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2020-12-16 紀錄商丘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古琴是道家法器,修道養生之用。自上古伏羲開始,已經流傳千古而不失其雅,這是因為古琴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才可以有機會接觸到的器物,古琴與劍,與書法,與其他樂器合奏,與中醫等等都有故事。

習琴就是修煉心性,復歸自然,天人合一,手中無琴,心中有琴,琴我合一,撫琴不是撫琴,是達到自己認為的最好狀態,琴音無謂好與不好,無非就是純粹,無雜念,是境界問題。

《網商社科》誠邀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李雙序探討古琴文化相關話題。在李雙序看來,古琴與道家「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都有契合點。古琴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走進古琴,就可以從習琴過程中,沉澱自我,修身養性,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1、古琴之道

古琴通萬物,古人以古琴修道,以琴道問天地萬物,以化物澄心,古琴乃道器之王。

在古人觀念中,古琴起源於上古聖人作琴以治世似乎是固定的解釋,這是古琴文化的起點,很多文獻中記載了古琴與自然天地、風俗教化的關係。「松下撫琴,一幾一琴,三兩知己,豈不快哉」,這是宋徽宗趙佶親繪的《聽琴圖》描繪的撫琴和聽琴的場景,可以看出宋代對於美學的態度及風尚,一種閒適寧靜、自得其樂、與知音為樂的生活方式往往成為人文士大夫的日常,自然又不失高雅。

▲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李雙序

《網商社科》:《樂記·樂本》載:「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夏商周、春秋之樂官治理國家,知興替,得樂之道,則國昌民順,而一旦出現靡靡之音,則國將亡矣。古琴之道實則與儒道釋思想高度契合,這也是為何古琴在古代多為貴族、士大夫階層所喜愛之緣由。你怎麼看古琴之道?

李雙序:從演奏者角度來看,古琴更多是作為一般樂器看待,伏羲造琴、神農造琴的傳說,可能為古琴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比如,蔡邕在《琴操》、桓譚在《琴論》裡都曾提到古琴頗具神話色彩的傳說。

從戰國出土的古琴來看,跟現在的古琴形制差別很大,其形態像一個動物;從其形制來看,它沒有琴徽,所以沒有泛音,演奏技巧很簡單。據史料分析,我們現在古琴的樣式,是從西漢初期沿襲而來。

古琴和古琴音樂起源於中國遠古時代,上古之初古琴一方面是樂隊合奏中的一種樂器,用於宗廟祭祀儀式和其他莊嚴的場合,以及為宴會助興演奏;另一方面,古琴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其演奏是隨時的,取決於個人興趣,而演奏的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愉悅自我。古琴的雙重功能,歷經數代沿襲至今。

另外,圍繞古琴獨奏,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學問,文人學者之於古琴情有獨鍾,圍繞古琴形成的思想體系,即「琴道」,獨奏古琴被尊為「聖王之器」,它的音樂則被稱為「太古遺音」。

《網商社科》:對道家學派來說,宇宙是一種無處不在、超自然力量的表現形式,不論精神還是肉體,只有回歸最樸素的狀態,才能達到本真,一個人必須捨棄身邊多餘之物,才能更好把精力集中於「道」的精髓,從而通過自省獲得生命最初的寧靜。古琴是如何體現道家思想的?

李雙序:其一,從樂器本身來看,古琴把世界觀傳遞給我們。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空像弧形的東西一樣扣在大地上,而古琴的面板設計成弧形,代表天圓;古琴的底是平的,代表大地遼闊。之後,古琴將時間融入空間,比如,琴弦長度是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三百六十五天,至少在西漢時期,古琴加入了琴徽,十三個琴徽代表十三個月(含閏月),中國是率先把時間融入空間的國度。有了時空概念之後,古琴在設計上又加入物質元素,比如嶽山(高大的山川)、龍齦(龍的牙齒)、龍池、鳳沼、雁足(雁足所在位置是有效弦長的黃金分割點,是龍池鳳沼的中間)、七弦(琴弦長度剛好是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一年),古琴的這些物質元素就像流水一樣從嶽山發源,用一年時間流到龍嘴,匯聚到雁足上,通過弦眼回到嶽山,儲存到嶽山,構成循環,這就是道家提倡的「上善若水」,古琴與水相關的部件很多,這種像流水一樣的設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旨在告誡琴人要像水一樣放低姿態,通過習琴,做到謙虛、平和、委婉、含蓄,達到「利萬物而不爭」的處事做人狀態。

其二,在古琴的斫制中滲透著對天地自然的效仿與膜拜。「觀物取象」、「取法自然」的做法直接體現在古琴上,古人在制琴時,常師法天地自然,合五行運行之律,意在「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每一處斫制,都有獨特韻味。這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維非常契合。

其三,古琴的聲音很特別,古琴為何能抓住人心?在彈撥樂器當中,古琴琴弦較長。其音為低八度,與人的心跳頻率基本吻合,這是很多人不排斥古琴聲音的原因,尤其是在品茶的時候聽古琴,人們會覺得更加放鬆釋然心靜。

其四,古琴的音色,尤其是散音、泛音的運用,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國漢字「楽」字,其意是通過木頭上面拉弦就形成音樂,絲走心,古琴聲音走心,而且聲音空曠。比如,左手不用彈,右手去撥,這種聲音稱為「散音」,它內斂往裡收,渾厚,代表大地之音;右手彈琴左手對準琴徽輕輕拍擊出來的特有的音色叫「泛音」,它比較空靈 ,代表天空,音色豐富。比如《梅花三弄》、《瀟湘水雲》,都大量泛音運用,而人可以掌控古琴的音色「天」「地」「人」,也與道家「天人合一」理念契合。這個契合點是通過琴聲來完成,從琴聲當中可以讓聽者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良宵吟》當中,運用了散音、泛音,讓聽者有畫面感,從視覺、聽覺、觸覺輕鬆愉快的感受到琴中的意境,月朗星稀的夜晚,繁星點點的視覺,驚鳥鈴的聽覺、風吹拂面的觸覺、晨鐘暮鼓的聽覺、月色,還有人的低吟,古琴通過散音、泛音的切換,將各種元素串聯起來,畫面感、故事性就很飽滿,此曲開頭和結尾都用了泛音,代表天,最後「一泛一散」同時彈,非常直觀的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無限想像。

其五,古琴從演奏、意象上都提倡「天人合一」。另外,也可以從指法的陰陽來看,指甲和指肉,代表陰陽結合,剛柔並濟,聲音非常好聽。一張好琴的標準就是兼具九德,即: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之中與水相關的很多,古琴的音色,達到圓潤清透,又是「上善若水」道家哲學的體現。

其六,從琴曲來看,很多琴曲本身就有道家理念的體現。《良宵引》作為古琴入門琴曲來看,雖然演奏時間短小,但是它將景物、人的心境整體「天人合一」的意境完美融合起來。歐陽書唐點評《良宵引》時說,「此曲雖短小,然起承轉合,井井有條。」

《網商社科》:文化與歷史背景密切相關,什麼樣的時代流行什麼樣的文化,古琴也是應時代而生之器物,它作為「君子不離於身」之器,從專業的古琴師到文人生活之趣,無不體現了古琴之道,「但識琴中趣」,陶淵明的這趣味就是老莊哲學的體現,也是魏晉時期文人風骨的反應,當下,古琴在復古、美學、哲學、藝術、修養身心方面有哪些新的趨勢?

李雙序:古人所謂絲竹八音之器是「土曰壎,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這些樂器,只有宮廷才能使用,晉人嵇康謂,「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只有琴上升到琴學,從伏羲造琴之始,是為文人、士子而造,非普通人而用。音樂都有修身養性的功用,而古琴在文化層面知識更深厚。古琴曲子好、意境美,《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瀟湘水雲》、《陽春》、《白雪》等都是非常高雅的曲子,一個曲子即便彈一生,可能每一遍感覺都不同。所以,撫琴的過程,就是古今穿越、與自我對話的修行,每一次,都有不同參悟,這就是古琴與生俱來的雅趣,就是在當下,古琴這種功用依然存在。

古琴一般是文人學者書齋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一般文人書齋中,左琴右書,古琴的存在可以增加書齋的氣氛,同時琴也是一件非常別致的飾物,它優雅修長的形狀令人悅目,古琴的顏色、光澤、紋理與書齋古樸環境交相輝映,古琴悠遠的歷史,昭示著古代聖賢的智慧。作為器物藏品,書齋中的古琴在美學、復古、藝術、修身養性等方面仍有價值,古今皆然。

從古琴歷史看,河南曾出現過三次琴學發展的歷史高峰。

第一階段在晉平公時期,中州樂師,師曠博學多才,善於彈琴,師曠曾為晉平公奏琴,「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這是古琴與物學之聯繫的體現。

第二階段在東漢時期,文學家蔡邕,開封陳留人,歷史記載,蔡邕回鄉時,當地名流設宴款待他,他前往主人院中時聽到主人在撫琴,蔡邕頓覺有殺伐之音,遂回去,待宴會始,主人派人去請之。宴會上,蔡邕問自己聽到古琴殺伐之音之事,主人解釋道,在等待蔡邕之時剛好撫琴,恰巧看到牆上有螳螂捕蟬,當看到螳螂的速度加快,自己撫琴速度不禁加快,遂有殺伐之音。蔡琰(文姬)是蔡邕之女,精於音律,七歲能琴,也是善詩詞的女琴家。這說明中州有很多古琴大家,古琴造詣很深。

宋徽宗時期,張端義《貴耳集》所載李師師軼事裡,有宋徽宗去李師師家聽琴的故事:「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倦右袂,援壁間琴,隱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慢撚,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這說明帝王愛好古琴,無疑為北宋古琴文化的繁榮增添色彩。

北宋時期,中州派古琴家在琴界影響深遠。古琴在河南有豐厚的歷史積澱,這為琴人挖掘古琴文化提供良機,古琴文化的繁榮需要琴人持續不斷的努力,以及古琴愛好者的積極傳播。

2、古琴文化在商丘

儒家文化在治世,比如它對教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道家文化更多是治身,從歷史來看,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對於琴棋書畫都非常重視,而且,作為藝術家,往往是精一門而旁通其他藝術形式。

儒家思想注重「中和」之道、心物關係、禮樂教化等被融入古琴藝術中,而經過歷史演進,琴樂修養觀念逐漸沉澱下來,修身養性就成為古琴文化的一項重要功能,我們應該重視通過人與琴的關係上升到對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古琴文化的研究。

商丘是儒道釋家思想發源地,莊子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古琴文化與商丘會發生什麼激蕩?

《網商社科》:《莊周夢蝶》古琴曲就是講述莊子似夢非夢,感覺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道家琴曲給人一種在其中而又參悟不透之感。商丘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有古琴文化的土壤,在古琴文化研究方面,如何與商丘本土文化密切結合?

李雙序:近年來,為了推廣古琴,我舉辦了各種雅集、多種形式的專業音樂會。在與商丘本土文化融合方面,主要有下面幾個想法:

其一,挖掘古琴曲子、傳遞古琴之美。古琴是樂器,也是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它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想學習,想欣賞,隨時可以。

其二,與商丘歷史文化故事結合,深挖本土歷史名人故事,進行古琴演繹。比如,《桃花扇》是商丘本土歷史故事,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是才子佳人,他們的故事完全可以進行藝術創作。比如,以古琴為載體,挖掘他們的歷史故事素材,進行創作,包括舞臺劇、音樂劇,豐富古琴的現場故事性演繹,讓大家更直觀感受古琴的作品。

其三,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將適合曲目融入古琴素材,與祭祀拜謁活動結合,彰顯文雅,不失為一種極佳形式。

其四,與時俱進,對古琴傳統音樂會進行創新,給聽眾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在舞美、衣著化妝、曲目選擇上,告別傳統,新穎別致,別具一格。

其五,多做雅集、音樂會、舞臺劇。創作商丘本土作品,以公益的形式傳遞給每個人,讓大家充分認識古琴,只要有興趣、用心學習就可以在習琴過程中享受樂趣,修身養性。

《網商社科》:宋人的風雅世人共知,彈琴吟詩、賞月聽琴、琴與酒伴等等,文人生活總是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陪伴。同樣,宋代理學家強調與踐行的修養功夫契合了古琴文化所主張的修身養性之要義,北宋時期的商丘也是繁華之地,應天書院作為四大書院之首,匯聚了文人墨客、士大夫精英,比如,範仲淹,他就非常喜歡古琴,那麼,可以想像,當時商丘的古琴文化氛圍應該是非常濃鬱的,當下,商丘古琴文化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特點?

李雙序:古琴作為君子四藝,是必修,就像今天,公務員考試必須考申論一樣。範仲淹早期在應天書院求學,也是古琴愛好者。歷史上很多文人,比如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留下了與古琴有關的詩詞。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獻、古詩詞推測到文人好琴,但是,文人撫琴專業程度究竟幾何,我們尚無法做出精確判斷。

國家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比如,奧運會開幕式陳雷激演奏古琴,連接遠古、當下與未來,這是對古琴的一次創新推廣,也對全世界傳遞了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各地琴人都很努力推廣古琴。所以,古琴的發展趨勢良好,商丘也不例外。商丘古琴文化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商丘文化圈都知曉古琴,在文化圈子之外仍需推廣。

《網商社科》:在不少詩文裡,琴與閒居、琴與歸隱、琴與鶴、琴與酒、琴與書等內容非常常見,古琴之器實則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理念,而如今選擇古琴修身養性的人越來越多,雙序琴院作為商丘傳播古琴文化與藝術的道場,是豫東賢達名仕雅集論道的重要場地,在傳播古琴文化方面有重要價值,如何將古琴文化與當下人們的需求融合起來?

李雙序:我是商丘最早從事古琴的音樂人。為繁榮古琴、推廣古琴文化,2012年成立了商丘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此後更是舉辦了多場古琴文化雅集,2017年遂成立了琴院。

2019年,雙序琴院做了五期公益班,讓大家感受古琴曲,約有100多人受益,「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在商丘市社科聯指導下,讓古琴愛好者、喜歡文化的人近距離感受古琴的美雅。琴院未來會開設更多公益講堂,教授古琴之外,還可以進行古琴賞析,學習琴曲、文化知識、演奏技巧等。

琴院作為文化場所,要充分利用好,目前雙序琴院有插花、古箏、古琴、國學等課程。雙序琴院以商丘為道場,以中原文化積澱為依託,是大河中州賢達名仕雅集論道的重要場地,琴院蘭梅環繞,環境優雅,設有演奏廳,文化會客廳,教學區,古琴展覽區,客房區,餐飲區,是修習古琴及文化養生的良好去處,也是一個文化論道之地,本著體悟儒家的溫良恭儉讓,釋家的通靈圓融,道家的清淨無為,意求成為芸芸知音的道德道場和精神家園。古琴文化要迎進來,走出去,很多外地古琴老師來商丘進行古琴交流,雙序琴院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願意為商丘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盡綿薄之力。

人物簡介:

李雙序:商丘市古琴協會會長,商丘市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古琴學會會長、彈撥樂學會副會長。商丘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古琴專業講師。編著有《古琴基礎教程》、著有《古琴名曲音樂分析系列》、QQ音樂收錄《濯境》專輯。酷狗音樂、網易雲音樂收錄《圍爐琴話》專輯,大河報AI·28河南人物,百度百科詞條人物。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相關焦點

  • 網商社科丨臺灣行記:無交流,不文化,不來往,無親情
    ,幸福晚年生活無外乎---吃好、住好、保健好、休閒娛樂好,解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重需求,滿足差異化人群的養老要求,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商丘的養老模式。此前,《網商社科丨忠烈騰驤 千古流芳:關於雙忠文化的思考》一文,對雙忠文化隨著歷史的流變進行了詳細解讀,其中,對於雙忠文化的臺灣演進,我們認為張巡、許遠的後人多居於福建廣東一帶,明清放開對臺灣的開發,很多福建廣東人到臺灣淘金,而臺灣的沿海生存方式迫切需要一種文化圖騰來庇佑人們的日常勞作,不管是捕魚業還是商業貿易,都需要一種信仰:帶著對先祖的崇拜以及對自己成功的溯源往往會想到張巡、許遠雙忠文化衍生出的信仰
  •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湖南臺熱播,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該劇是典型的大女主戲,劇中女主人公是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愛的皇后孫若微。有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孫若薇的婆婆,劇中明仁宗朱高熾皇后的張妍,就是真正的永城人,其家鄉就是今天河南商丘永城高莊鎮張大廠村,並且在商丘永城民間就流傳永城張皇后的傳說故事。永城還有城南張寨是張皇后老家之說。城南張寨南臨澮河,東西自南向北兩條水系環張寨,曰「龍鳳呈祥」。
  • 品茗茶、聽古琴:一種與眾不同的品質生活
    ,現在人們更多消費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品質生活,所以,每天來到明慧茶院內品茗、聽古琴的人士絡繹不絕,經常等號要等到上百位。    如今名目繁多的娛樂、休閒方式的出現都是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人們看了太多嘈雜的娛樂性節目,逐漸有了些乏味,加上手頭也寬裕了不少,自然就會追求一些更深層次的精神消費。而古琴的高雅正契合了人們這一訴求,細細聆聽的同時精神又得到了休憩,何樂而不為呢?    今年正值中國古琴成功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十個年頭。
  • 文化博覽丨古琴文化——高山流水之音
    高山流水,表現了古人和自然融合的思想,而不是去徵服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體現。今天我借高水流水之音向大家介紹一下古琴文化,同時也將四藝之首古琴的興衰做一個簡介,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更多的古琴知識。古人對文化的解釋,就是對自然環境的體悟和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因為古人不能用現代科學體系去解釋很多的事情,所以,必然對大自然抱著崇敬之心、敬畏之心。這種心態以一種藝術化的結晶——神話傳說與物質化的結晶——祭祀作為表現形式。所以,古琴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不單是一種娛樂工具,更多是傳達人們的自然頓悟。
  • 古琴梅庵 海曲清韻|梅庵派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在海曲書房舉行
    12月20日上午,東港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的第九期周末名家藝術公益講座在城市書房海曲公園館舉行。本次公益講座由中國教育衛視「綻放的向陽花」藝術聯盟常務副會長,「金龜子國際兒童藝術節」日照組委會副主席宋詩音老師主講梅庵派古琴藝術。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
  • 讓快節奏的生活慢下腳步 在喧囂的地鐵站聆聽古琴
    梅花三弄》《廣陵散》等經典古琴曲的演奏,為現場觀眾全面而立體地展示了古琴所包羅的豐富中國古代文化元素,集中體現了古琴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意境和藝術趣味。「古琴之美,美在形制,美在音色,更美在它的文化和意境」,宓嵩傑以古琴的不同形制和構造的文化解讀為例介紹道。
  •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但在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樂器叫「琴」,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古琴」。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古琴被稱作七弦琴、瑤琴、玉琴、絲桐或寶琴。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古琴,是人類文明中僅存的來自遠古的成熟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代表。古琴的象徵極豐富。
  • 我為非遺代言丨國家一級演奏員張音悅:古琴真正代表了綿長的中華文化
    在「文脈頌中華」非遺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中,國家一級演奏員、湖南省歌舞劇院副院長張音悅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代言。紅網時刻7月2日訊(記者 夏君香)用傳承世代的中華瑰寶串起文化記憶,用流轉千年的人文情深溫柔繾綣時光。「文脈頌中華」非遺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正在火熱進行!7月2日,國家一級演奏員、湖南省歌舞劇院副院長張音悅參與非遺代言活動,她代言的是古琴。
  • 鹽都妹子李妮萊:古琴已走出藝術殿堂,走進普通人生活
    她揚手撫琴,琴聲超拔遼闊,千年風雨仿佛在她衣袖間蕩漾。11月26日這晚,銀杏滿樹黃的初冬中,古琴演奏家、斫琴師——鹽都妹子李妮萊攜九合雅樂團在省歌舞大劇院的舞臺上,奉獻了一場「山河無恙 感恩·傳承」——李妮萊·九合雅樂團古琴音樂會。古琴,是一種中國音樂裡罕見的,延續上千年還沒有斷代的古代樂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 鄉村振興在商丘:睢縣保廟村做對了什麼?
    文|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出臺後,舉國上下,圍繞鄉村振興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在這些鄉村振興行動中
  • 「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琴之一道,意義遠不止於一種源遠流長的樂器門類。琴的精神,兼有儒道,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不斷變化、豐富,與文人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都體現了古琴對文人的重要性。展覽現場「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中,館藏的唐宋古琴、清康熙青花十二花神杯等是首次與觀眾見面。展覽在展示古琴的歷史、斫琴方法之外,更通過呈現古人「生活四藝」與文人雅集相關之作品及場景,管窺古代文人清雅的精神生活之一隅。
  • 易天源:天易·下午茶,讓文化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2020年8月12日,颱風過後的清新午後,在廈門風水地標世茂海峽大廈雙子塔,開啟了一場曼妙絕倫的文化體驗之旅,來自廈門各界頂級精英齊聚,與大海邂逅一場美麗的下午茶。
  • 古琴玄音傳千古,長簫妙樂越長空
    當天下午,古琴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常務副會長,江西省古琴學會名譽會長徐永先生和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先生分別作了題為《淺談本土哲學在古琴藝術中的應用》及《士無故不撤琴瑟——古代文人生活》的精彩講座。
  • 《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開始搶票啦
    生活不易,安得始終。古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千古文化,盡在琴中。若能得孔子為師,伯牙為友;焦尾在左,綠綺在右,唯琴萬象,流水高山,則三千世界不過爾爾。古琴的傳承與創新,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 中國古琴韻無窮,找回了丟失千年的聲音,讓古琴在商丘流行起來是雙序琴院全體師生責任。
  • 生態農場-潮音琴社素養古琴公益課報名(食養民宿)
    我們在上海水源保護地的有機農場+食養民宿裡舉辦這次古琴課。本課程為公益課程,不收取學費,學員只需要承擔本人的交通和食宿費用。田園+古琴調心古琴是一種心語,是讓我們親近大自然的使者!琴只有置身於自然田園,才有了靈魂。身為琴棋書畫之首的古琴,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既是一門文化,又是修行法器,更是一樁承載中國文化精髓的器物和智慧法門。
  • 端午丨聽一曲《離騷》:又是一年端午時,願您端午安康吉祥,平安幸福!
    探索古琴美學撫琴 | 焚香 | 品茗 |  聽禪古琴札記端午節,到底紀念誰?不論節日從何而來,又紀念誰,始終不變的是人們那顆嚮往美好生活,善良又溫暖的心。為了生活和夢想,很多人都無法回家,其中的辛酸和無奈,我懂,同為異鄉人,我會默默祝福你,諸事順心,前程似錦。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
    圖片來源於網絡由於古琴整個琴身就是一個共鳴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控開在琴的背面,所以古琴的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古琴之音也被稱為「太古遺音」和「天地之音」。古琴有七條弦長,是等弦長、一弦多音的無品撥弦樂器。每弦有13個泛音,都很清晰純美。兩三千年來,出現過許多偉大的琴家,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就經常彈琴,有時彈琴而歌。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更是為許多人所知曉。另外,我國的很多文學經典中,也常出現古琴的身影,表現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 湖南省博物館原創大展呈現宋人風雅生活範式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本次展覽通過古琴、陶瓷器、書畫、青銅器、銀器等80餘件/套文物,集中展示了宋朝人潑墨揮毫、品茗飲酒、焚香賞花、撫琴對弈、鑑古賞玩等世俗生活,展現出宋代文人雅士恬靜風雅的生活範式。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 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王鵬來榕開講座,倡導文人生活美學和文化修行
    「學習古琴,絕不是僅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可以在人前炫耀,而是從中領悟生活的美好,這才是古琴賦予現代人的文化價值。」9日晚上,在福州鈞天南薰琴院,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王鵬如是說。這場普及古琴製作技藝和探尋文化內涵的講座,吸引了百餘名福州古琴愛好者前來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