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奏古琴,學斫古琴,開班傳藝 一位越南博士的琴色人生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阮博士在製作琴槽。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於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製作古琴。

隱於市的琴坊

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隱匿於武漢東湖風景區大李文創村的一棟三層民宅。黑色牌匾、銅釘木門、紅色拱橋、竹子簾門,牆上雕刻著用書法繪製的琴譜,顯示著琴坊的與眾不同。

深色布衣,皮膚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隱士。在大李文創村,大家都習慣用「博士」來稱呼他。

12月15日,琴坊內幾名成年人正在學習斫(音:zhuó;意:砍、削)琴。鋸木頭、刨木花的聲音此起彼伏。在中國古琴界,素有「善彈者善斫」之說。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斫琴是對古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今年11月,他的首屆斫琴班開班,授課地點就位於其東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

屋外有梅蘭竹菊,屋內有琴棋書畫。琴坊一樓書架上擺放的物品,除了一張古琴和琴譜外,還有一套華中師範大學戴建業教授的作品集。戴建業是阮延俊讀博時的導師。「我在武漢找到了知音,在武漢學習了斫琴的技藝,希望在武漢將斫琴的技藝傳承下去。」阮延俊說。

迷上中國古琴

阮延俊是一名70後,出生於越南的廣治省。來中國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過中文,還曾在一家家具廠兼職做過3年木工。

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過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的影視劇。「『空城計』裡的一段音樂,深深打動了我。」他說。《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國電影在越南的播放,讓阮延俊越發喜歡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當時只是停留在喜歡聽的程度上,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

中國的古風古韻令阮延俊著迷。2005年他來到中國,到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讀碩士和博士時,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與中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有關。

他在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時創紀錄地獲得7個A,博士畢業論文答辯現場彈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贏得滿堂喝彩。

在華中師範大學讀書期間,他白天學習,深夜趕工,通常會在宿舍樓的衛生間和留學生的公用廚房裡學習彈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樣的琴,就在那裡誕生。

博士開班教琴

為了製作一張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誤了博士畢業論文提交時間,最後不得不推遲一年畢業。

博士畢業後,阮延俊改變了最初返回越南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漢彈琴和斫琴。

古琴有13個徽位,首屆斫琴班原計劃招收13位學生,但在開班儀式上,請來的見證人臨時報名,最後學生總數就變成了14位。跟著阮延俊學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們中有妻子學琴、丈夫報名學習斫琴的,也有7歲的女兒學琴、母親代為體驗斫琴的。

斫琴製作工序複雜。做完木胚之後,再裹布防變形防炸裂。灰胎十幾道,面漆也是幾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幹透,然後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變。」阮延俊說。

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過200道,製作一把琴,要花兩三年的時間。作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後的文化。

發文吐露心聲

「千金易得,知音難覓。」武漢是知音故裡,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撫琴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在中國學習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時,阮延俊得到許多名師的教誨。武漢音樂學院丁承運教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門求教,都得到了丁承運「很誠懇的指點」。

首屆斫琴班開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發文吐露心聲:願將斫琴經驗傳授出去,讓技藝傳承下去。

在阮延俊的越南家鄉,古琴基地建設也在籌劃之中。「我會把這個樂器帶回越南,讓它滋養我們的民族,讓我們越南人也能聽到天籟之音。」他說。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戴建業的眼裡,阮延俊是「中國的文學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製作師」。他坦承,自己的學生中沒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活得輕鬆灑脫,也沒有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獨闢蹊徑。(文/記者李琴)

相關焦點

  • 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來臨海市傳藝
    受台州道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邀請,2月11日至13日,臺灣古琴大師李孔元先生來臨海市城隍廟舉行「丁酉上元古琴雅聚」活動,受到琴友的歡迎。李孔元先生是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中國琴會名譽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理事,是臺灣當今青壯派著名古琴家。他自幼研習書畫,學習金石篆刻欣賞,研讀中國書畫史著。大學就讀期間,師從容天圻研習琴學與古琴操彈,兼治中國音樂學與詩、詞、曲音樂。
  • 德清90後小夥 一鑿一斧斫古琴
    2006年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用了一個月壞了,商家不願保修,他就自己買了很多計算機書籍研究電腦的軟硬體運行原理和電路原理後動手維修。2015年,盧雲開接觸到了古琴。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國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從《琴藝與琴道》的角度講述古琴傳承和發展,他認為:「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中國的古琴能夠幫助人養成這種敬意。」
  • 鎖在深院裡的古琴斫琴師孫長河
    房屋大廳,懸掛著孫登的抱琴圖。古琴小院的主人孫長河,正是我國斫琴史祖孫登的第63代嫡系傳人。孫登,何許人?西晉道士,平日深藏山中修道,平時研究道學的書籍,有閒情雅致斫琴撫琴,是阮籍和嵇康的老師。先人為了彈琴修道躲在山洞中,而孫長河則深藏偏遠的小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斫琴,可謂孫家的一脈相承。
  • 古琴入門——挑選篇
    杉木:因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生長周期緩慢,100年方可成才,多產於南方,色淺黃,紋理直,結構稍粗,較軟,易加工,不易翹曲開裂。北京民宅舊屋板多為杉木,歷代古琴中杉材亦不少,如北京故宮藏唐琴「九霄環佩」為杉木製(納音為桐),另一唐琴「飛泉」亦為杉材。宋琴「___賓鐵」亦為杉木製,發音清透。
  • 為制琴海上打撈老木頭 痴迷斫古琴90後小夥開工作室
    他的工作很特別——斫琴,也就是手工製作古琴。馮露的工作室位於集美區西亭村官任社一處不大的老房子裡,原本是村裡的一處倉庫,他簡單粉刷和裝修後,幾個月前搬到這裡。  高中時對古琴一見鍾情,曾想從廣西步行到成都拜師  幾天前,馮露的工作室收到一床明代的古琴。
  • 打磨歷史的遺音——漢源斫琴師謝家良的古琴匠心
    一位身著唐裝的壯年,正在其中忙碌著…… 在他身後的鋪面內,擺放著四五張已經有著雛形的古琴。 謝家良,是漢源湖畔小有名氣的古玩根雕等的收藏愛好者,在當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氣。但他是一名斫琴師的事情,卻少有人知道。 「我爺爺和父親都是斫琴師,我只是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放下手中的工具,謝家良走進屋內,拿出了一張已經做好的古琴,手指拔動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
  • 打磨歷史遺音——斫琴師董晉雲的古琴匠心
    他好不容易找來幾張古琴樣圖和一塊木材,依葫蘆畫瓢繪好圖樣,但古籍提到制琴要「挖孔少許」卻讓他很困惑,幾次拿起又放下。  猶豫再三,機械和製圖的經歷讓他最終鼓起勇氣邊做邊琢磨。歷時三四個月,他斫出自己首張琴胚。按標準,那張沒上漆的古琴白胚很粗糙,頂多完成四分之一的工序。上好弦後,他忐忑地試著撥弄琴弦,生澀的聲音讓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 在琴中獲得新機,他創辦「天一琴茶」,現已售出上萬張古琴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其中的琴也是有著一定的地位的。「古琴是中華傳統文化很好的承載物,它是樂器,也可以是道器和法器。」蔣萃林在西湖邊農舍建起了第一座「天一琴茶」。和他一起的還有以前同部門的吳瑕師。「首先要做的便是傳播古琴文化」,剛開始「天一琴茶」 主要以舉辦活動為主,也會定期舉辦一些古琴知識講座。但後來蔣萃林發現線下活動覆蓋人數畢竟有限,於是他在線上傳播古琴文化知識。
  • 想了解一把古琴的誕生 來文化館這個展看看吧
    很多人愛古琴。學琴不易,不僅在技藝,也在琴。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把趁手的琴,是每個琴人的夢想。12月17日下午,「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現場不僅展出兩位斫琴名家的多件古琴作品,還將制琴的流程和若干技術細節呈現出來,讓大家可直觀感受到好琴之得來不易。
  • 古琴琴材的組成與用意
    古琴,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樂器之一。據古籍記載在三皇五帝時,就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等傳說;又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初學者買什麼古琴好?
    剛開始接觸到古琴還沒有那麼如痴如醉,能夠買一張預算之內,無三病,且音色較好的琴,就已經是挺不錯的了。前期沒有大毛病的古琴,音色只要還可以,這樣的古琴,它的音色都是越彈越開,可以在未來幾年內都不用換琴了。那麼什麼又叫做無三病、音色較好的古琴呢?古琴三病,指的是古琴的抗指、沙音、打板這三種。
  • 古琴什麼牌子好?
    一張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均衡統一。彈奏古琴時聲音要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大家在購買古琴時,這些必要的條件不可忽視。建議初學者在買琴前多聽聽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較好的老琴或名家的親斫系列古琴以增強對古琴工藝與音色的了解。試音色的手法與音色辨別:首先辨別有沒有三病,打板、抗指、沙音。
  • 66歲老人獨居龍泉山痴迷制古琴 聲稱要做一把世界上最好的琴
    楊廣說,至於什麼叫做最好,他說能彈出「陰陽音」,他以指撫琴,從一端滑向另外一端,琴發出的聲音,他稱之為「陰陽音」。1月12日,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古琴斫琴大師曾成偉聽了楊廣的視頻演奏,稱「精神可嘉,祝他更加的進步」,至於斫的琴,因為未見實物,無法評價。
  • 古琴的價格|古琴的價格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古琴價格(名家琴)古琴的價格現在來講,從一些最便宜的琴大約幾百塊,再到一些名家古琴幾十萬、幾百萬的都有,首先來講一些名家親斫琴,從古琴的選材風乾到槽腹挖制試音、再到裹布、灰胎、試音、上漆等等步驟,都是有著自己的理論與經驗技巧在裡面,所以無論是古琴的吟、猱、綽、注、撞,還是託、抹、挑、勾、剔等指法都可以輕易的下指去彈奏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最初幾年,他每個周末前往杭州學琴,掌握基本技法後又與胡晉、丁志標夫妻切磋交流琴藝,能熟練彈奏《平沙落雁》《憶故人》《普庵咒》《高山》等十多首琴曲。這次音樂會是他的首秀,為此他還專門定製了一件長袍。從臺上下來,他開玩笑:「感覺很好,從開始到結束,手一點都沒抖。」面對古琴,如對長者,讓這位年輕的古琴愛好者克服了怯場,心如止水。6年的堅持,更像是場馬拉松。
  • 上古十大名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傳世古琴會珍友
    現藏|疑似毀壞上古十大名琴之3綠綺綠綺,古琴樣式。一說為古琴別稱。」,比明刻本《古琴圖式》多一內收弧形。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上古十大名琴之7大聖遺音「大聖遺音」古琴是傳世唐代古琴中最為完好的一件。此琴腹內池的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表明此琴制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應為安史之亂之後的作品。四字款表明這是一件宮廷用物。此琴為神農式樣,以桐木斫成,漆慄殼色漆,間有黑色,並在某些部位有朱漆修補。
  • 「古琴」為什麼不能叫「古琴」?
    對於「古琴」這個叫法,看著不爽,聽著還是不爽,而且已經不爽很久了。為什麼說「古琴」不能被叫作「古琴」呢?有人說「古琴」的「古」代表的是起源的遠古,那更為久遠的壎為什麼不叫「古壎」呢?再說,也沒有把簫叫做「古簫「的吧?
  • 研究 || 中國古琴漫話
    這些都說明了古琴歷史的悠久,表明古琴一直在傳統文化中佔有極高的重要地位。形制中國古琴是一種平放彈撥類樂器。其造型典雅古樸、體式凝重高貴,色澤端莊高古,沉潤茂雅。傳統的古琴樣式眾多,不下數十種,不論何種樣式,都是以一定的規格配料、斫制,膠合。然後配以各種必須的物件如嶽山、承露、琴徽、弦軫等再裝配琴弦而成。
  • 南京博物院藏曆代古琴辨識
    由於古琴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很突出的地位,歷代對古琴、琴譜、琴人都十分重視,形成了獨特的古琴文化。這其中賦予了古琴許多象徵意義。如說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七根琴弦象徵七星,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