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臺灣行記:無交流,不文化,不來往,無親情

2021-02-13 重新發現商丘

文丨穀雨(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主編)

深秋十月,商丘的氣溫已經略降,而臺灣還是夏末的味道,從臺灣北部南下,一路行走,一路交流,一路思考。回商丘後,筆者將臺灣見聞形成文字以饗讀者。

自2000年始,中國便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中國不單老齡人口數量排名世界第一,而且,老齡化速度也是世界第一。臺灣,老齡化也是一個嚴重問題,於是,如何養老是擺在各個地區的一個大問題。

臺灣具有代表性的養老項目---長庚養生文化村,隸屬於長庚醫養集團,系已故臺灣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產業,佔地500餘畝,全部開發建成使用將有4000多張床位,是臺灣養老產業的先鋒企業。長庚養生文化村兼顧保健、醫療、養生、休閒、娛樂,為銀髮族提供體貼、全方位的照護服務,從居家環境到營養餐食,從健康照護到娛樂休閒,從戶外生態圈到活動生活圈,這一系列設計讓銀髮族的退休生活豐富多彩,養生、養老無憂。

該養生項目有完善的服務體系以及比較明晰的頂層設計,參觀之後能夠明顯讓人感受到這裡的與眾不同,當然,如此完美之地,收費標準也非一般人所能擔負,其受眾是精準定位的,一般消費群體為生活無憂的高收入群體。

商丘的養老產業未來也是朝陽產業,如何為銀髮族提供居家環境和軟服務俱佳的空間需要仔細思考,甚至是上門提供養老服務等更加隨機人性化的模式等,養老產業一定要與商丘的實際情況結合,政府的督導是輔助,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頂層設計非常關鍵,幸福晚年生活無外乎---吃好、住好、保健好、休閒娛樂好,解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重需求,滿足差異化人群的養老要求,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商丘的養老模式。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為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誕辰百年所建,位於陽明山腳下,是仿北京故宮而建的宮殿式建築,青瓦黃牆,莊嚴典雅,於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它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資料顯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60餘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青銅器展品多樣,其中較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博物館中,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之一。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翠玉白菜為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其藏品歷史脈絡也即中華文明演進史,無論藏品為何物,無論價值幾許,都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物見證,也充分說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脈相承,同根、同祖、同文化,對於臺灣同胞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了解中華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通過博物找尋根脈和文明源頭,這種追溯和尋找其實就是在銘刻歷史。

此前,《網商社科丨忠烈騰驤 千古流芳:關於雙忠文化的思考》一文,對雙忠文化隨著歷史的流變進行了詳細解讀,其中,對於雙忠文化的臺灣演進,我們認為張巡、許遠的後人多居於福建廣東一帶,明清放開對臺灣的開發,很多福建廣東人到臺灣淘金,而臺灣的沿海生存方式迫切需要一種文化圖騰來庇佑人們的日常勞作,不管是捕魚業還是商業貿易,都需要一種信仰:帶著對先祖的崇拜以及對自己成功的溯源往往會想到張巡、許遠雙忠文化衍生出的信仰,臺灣宗廟文化特別流行,這次臺灣之行,我們切實感受到臺灣人對於宗廟文化的追崇,府、宮、廟、祠融合了道家、儒家、釋家思想,雙忠祠廟在臺灣大大小小有1000多個,這也充分說明了臺灣對大陸文化的認同,同根、同源、同祖,他們認為商丘睢陽張巡祠為臺灣雙忠祠之祖庭。

無交流,不文化。不來往,無親情。

文化就是在相互交流溝通當中,激蕩出新的火花,進而增進情感。此次雙忠文化交流對象是臺西鄉五條港的安西府,安西府是臺灣西部沿海著名的廟宇之一,約1806年建立的廟宇,廟內信奉張李莫三府千歲,張府為唐朝名將張巡;李府為唐朝名臣李泌;莫府為唐朝勇將莫英。安西府建築氣勢恢宏,其規模在臺灣很大,歷史悠久,神龕前有一對木雕龍柱,上書「神欽奉命稱千古,地據江流號五條」,為道光年間古蹟。沿著安西府大殿一直前行,可以看到高約數米的鳳凰城,據悉此鳳凰城的城牆沿襲了商丘睢陽古城的城牆模樣,可見安西府對商丘睢陽古城的價值認同,信奉以唐將張巡為首的千秋忠烈,與商丘雙忠文化一脈相承。

文化交流重在你來我往,在相互走訪中締結友誼,在走出去和請進來之間把商丘的雙忠文化傳播好,將商丘古城的厚重歷史融入到文化交流中去。此次雙忠文化交流是商丘文化走出去良好的開端,未來,商丘應該抓住更多文化交流機會,並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近日,閩臺雙忠文化研究會赴商丘張巡祠進行雙忠文化交流活動,本次交流活動充分說明了閩臺雙忠文化研究會對忠烈英雄的尊崇和信仰,認同商丘張巡祠為雙忠文化祖庭之價值,這也是臺灣之行後文化交流結出的碩果。

當年,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唱出了快速城市化對鄉村文明影響下的無奈和彷徨,鹿港小鎮,心儀的姑娘,爹娘,媽祖信仰這才是我所心心念念的惦記,臺北都市的繁華不是離家出走年輕人的家,心繫故土還有那個她,這份沉甸甸的鄉愁鎖住了無數年輕人的心扉。這是筆者曾經對鹿港小鎮的了解,它更多傾向於是原生態的一個小鎮,抵達鹿港小鎮時,海風正興,這個西面靠近臺灣海峽的小鎮,隸屬於臺灣彰化縣,因荷據時代經營鹿皮貿易而得名。如今,鹿、帆船早已幻化為街頭公園景觀。鹿港小鎮是臺灣保留完整的一個以特色文創、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小鎮,它並沒有隨著城市化而大肆開發。

桂花巷文創村,是十幾個文藝領域創作者的創作空間,每家小店都有各自特色,他們多與臺灣本土原材料結合起來,打造地方文創特色,讓遊客體驗、參與製作、購買,而實際上這些創作空間是供創作者免費使用的。

走過文創村,穿過「時空隧道」式的窄巷,就是特色民俗商業街了,這裡主要是清朝大將施琅家族後代的房產,一磚一瓦,盡顯厚重的年代感,老屋、庭院、訴說著主人的大愛大德,頗具歷史感的紅磚和民俗保留了下來,舍院的草木注視著到訪的人們,施家對面的街巷是特色商業街區,各式小商品、木製益智玩具、工藝品等匯聚於此,街邊的茶室是開放式的,可以隨時與主人交流。

鹿港小鎮帶來的啟示是,歷史積澱、文化特色、名門望族加持下,進行文旅開發,成功概率更大,都市生活的倦怠催發了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在全國特色小鎮一片熱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真正的特色小鎮值得深思。

特色小鎮作為城市生活的後花園,確實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設計者,運營者,資金方,政府各角色統籌考量,期待商丘真正特色小鎮的誕生。

綠屋主題民宿是一個與青蛙有關的特色民宿。它位於南投縣埔裡鎮桃米社區,桃米社區原為桃米裡,1999年臺灣9·12地震後,政府及當地NGO組織為重振居民生活信心,大力提倡依託本地資源開發觀光、休閒農業。而綠屋民宿所在地亦是當年震後政府鼓勵個人投資所建地塊。雖然桃米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但是此處距離日月潭很近,依傍金剛山,此處飲用水取自山泉水,所以,天然生態綠色是這裡的特色,山下河床有各種青蛙,臺灣青蛙稀奇類多聚於此,在桃米社區,人們稱青蛙為「老闆」。入駐遊客享受天然宜居美景的同時,還可以在此可遠觀賞到臺灣的各色青蛙,親子DIY項目豐富了主題遊活動,足夠滿足一日、兩日遊需求。早餐準備的很用心,飯菜食材取自附近居民,新鮮可口,還有熱騰騰的豆漿,用餐大廳的裝飾風格簡約自然,亮點之一就是各種各樣的青蛙飾品,據工作人員說,這裡的青蛙飾品都是來此旅居的客戶送給綠屋的,外部景觀也以青蛙為主題。綠屋民宿成功的要素之一是與當地資源結合,營造出適合自身生存模式的可持續經營之道。

民宿貴在有特色。商丘民宿也將與文旅產業一併迎來嶄新時刻,文旅市場的繁榮與否直接影響到民宿的流量,同時,各種中高端的商務酒店也是民宿的競爭對象,所以,如何開闢一個獨具特色的民宿是個問題:首先,運營者要結合當地資源特色打造品質兼具明確主題的民宿空間;其次,要有配套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配套活動系統。

最近有個詞比較火,就是夜色經濟,分析夜色經濟因亮化功能聚集的新消費概念之時,也要觀照地域的美食夜市,這是一個區域夜色經濟活躍之體現,一般情況下,當地特色美食成為遊人經常光顧的場地,將直接拉動地攤經濟消費。

六合夜市是高雄市最具代表性夜市,其前身為大港埔夜市,原為聚集於臺灣高雄市區大港埔空地上的小吃攤,興起於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後來,市府規定每天傍晚六點至次日凌晨兩點為行人徒步區,自此六合夜市步入國際知名的觀光夜市。

傍晚,華燈初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人們奔著各種本地特色美食而來。因為六合夜市在臺灣的知名度較高,所以,你可以隨處看到世界各地遊人尋找臺灣美食的蹤跡,六合夜市的小吃以種類齊全,價格實惠聞名,鹽蒸蝦、木瓜牛奶、海鮮粥、牛排、擔仔麵、特色水果等具有高雄特色的美食,應有盡有,讓人應接不暇。

之所以說六合夜市已經是著名的觀光夜市,主要還是基於它與附近旅遊景點融合為旅遊圈,這裡距離西子灣風景區、高雄港、高雄市立博物館很近,白天逛旅遊景點,晚上去夜市消費已經是常態,所以,這個地道美食琳琅滿目、具有歷史積澱的夜市經濟值得遊人去體驗。據了解,這裡十點之前是遊人消費時間,十點之後是本地人夜宵時間。

臺灣夜市特點之一就是所有的小吃攤集中於固定規劃的步行街道當中,六合夜市如此,饒河夜市亦如此。其次,就是環境整潔,衛生處理的井然有序,垃圾分類,一目了然,而市民的素質也是看得見的,筆者親眼目睹了臺灣市民小心翼翼將手中垃圾分類後丟入相應垃圾箱中,而在大街小巷,並未發現保潔人員的身影,後來才知道,他們有專門管理人員將分類後的垃圾裝袋運走,不需要保潔人員時刻盯著打掃。

阿里山是臺灣著名山脈,位於嘉義,海拔2000米左右,盛產高山茶與山葵,這裡的原住民為鄒族,原住民僅有歌謠傳說,沒有文字。臺灣共有16個部族(少數民族),人口規模45萬人左右,約佔總人口比例的2%。臺灣本省人是指二戰結束前就已在臺灣生活的族群,而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來臺灣的非臺灣人的客家人。

據當地人介紹,丘陵地帶,背陽面,如果下午三點起來大霧,這就是種茶葉的地方,一般高度在2300米左右,而臺灣的茶葉種到1800米左右,全臺灣最高海拔茶葉在2400米左右。阿里山的茶葉海拔在1800-2200米,茶農用辣椒水、糖水來應對茶葉蟲害,真正做到有機無公害,總體來說,阿里山茶葉品質不錯。眾所周知,臺灣農產品享有盛譽,這跟其生產端堅持生態、有機理念,和對農業的精細化管理態度不無關係。在臺灣,鄉下人喝茶,城裡人喝咖啡是普遍現象,一般來說,冬茶比較耐泡。

阿里山什麼最有名?木頭。阿里山脈有檜木、紅檜、柳杉、黃柏、牛樟等,日據時代,日本為擴軍備戰,大規模砍伐臺灣檜木來製造軍艦甲板,現在的阿里山附近的鐵路即是日本運輸檜木材料的明證。檜木是臺灣最古老生態系,與銀杏、水杉等同為世界級珍寶。檜木生長於高冷深山中,屹立不倒數千年,挺拔入雲霄,積累大量芬多精,能夠長時間散發芬芳,是植物中帶氧量最多的樹種之一。

鄒族文化部落是阿里山附近的一個集餐飲、商業、展演、咖啡、茶園等於一身的休閒園區,融合了原住民鄒族的文化脈絡,其中演出活動以鄒族原住民音樂舞蹈為主,園區內景觀設計多元化,除了團體、散客之外,親子戶拓為園區消費主力。

那麼,到底應該向鄒族文化部落學習什麼?其一,園區景觀的文化元素巧妙與主題融合;其二,演出活動的原生態;其三,多種商業銷售場景疊加,在參與體驗中成交生意。無創意不商業,不能苛求商業的圓融,更多的是應該吸取商業成功的奧妙。

走進野柳地質公園,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是最美的體驗。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萬裡區,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經過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逐步形成了燭臺石、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此處是臺灣最著名的地質公園,具有教育、觀光、遊憩之功能。

「女王頭」是野柳地質公園的名片,代表性地形景觀,其孤傲尊貴的形態,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絡繹不絕的遊人排隊與「女王頭」合影,它線條優美,神態很像最貴女王,故得名「女王頭」,據悉,隨著海水侵蝕及風雨作用,女王頭的脖子將愈來愈細,因為,稀缺,女王頭也是野柳地質公園最具代表性景物。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張破碎的臉,難以開口道再見,就讓一切走遠」,耳畔忽飄蔡琴優美的歌聲,吹著海風,看海浪拍打巖石,數海水灌進多少個海蝕洞,把一切憂愁和煩惱拋諸腦後,讓往事隨風,就讓自己化身為這個島上的居民,試著體驗這種古老滄桑的海邊生活,慢下來,再慢下來,讓時光停留在此刻,靜靜記錄下這份閒適和美好。

對歷史遺存文化的感悟,與其說是發現不一樣的風景,不如說是一次與自己內心對話的獨處。這種感受可謂千人千面,但有一點是共性的,就是發現美好事物的能力,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如此美景,文旅資源的稀缺性是人們對目的地嚮往的原因之一。古城商丘的新生但願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靈魂滌蕩的空間,不遠遊便可以享受美好勝景,拭目以待吧。

臺灣教育要追蹤幾個重要時期,日據時代,臺灣人享受教育的機會極少,並且多以農學和醫學專業為主,兩蔣時代,重視國民教育,臺灣教育也是在彼時得到大力發展。目前,臺灣的教育應該說與大陸有了較大差距,處於衰落階段。一方面,大陸高校對於人才的激勵制度是臺灣不能比的,臺灣的大學人才流失較多,不少臺灣教授、博士到大陸發展;另一方面,臺灣對於教育質量的重視度下降,有些大學幾分十幾分便錄取新生;再者,臺灣老牌大學硬體更新換代速度緩慢。種種原因,讓臺灣教育只能望大陸項背了。

臺灣中山大學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1925年孫中山不幸病逝。為感懷其一生對國家之奉獻及永久紀念中山先生之豐功偉績,特於1926年將廣東大學正式改名為中山大學,1979年中山大學籌備處設置於高雄市的著名觀光景點西子灣,1980年7月正式建校成立,並以孫中山的誕辰十一月十二日為校慶日。

臺灣中山大學東鄰壽山,北倚柴山、西為臺灣海峽、南邊則是高雄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臺灣唯一可以在校內從事衝浪、滑浪風帆運動的大學,西子灣有名的海水浴場也在中山校區內。中山大學有一條著名的南壽山環境教育步道,長約1.5公裡,沿步道前行可以看到奇妙的地質景觀、茂盛的植物和各種棲息於此的動物,是鍛鍊身體、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中山大學校訓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取自《禮記·中庸》,可解為「學之序」,由孫中山1924年親手題寫頒布,由此可見,中山大學的校訓凝結了中國古代儒家重要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臺灣大學在日據時期稱為帝都大學,現在整個校園的建築充滿了濃濃的歷史氣息。臺灣大學基本是政治家的搖籃,不少政要均畢業於此。繞校園轉了一圈,在文學院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某個教授的國學課程《孫子兵法》非常受歡迎,人員爆滿,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一樣得到了弘揚和繼承,臺灣和大陸同根同祖的文化脈絡沒有異議。臺大出版中心書店就在臺大校園內,提供質感與設計兼具的臺大紀念品,品質很好,將校園文化融入到小商品當中,同時,又很好的宣傳了校園。當然,大學紀念品在大陸高校也不稀罕,尤其是品牌名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創商品,但是,臺灣文創品質還是可圈可點的,需要學習的也是其匠心品質和精細化設計。

在臺灣,機車隨處可見。

機車,就是摩託車,臺灣機車價格並不昂貴,跟電動車比較,機車價格相對便宜。臺灣道路大部分擁擠老化,一般臺灣人使用機車代步,戴上安全帽騎著機車可以便捷穿梭於大街小巷,上班高峰期的喇叭聲、馬達聲,嗡嗡作響,而這種騎車的感覺很拉風,機車速度相當快,有的可以超越汽車時速。在很多影片當中,都可以看到臺灣機車的影子,而現實生活中,機車出行也是臺灣人的日常。只要路程合適,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臺灣獨有的機車文化。

臺灣適齡人群,幾乎人手一輛機車,所有機車都有牌照,駕駛員需要滿18周歲以上,持證駕駛。在停車場、門店外、街道旁,可以看到整齊規劃的機車停車位,管理部門對於機車的管理很規範。

十大經濟建設是臺灣基建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由蔣經國先生提出,在這十大經濟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所以,現在臺灣的基礎設施很多還是70年代十大經濟建設所為。

十大經濟建設政策出臺後,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機場、港口等得到大力改觀,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國民收入增加,經濟繁榮,70、80年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

90年代臺灣經濟總量曾達到大陸的43%,而在2017年臺灣經濟總量排在大陸河南省後面,今非昔比,但是不可否認,因臺灣人口總量基數地,人均GDP排名還是很靠前,僅次於深圳,不過,近年來,臺灣經濟總量增速明顯放緩,這有可能跟基建投資速度較慢有關,另外,出生率低,老齡化也是經濟增速制約因素。

所以,現在臺灣的機場、港口等設施是比較老舊的,雖然建築老舊,公共基礎設施相對簡約,但是,基礎公共服務功能做的很好,品質精良。拿臺灣公廁來說,設計很人性化,每個廁位的紙巾、緊急呼叫按鈕等配備齊全,洗手液、香皂也是必備。

大陸近些年發展最快的就是基建,所以,在城市基建更新上,兩者懸殊較大,也因此經濟總量的發展速度也有差異。但是,一個城市的底蘊並不是高樓大廈堆砌起來的,城市功能應該考慮以人為本,一個城市的衛生程度、空氣品質、城市綠化率、人均GDP等都影響著居民的幸福指數,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不失為一個環境宜居之地。

此次臺灣之行,因時間短,難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是,此行收穫也頗多,除了開眼界,還發現一些值得借鑑的地方,應該從中吸取精華,不斷總結和回顧雙忠文化交流之經驗,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更好服務於商丘城市轉型發展。

「網商社科之重新發現商丘」是由中共商丘市委宣傳部主管,商丘市社科聯、方塘智庫聯合承辦的集「學習性、政治性、思想性、服務性、創新性、引領性」為一體的網絡平臺。平臺致力於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闡釋、傳播,致力於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河南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致力於中央、省委決策布署在商丘的實踐探索,致力於社科專家圍繞商丘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諮政建言,致力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打造具有商丘風格、商丘氣派的「商丘宣傳思想文化以及新型智庫網上品牌」。

 忠烈騰驤 千古流芳:關於雙忠文化的思考

▲ 商丘忠烈一脈于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木蘭文化恆久遠,木蘭精神永流芳

相關焦點

  • 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古琴是道家法器,修道養生之用。自上古伏羲開始,已經流傳千古而不失其雅,這是因為古琴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才可以有機會接觸到的器物,古琴與劍,與書法,與其他樂器合奏,與中醫等等都有故事。
  • 網商社科丨徐冉:什麼是相遇療法?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相遇》茫茫人海,有你有我芸芸眾生,若即若離於萬千人中遇見你而作為一種心理學與中醫、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它自創立以來,在全國得到廣泛應用。創始人徐冉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並結合自身的修為逐步領悟出普適性的可推廣應用的個人修身養性之方法。《網商社科》:相遇療法比一般心理學方法具有哪些新的特點?莊子無為思想是怎樣融入到相遇療法裡的?
  • 網商社科丨古琴文化在商丘:撫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古琴是道家法器,修道養生之用。自上古伏羲開始,已經流傳千古而不失其雅,這是因為古琴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才可以有機會接觸到的器物,古琴與劍,與書法,與其他樂器合奏,與中醫等等都有故事。
  • 網商社科丨黃河故道文化明珠王根柱:初心不改,筆耕不輟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河流山川之地往往孕育著深厚的文化,中外歷史充分印證了這個結論,中國文明分布在以黃河、長江為主的兩大河流區域,這是中華文化之肇始。王根柱老人歷經風霜幾十年,到了晚年能夠被大家再次記起,這本身就是他個人質樸的人格魅力以及其文學作品猶如陳年老酒般濃鬱馨香的經典價值體現。臨別,王老先生贈送我們每人三部他和孫子王站共同創作的作品,有關花木蘭、火文化、人生感悟的,他還說希望你們認真看一下,然後再交流。
  • 「親情中華·印象重慶」渝臺餐飲文化交流活動走進臺灣
    重慶市僑聯專職副主席、秘書長劉松勇一行12人,前往臺灣開展「親情中華·印象重慶」渝臺餐飲文化交流活動,渝中區、忠縣、萬盛經開區僑聯負責人隨團。  通過此次赴臺交流活動,渝臺餐飲文化建立了常態合作機制。12月23日,代表團一行在臺北101大樓頂鮮,與臺灣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籤署合作意向協議書。協議指出,2016年,重慶市僑聯將與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加強合作,在臺灣開展「親情中華·印象重慶」渝臺餐飲文化交流系列活動。
  • 網商大賽落幕 臺灣學生期待更多交流
    網商大賽落幕 臺灣學生期待更多交流 2011-09-21 08:58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程冉臺灣獲獎同學代表(中國臺灣網 芮益芳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1日北京消息 9月20日,建行「e路通」杯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兩岸總決賽頒獎典禮在北京臺灣會館隆重舉行
  • 中韓文化交流日趨「互通有無」
    原標題:中韓文化交流日趨「互通有無」  深論   近日,有韓媒稱,韓國婚慶業正在瞄準中國新人,針對中國新婚夫婦展開營銷創新。為此,我們不得不為「韓流」軟實力的推陳出新「點讚」。聯想到最近韓國KBS電視臺拍攝的《超級中國》紀錄片在網友中的熱播。
  • 安徽省長王三運:臺灣之行是親情、展示、合作之旅
    安徽省長王三運19日在「安徽經貿文化寶島行」開幕式上表示,此次來臺灣是一次親情之旅、展示之旅、合作之旅,希望能厚植皖臺兩地共同利益,共創和平發展美好前程。  王三運表示,此行主題是「銘傳親緣寶島行」,是一次親情之旅,劉銘傳是皖臺共同的記憶和驕傲,此行將暢敘血脈親情,加深彼此間的了解。
  • 「中華親情林——無患子樹公益扶貧認養行動」啟動
    1月30日,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委會主辦、雨花行動公益基金支持的「中華親情林——無患子樹公益扶貧認養行動」在京啟動。全國政協常委兼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何丕潔和國家農林系統、扶貧系統的諸多相關部委的部門領導、專家學者,社會愛心組織的負責人和各界愛心人士出席啟動儀式並發表意見。
  • 厲害了,《無問西東》,臺灣展映掀起中國文化熱
    當你迷茫時,要有勇氣面對真實而又抱定真心、正義、無畏、同情的精神,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次,《無問西東》作為第十屆兩岸電影展之大陸電影展(臺北地區)開幕影片在臺灣進行放映,可以說是非常有意義了。
  • 臺灣行記 ①丨上引水產
    因為5年前已經參加過一次臺灣環島行,此次出行計劃非常佛系,睡到自然醒,不去趕景點,每天就在大街小巷裡逛吃逛吃,回來成功喜提3斤肥肉。總之,臺灣不僅是周董與他的手搖奶茶,油脂與海味是它爽朗的底色。臺北上引水產臺北上引水產是日本三井集團的產業,集生鮮販賣、生鮮加工、生活超市等為一體,進入室內前,工作人員會幫你的手簡單消毒,這樣你就可以在裡邊放開手腳吃啦!
  • 網商社科丨經緯殷商:關於商丘殷商文化研究的戰略性思考
    文丨穀雨(網商社科特約作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考察河南時指出,殷商文化起源於商丘。講好殷商之源故事,做好殷商文化學術研究,舉辦好殷商文化的內外交流,凝聚「殷商之源,通達商丘」的共識,開啟新一輪殷商文化復興之路,是我們每個商丘人義不容辭的責任。1、殷商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 網商社科丨絢麗華章,文雅臺上那穿透歷史的文雅風流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在水波淼淼,風煙氤氳的商丘古城南湖東南隅,有一座風格古典文雅的好去處,這就是文雅臺。文雅風流,名仕雅趣,歷來是中國歷史上的風流韻事,名士雅談。秦漢豪邁,魏晉風度,唐詩宋韻,這一切都無疑是讓人引以為談資,津津樂道的美談。
  • 「親情中華」再訪臺灣 精彩演出傳親情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新華社臺北11月2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僑聯」)日前再次率團來到臺灣,舉行「親情中華,歡聚臺灣」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與當地合作舉辦神農炎帝文化交流研討會和文藝演出。
  • 人民日報:任何困難都割斷不了血脈親情
    原標題:任何困難都割斷不了血脈親情(觀滄海) 十二載風雨無阻,兩岸間以「雲」破障。眾所矚目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近日在福建廈門順利舉辦,而且創新形式,辦出了特色、辦出了亮點,帶來重要啟示: 兩岸形勢越複雜,越需要兩岸民眾加強交流。兩岸交流不能停,也不會停。
  • 兩岸親情滿桃園 「親情中華」第四次臺灣巡演拉開帷幕
    「親情中華·歡聚臺灣」由兩岸共同打造,中國僑聯、山西省僑聯、晉城市人民政府和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臺灣中華僑聯總會聯合主辦。 「演出票在開場兩周前就已經告罄,直到演出開始前還不斷有民眾過來問有無餘票。『親情中華』藝術團在臺灣已經形成品牌。」臺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新北總幹事洪明輝告訴記者,能看到這麼精彩的演出非常難得。
  • 僑浙好地方(7)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金華赤松黃大仙文化...
    僑浙好地方(7)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金華赤松黃大仙文化國際交流中心 2019-12-19 2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湖南臺熱播,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該劇是典型的大女主戲,劇中女主人公是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愛的皇后孫若微。但是張皇后的傳說故事,是人們美好願望的表達,以及普通民眾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們今天值得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繼續繼承和流傳下去,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 船行兩岸間 同胞話親情(遊兩岸)
    「海上直航中秋行」活動中魔術師在船上表演。  「坐船來往兩岸很方便,躺著睡一覺起來就發現看到港口了。」談及坐船的感受,尤其是他們從大陸出發當天在海上參與「海上直航中秋行」的活動,大家的興奮之情油然而生。    睡一覺就到了臺灣  「船票一個人只用600多元人民幣,國慶、中秋假期去臺灣的機票一個人要一兩千元,價格上差不少呢。而且我們去臺灣的時候還省了一晚上住宿費。還是坐船划算。」
  • 文化交流,情感交融:與臺灣交流二三事
    無論臺北城頭如何變換大王旗,歲歲皮黃交流從未間斷,演出、教學、研討、拜師、收徒、創作,我方登島你來京,才飲罷金門高粱又把全聚德烤鴨品嘗。轉瞬間四分之一個世紀已成過往,雖然老友漸漸凋零,唱念做打依舊傳承。兩岸京昆同調同宮,海峽割不斷梨園親情,往事並不如煙,不在心頭,就在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