多名演奏家一起,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視聽盛宴。▲音樂會現場從傳統十大名曲《流水》、《廣陵散》,到琴笛合奏《搗衣 》、琴鼓合奏《夜深沉》;從贊詠梅花的古琴曲《梅園吟》,到盡訴千秋情的《相見時難別亦難》,音樂會曲目多樣,形式豐富,古韻十足,讓市民大飽耳福。
  • 萬元古琴培訓課,免費送給曾為抗疫奔走的你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疫情仍在持續,讓生活柔軟一些,讓歲月靜好一些,即日起,大河報文化周刊《河之洲》聯手鄭州正合古琴研究所,為河南全省的醫務工作者及在醫療一線工作的人士,為抗疫奔走加班的鄭州全市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第一時間將疫情消息傳遞給公眾的媒體人
  • 研究 || 中國古琴漫話
    古琴的另一特點就是雖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卻不像其它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僅限於某一特定地域的限制,它的音樂表現或冷然高古,或風雅綿延。它的足跡遍布於大江南北,高堂廟宇、山林川野,商賈官宦、風雅文士、躬耕布衣、山野樵夫處處有知音。它是整體貫穿於東方中華文化藝術和精神思想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奇葩。
  • 大渡口奏響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
    2020-12-27 20:42:35 來源: 慢新聞 舉報   古琴聲起
  • 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受訪者供圖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 【青島故事】動漫師轉行做古琴 一張一萬起
    【往期回顧】【青島新聞網獨家】(文/於泓 圖/孫志文)早起打上幾路太極,閒時來上一曲《高山流水》,不再奔波於寫字樓之間,每天以制琴、彈琴為生,在旁人看來王清陽過得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他是做動畫出身,10年前因為要拍一部跟傳統文化有關的動畫片接觸到了古琴,之後就跟著了魔一樣,先是狂聽古琴曲,後來又琢磨著自己做琴,今年索性連工作都不要了,自己開工作室當起了「神仙」。你問王清陽做過哪些動漫?《哪吒傳奇》看過沒有?王清陽就是這部動畫片的原畫助理,小哪吒就是經他潤色的。
  • 邛崍文君古琴藝術節開幕啦!走,周末切品一品千年文化
    眾多古琴名家在這裡開啟了一場高水準的古琴視聽盛宴。這場「琴臺夜月」中國古琴大師演奏會,正式拉開了「2018文君文化古琴藝術節」的序幕。在邛崍,當古琴藝術遇上文君文化,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古琴與邛崍的緣起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 河南【古琴中國】師資速成班
    河南【古琴中國】師資速成班,藝術中心集合師資骨幹力量,細緻改版修訂基礎教材,2011年出版《重修<琴學門徑>》,並根據多年實戰教學經驗,研發出「開指五步古琴教學法」,2017年出版《中小學古琴基礎教程》,逐步建立起了科學有效的古琴普及教學體系。
  • 浙江杭州古琴陳成渤首場音樂會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玄和太音的起點,是熱愛。它始於30年前出於熱愛而習琴的演奏者——陳成渤先生,也始於這個冬夜裡因熱愛古琴從各地趕來的600多位聽眾。抵達杭州大劇院已是晚間7點出頭的光景,從人群熙攘的南3口進場,上了電梯就見著「玄和太音」古琴音樂會的籤到牆,此時已有不少觀眾在其下拍照留念。對於今天的人們,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場館聽古琴音樂會已毫無違和感,「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步入音樂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樸典雅的舞美。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
    古琴,又名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古老的撥弦樂器。在古代,其實只叫做「琴」,我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特指的就是它,只是現在為了區別於其他樂器,而被稱為「古琴」。古琴在先秦時代還在不斷發展,有五弦琴、七弦琴,還有九弦琴、一弦琴等,到了漢代才逐漸定型。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師曠式等。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
  • 古琴的價格|古琴的價格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古琴初學者在購買古琴的時候往往首先關注的是古琴的價格,但是了解了一番之後,就會發現古琴的價格差距有點大,那為什麼會造成了這種局面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價格的差距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音色方面無論是按音散音還是泛音都能輕易的到達彈奏時所需要的合理高度,音韻悠長,所謂繞梁三日而不絕也。
  • 古琴藝術,從博物館走向復興
    當古琴隨著中國傳統「士」階層的消亡而日漸衰落的時候,卻被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改變了它日漸式微的命運——2003年,「古琴藝術」被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全世界都聽到了中國古琴的聲音。
  • 遺世承美|千年工藝 古琴斫制——傳統古琴製作技藝
    第二十七期: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