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你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2021-01-17 Endy媽咪說育兒

「你如果不教育他,那麼我來替你教育他。」一位媽媽在家長群裡說。

我心裡一驚,發生什麼事情了,讓這位媽媽如此氣憤?要去教育誰家的孩子?帶著種種疑問,我點進去,很認真地看了一遍消息。

原來是班上的一個男孩,今天拿剪刀去搓一位小女孩的臉,而剛剛那位家長就是這位小女孩的媽媽。拿剪刀去戳同學的臉!太嚇人了,幸好沒有出事,不然真的就像女孩的媽媽說的「要是真出什麼事,不是賠錢就能解決的」……

小男孩動手打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待人禮貌,能很好的處理矛盾,而有的孩子卻一言不合就打人?因為他們的社會能力不同。

孩子搶東西

01 被忽視的社會能力,是導致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之一

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處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社會環境中求生存的能力。1977年,格羅斯曼(Grossman)將其分為8類,分別為:運動能力、交往能力、自助技能(自理能力)、社會化(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推理和判斷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職業和社會責任感。

幼兒攻擊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孩子之所以會有攻擊性行為,主要是社會能力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技能(處理問題的能力)欠缺所導致的。在幼兒時期就習慣以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搶走別人的東西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維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看似孩子之間的打鬧在長大後就變成為不自主的攻擊性行為。

一言不合就開打

上述案例中的那個小男孩,長得挺可愛的,從表面上看你很難看出他會有攻擊行為,但事實是,他在班上出名的愛打人,一言不合就動手,班上的小朋友有一半都被他打過。

老師家訪跟我們聊到這個小男孩時說:男孩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比較忙,家裡請了一個保姆帶孩子。父母沒時間管,保姆不敢管,孩子的社會能力沒有被正確引導,在與同齡人的交往相處中,不懂得處理問題,沒有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最終出現攻擊性行為——動手打人。

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

02 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

1、孩子為什麼愛打人?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經常聽到有人說「沒關係,他還小,只是個孩子」等類似的話,來幫助孩子開脫。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如果你這麼說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只是對打人這個動作產生了興趣。但是可以理解的同時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放任孩子不管,任其見人就打。

搶玩具

2歲以後,當孩子經常做出打人動作時,家長就應該告訴孩子說:「疼,這樣打,會疼。要輕輕的摸。」

孩子雖小,但是他會通過觀察大人的表情等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如果你笑嘻嘻和他玩鬧,覺得孩子的小拳頭打在身上不痛不癢,沒關係,那麼你就給孩子埋下了這種行為動作是被允許的意識,孩子就會不斷的試探,甚至加大力度。

2.孩子屢教不改多次打人?打人後,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認知

開頭案例中小男孩的母親說,她事後有教育孩子,然後替孩子開脫道:孩子現在已經好多了,他還小……我們不知道她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也不好評論什麼。

有一次早上送孩子去學校晚了,看到那個男孩的媽媽帶著家裡做好的玉米粒去教室裡分給小朋友們吃,或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替自家孩子道歉。

不要替孩子道歉

孩子打了人,道歉的卻是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犯錯後,父母會替我善後。當產生這種認知後,孩子根本不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會屢教不改。

3.孩子經常打人,不利於良好性格的養成

《兒童行為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指出:幼兒攻擊他人後如果嘗到了「甜頭」,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長的誇獎,他們就會認為人就應該使用這種攻擊性行為,而一般不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當這類攻擊性行為定型或加劇後,則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沒有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容易讓孩子養成暴力傾向的人格。當孩子逐漸長大後,遇到事情就喜歡用武力來解決。

兒童打架

03 3種教育模式,助力孩子建立良好的社會能力

1.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亞拉尼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莫娜·舒爾在她的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提出了ICPS,ICPS是I Can Problem Solve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我能解決問題。下面幾組字詞是書中提到的,可以供大家練習參考。為什麼說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呢?因為這些詞語的背後傳遞給孩子的是信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是有選擇空間的。我們給孩子輸入這些字詞,是讓孩子有這樣的意識:我能解決問題,並且一件事可以有很多種解決方法。

是/不是 如果/那麼是/還是 為什麼/因為一些/所有 可能/或許之前/之後 公平/不公平現在/以後(稍後) 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相同/不同 考慮感受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遇到吃飯和看電視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這樣來玩這些字詞遊戲:

為什麼現在不能看電視?因為現在是吃飯的時間。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是合適的時間,還是不合適的時間?如果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那麼你等下就沒有飯吃了。你是現在看電視不吃飯,還是等吃完飯再看電視?等等類似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對話,讓孩子自己思考、選擇。

學習社會交往能力

運用上面的字詞,通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想看電視的心情,但是因為時間不合適,吃飯和看電視是不能同時進行,需要有所取捨,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這樣的效果比起我們強制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來得更好些。

上述案例中的小朋友,習慣通過動手打人,來解決問題,很明顯就是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種表現。在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後,家長可以在事後問孩子:

「打人是對的嗎?」「小手是用來打人的嗎?」「你打了小朋友,他會是什麼心情?這樣做可以嗎?」「如果小朋友打你,那麼你會是什麼心情呢?」等等。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能做什麼,讓他們學會自己思考是不是顯得更為重要呢?

如果家長能夠運用這些簡單的字詞,幫助孩子理清事情,並學會換位思考,那麼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不會衝動打人,而是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學會思考

2.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爾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傾向的重要時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正確的訓練和引導,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在孩子之間出現爭執,動手打人時,大人要及時將他們分開,並在孩子的情緒相對緩和後,進行相關的詢問,如:「為什麼動手打人?」「是因為他拿了你的東西嗎?」「如果你打了他,他可能會怎麼樣?生氣?也打人……」鼓勵孩子將接下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說出來或者寫出來,儘可能的以遊戲的方式加以引導。

剛開始孩子可能不會如你預期般的說出來或寫出來,但是你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有用的提示,儘可能的讓孩子表達出來。

我們可以刻意訓練孩子字詞遊戲,也可以隨時隨地地玩字詞遊戲。它不需要特殊的道具,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玩。

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書中,作者總結了一個完整的「我能解決問題」對話包括四個部分,能夠幫助孩子:

1)明確問題所在。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問孩子:你為什麼打人?當孩子被打時,也可以問孩子:他為什麼打人?通過這個問題,找出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問題所在。

找出原因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打了人,可以問孩子:他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很不高興對不對?但是你把小朋友打了,他會不會受傷?他現在是什麼心情?

當孩子被人打了時,也可以問孩子:你被他打了,是不是很難過?但是你把他的玩具拿走了,他會是什麼心情呢?

通過這樣的對話,讓孩子明白自己感受的同時也理解對方。

3)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打人者,我們可以問孩子: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不高興,但是你動手打人,這樣做對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對於被打者,可以問孩子:你喜歡他的玩具,想要玩,直接拿走這樣做可以嗎?如果不可以,應該怎麼做才是合適呢?

以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4)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

對於打人的,可能會說:他是因為喜歡我的玩具才拿,我可以借他玩一會。被打的人,可能會說:我應該問他借,而不是直接搶。這個辦法的結果是大家都開心了,也不會出現打人行為。

孩子可能會想出好幾個方法,有些方法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論方法是否得當,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引導幫助孩子找出正確的方法,對於錯誤的方法,不要立刻給予批評指正,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讓他們自己明白這種方法可能導致的後果,以及是否可行,直至最後找出合適的方法。

一起看書

3.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正面管教》書中對邏輯後果的解釋是: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一個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介入。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

簡單的說,邏輯後果就是要孩子對自己不負責任的選擇負責,如:把別人的玩具損壞了,那麼你就要負責修好或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個新的還給對方。

兒子之前迷上《螺絲釘》,一開始我們約定好一天看兩集。有一天他看完兩集還想再看,一直哭鬧不停。於是我跟他說,「如果你今天要再看,那麼接下來一周都不能看了。」並多次跟他強調。兒子說他要現在看,接下來不要看。

第二天,兒子已經忘了我們昨天的約定,一直嚷著要看《螺絲釘》,這一次,我沒有妥協,只是跟他說,「我們昨天已經說好了,這一周都不能看了。」鬧了一會兒,兒子似乎是知道了,這一天都沒有再鬧。並且接下來的幾天都不能再看《螺絲釘》了。

這次之後,兒子變得更能遵守時間和約定。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過分強硬的態度只會弄得兩敗俱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可以讓他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懂得承諾的重要性。

總結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總是讓人頭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會以下3招,讓你更懂孩子,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幫助孩子更好的與同齡人相處:

玩字詞遊戲,豐富孩子的思維工具箱,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玩字詞遊戲,讓孩子學會思考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做「嚮導型」家長,適當的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相關焦點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縱容還是嚴管,家長的決定影響孩子一生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你的孩子會打人嗎?一名心理學家曾對600名孩子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他們發現,其中有90%的孩子,都有打人的習慣。這些孩子在幼年的時候總是很衝動,會因此而出手打人,該習慣會伴隨孩子直到成年,影響深刻。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學會這3招,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前幾天我去朋友家,正好碰到朋友的孩子在客廳玩玩具,我正準備和孩子一塊玩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突然「抓狂」起來,重重地拿玩具摔在地上,甚至有點想拿玩具來攻擊我。朋友看到之後隨口說了孩子幾句,孩子突然打朋友。朋友和我說:「我家孩子真的非常喜歡一言不合就打人,每次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
  • 「憤怒的小鳥」: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怎麼辦?
    小雨今年讀小學四年級,在學校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大多是因為一言不合就惡言相向或大打出手。在和同學玩投球遊戲的過程中,小雨被球砸痛,他覺得同學用力太大,故意想要砸痛他,一怒之下就衝過去和對方大聲理論。小雨越爭論越生氣,最後完全不管對方說什麼,就一拳揮過去,同學也同樣不甘示弱地還手,結果對方的眼鏡被打斷了,兩人都受了傷。
  •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利用冷靜回應,手臂遊戲方法的引導才算智慧
    今日話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的話題。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於孩子的關注簡直堪比掌上明珠一般。這樣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逆反也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在情緒失控下,瞬間動手打人,下手重,而且顯得格外嚇人。
  • 為何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父母做好對症下藥
    所以對此林女士非常的詫異,為什麼自家孩子會變得這麼暴躁,會經常喜歡打別人呢?其實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多家長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自家孩子會突然變得喜歡打別人呢?明明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解決,為什麼一定要動手呢?一、孩子為啥要動手打人!
  •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
    三歲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掌握止哭的良方更重要。家長可通過暫時迴避、與之共情、控制情緒這三個方法來引導孩子發洩出自己的情緒,從而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01.三歲孩子為什麼會哭鬧?你家有沒有三歲的孩子?他喜歡哭鬧嗎?
  • 巧虎樂智小天地,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力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念麗曾經說過:「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需掌握的能力分為三大核心能力,即自我管理力、社會適應力以及探索思考力,這三大核心能力的養成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社會適應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所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適應性改變。
  • 低情商孩子的10大特徵,家長注意了!
    >之前我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抱怨,抱怨現實的不公,反正就是各種抱怨,後來無意間看到小孩子也會抱怨,這就需要家長慢慢的開導孩子,很多事情要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有負面的情緒。 2、總是發脾氣 有些家長反應孩子像是提前進入了叛逆期,才兩三歲就開始經常的發脾氣了,而且還是一言不合就摔東西、打人、罵人等。其實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的建立,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還有就是家裡面的因素,導致孩子的脾氣暴躁。
  • 怎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夏天到戶外玩,可以告訴孩子,因為今天很熱,所以你容易口渴;因為容易口渴,所以你需要多喝水。又比如,明天一早要趕飛機,可以告訴孩子,因為航班很早,所以我們要早點兒起床;因為要早起,所以今晚要早睡;c. 多和孩子溝通我們做事情要按照一定順序的原因。
  • 幼兒打人罵人有攻擊性,不一定是叛逆,可能是缺乏「社交力」
    孩子很生氣,就把手裡的玩具朝媽媽砸過去,但朋友覺得孩子還小,可能比較叛逆,就沒在意。現在,孩子打人的行為愈演愈烈,在家裡不止會打她,也會打爺爺奶奶,她很擔心。其實,「叛逆期」的概念我們都有聽說過,也覺得年齡小的孩子打人很正常,但正是這種想法阻礙了你知道孩子打人的真相,也忽視了孩子打人可能帶來的後果。
  • 引導: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家長可以這麼做
    很多時候,我們直接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做什麼,他就一定要做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不要直接拒絕他。小朋友打人很常見,他們在打人的時候不一定真的是想打人家,很多情況下只是他不知道怎麼表達,下手重了些。小朋友經常打人,時間久了會讓別的家長孩子見到他就躲著,不願和愛打人的小朋友玩,所以家長需要正確引導,整治愛打人的孩子。01.教會孩子表達生活中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喜歡別的小朋友搶自己的東西,鼓勵孩子說出來,讓他告訴別的孩子自己不喜歡這樣。
  • 培養孩子未來最需要的5大核心能力——「五力合一」寒假·創造性...
    這樣的能力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人工智慧時代,正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如果現在還僅僅偏重強調技能與知識傳授,缺少培養創造力的模塊,未來將失去核心競爭力。 你和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完美作品的「形」的呈現, 更是在這個被允許的空間裡的自我塑造。 創造力、審美力、感受力、生命力、意志力, 可以說,是未來人才必備的五大能力。
  • 瑞思英語告訴你:孩子的這項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如今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孩子們更多地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設定好的問題,很少能具備提出未知答案的新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社會存在太多未知,對於孩子能力的培養,應該多多注意培養孩子問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的未知,更加從容出色的應對新問題。孩子會問問題,表示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這對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巨嬰養成記:扭曲的家庭教育,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生存的孩子?
    當下社會,教育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家長們肯定也都想過,打算過,我想無外乎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再進一步能實現自己價值的人,那麼我們當下所選擇的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只會讀書寫字,聽從安排,沒有思想的人,這會是好事嗎?
  • 美育就是培養孩子的「魅力」
    也就是看他在大約35歲左右時,在社會生活中是處於上升態勢,還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研究表明,在社會生活中能夠保持長久上升態勢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品性,我把它概括為「有三力」: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有能力,在工作中表現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魄力,在工作中表現為:勇於抓機會,敢於決策,有組織駕控力。
  • 怎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考能力
    所以,跟著老師學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多是在情景中,教孩子怎麼去互動和溝通。培養良好的品德,才是根本。如果根本牢固,學什麼都會真誠,在事上也會認真應對。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在形式上,就是在事上練。在事上有愛心,對物體更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因為,有事才能有物。藉助於物,才能成事啊。所以,要想學會英語,掌握知識,就要在學習上下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成都奧德曼夏令營: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意識?
    遠離書本的營地學習我們常見的營地動態是孩子遠離父母、結交新朋友、嘗試新事物。大多數專家認為,一個擁有高社會情緒學習技能的孩子在五個核心領域是成功的,即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人際關係和責任意識這五個方面。
  • 豪門甜寵文:有人公開告白小花旦,影帝一言不合就甩結婚證!
    豪門甜寵文:有人公開告白小花旦,影帝一言不合就甩結婚證!《天價萌寶:豪門甜妻不好惹》作者:錦上花【簡介】他,是A市獨斷冷傲的商界暗帝,權勢滔天,卻是個寵妻狂!媽咪,你等著,我遲早會找到一個全天下最帥大男人,給你當老公!
  • 孩子愛打人?這樣做就可以了
    昨天小艾分析了孩子在學校或在小朋友交往中出現愛打人的行為,有意或無意的,不同的情況應該有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家長們只要掌握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孩子的行為都是可以改善的。今天小艾根據不同的情況來給大家說一下該如何做。
  • 當孩子要零花錢,你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培養正確金錢觀很重要
    1.不要直接拒絕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不可避免的,都需要和金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向你要錢的時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忙著拒絕,而是應該問清楚孩子到底需要做什麼。如果孩子需要花錢的地方是比較浪費的,那麼父母要注意引導,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而不是直接拒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