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因工作需要,我去美國呆了10個月,自駕去了很多地方,幾乎跑遍了加州、亞利桑那州所有著名的國家公園。還獨自駕車去過俄勒岡州的幾個國家公園,從最北端的西雅圖一直到最南邊的聖地牙哥。著名的一號公路走過5次;還曾開著房車露營過兩次,一次10天、一次7天。
除了大自然的曠野和保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外,還看到人們帶著孩子在森林裡過夜,點上篝火、搭上帳篷,或者睡在自己的房車裡,而且是他們主流的度假方式。營地幾乎隨處可見,通常都是在森林深處、小河邊。他們會在一個營地住下來呆上一兩周,再趕往下一個營地。讓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和魅力。
我於2016年9月6號回到國內杭州,10個月裡只見到過不滿三歲的孩子一次,我夫人帶著他去洛杉磯看過我一次(那次也走了西海岸1號公路)。
回到杭州我發現孩子喜歡宅在家裡玩玩具,不願意出門,而且看見路人還往後躲,玩玩具還鬧脾氣,尤其新玩具有些無所適從,即想玩又怕弄壞了、弄髒了,哭哭滴滴。媽媽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只好麻煩外公外婆幫忙,自然少不了玩具的陪伴,玩具也確式不老少,隔三岔五就會有一個新玩具。為了孩子長身體、見世面,我就想到了戶外。
但是叫他出門他不樂意,帶他去找小夥伴玩他也不肯,即使好不容易去了沒多久也會鬧著要回來,我就想起了在美國人們帶孩子在森林裡玩耍的情景,正好我家附近就有山,我就想試著帶他去爬山!
(第一次去爬山)
大概是2016年11月,我先去探了探路,然後帶他去了附近的大成山,四腳並用爬山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令我驚訝的是,沒過幾天他突然跟我說:「爸爸,我還要去爬山」,我欣然答應,立刻又帶他去了一次。
第二次仍然只有我們倆,走的還是頭一次的路線,沒有石頭臺階,我不喜歡爬石頭臺階,這樣也相對更安全。這一次孩子有的時候能站立起來往上爬了!我就問孩子以後每周都來爬一次山好不好,他滿口答應說好。
於是我們就這樣堅持著每周去一次大成山,而且約上了幾個同伴。我把路線又優化了一下,從一個相對緩一點的入口上山,爬過山那邊還能通到浙江科技學院的大草坪。
正式上幼兒園後,學校每周五都是3:00就放學了,這讓我暗自高興,我們的爬山活動可以選在周五放學後進行,周末小朋友們各有安排,難以組織到一起。班主任老師得知我們幾個家庭的孩子每周五都去爬山,也很支持,還鼓勵我們要堅持。
我發現孩子對周五的爬山活動很積極,對家裡的玩具也慢慢不再那麼痴迷了,走在路上的膽子也越來越大,而且在老師的鼓勵下,對自己能堅持爬山這件事很有成就感。
說實話,在爬山的過程中,有時候路比較難走或者累了,也會打退堂鼓甚至哭鬧,也難免摔跤,我就跟他講「摸爬滾打」、「堅持就是勝利」,孩子的腳步也一次比一次輕盈。
看到孩子對爬山的興致,通過爬山活動聚攏一批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的價值,我們幾個家長商量:爬山活動必須堅持(極端天氣除外);除了周五,周末天氣好我們也會約幾個好玩伴一起去戶外。利用周末我們先後去過杭州周邊的西穆塢、西大塢、孫家塢水庫、午潮山、徑山、大熊山、十裡琅璫、長樂林場徒步,有的還去過多次。
在帶娃的過程中,我也看過幾本帶娃方面的教科書,無一例外都強調戶外對孩子成長的好處,尤其親近大自然的好處,我想大家也都看過。這裡我想把新東方校長俞敏洪老師近期說過的一段話再次與大家分享:「在大山裡、大江大河邊長大的人,在廣闊的草原上長大的人,對生命一般都會有一個持續的熱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就是在這種自然美的陶冶中間長大的。所以他們對自然有著無限的熱愛,在城市這種建築的森林中長大的人,就會對美的感覺沒那麼明顯,因為我們抬頭看不到漫天的繁星,低頭都是千篇一律沒有生機的建築物,每天除了背著書包去上學以外,幾乎沒有欣賞大自然的機會。所以對我們來說,一定要創造這樣的機會,走進大自然。有機會多去到大山上、大河邊去看一看,抬頭仰望滿天繁星,到森林中去走一走,或者到草原上去騎騎馬,這些都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熱愛和肯定,有了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肯定以後,你對生活就會更加熱愛!」。
最近看到有些省份已經在試行4.5+2.5上班制,即周五隻是半天班,很多人也說,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後人們會有很多的休閒時間,那怎麼有意義的度過這些時光就成了人們未來面臨的新問題,總不能總是宅在家裡看電影、打遊戲,人們一定少不了要去大自然打發時光,不能讓孩子們患上大自然孤僻症。
孩子每天坐著車去上下學,周末在家做作業、玩電腦,很少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大自然。久而久之就會缺乏對真實世界的熱情,即使偶爾走近大自然,面對美麗的風景也會局促不安、了無興致、不願久留,想立刻回到自己的安樂窩,這就是大自然孤僻症。患大自然孤僻症的人也相對敏感,缺乏安全感。忙碌的爸媽們周末一定要帶孩子到河邊、山野裡多走走、多看看。
我就這樣走上了帶娃爬山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