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平臺供應鏈積極應對,生鮮電商力保「菜籃子」

2020-12-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衛引從北京青年公社餐廳青年路店加入盒馬鮮生北京十裡堡店,成為一名「共享員工」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線上果蔬訂單增多,京東七鮮超市的工作人員正加緊分裝物品。圖片來源:京東

「今天你搶到菜了嗎?」「哪家平臺菜多?」「幾點最容易搶到?」「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搶!」「我每天晚上12點搶!」……受疫情影響,在生鮮電商平臺下單買菜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一些人為了從不同平臺買到心儀的菜,甚至連設幾個鬧鐘提醒開搶。業內人士稱,疫情是對生鮮電商的一次「大考」,訂單暴漲考驗著平臺供應鏈、配送、物流、人員服務等諸多環節。

「保供應」各有妙招

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的李高峰等3位司機,近日穿越大半個中國,通過29小時不停歇的接力,終於把生鮮電商平臺美菜網捐贈的33.5噸菜品送到了武漢一線防疫前線。這批愛心食材包括2萬餘斤土豆、2萬餘斤白蘿蔔、1萬餘斤圓白菜、1萬餘斤冬瓜、7000餘斤大白菜,被分別送達武漢東湖高新區的15家防疫單位。

疫情之下,助力武漢「菜籃子」供應的,除了美菜網,還有盒馬鮮生等生鮮電商平臺。為優先保障武漢地區的需求,武漢的盒馬鮮生及時從長沙、重慶等周邊城市調配物資,供不應求時直接從上海發貨。為了讓武漢醫院的醫護人員每天吃上熱飯,武漢的18家盒馬鮮生門店成立了專門團隊,1月26日起每天免費為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武漢第六醫院提供早、中、晚三餐,並為武漢市武昌區21家醫療單位每天供應飲用水、方便麵、自熱食品等物資。

「綠葉菜真的是『秒沒』啊!」「晚幾分鐘就搶不到西紅柿了!」優先保障武漢之餘,面對全國各地暴漲的線上訂單,各家生鮮電商平臺使出各種招數「保供應」。作為生鮮電商最重要的一環,供應鏈關乎有沒有菜、菜的品質是否好、能不能高效供應等關鍵問題。

為保證菜肉蛋奶等供應穩定、價格平穩,京東成立了「生鮮商品保民生應急小組」,採銷人員時刻監控數據、關註銷售增長趨勢,並建立每日更新庫存及生產信息的聯絡機制,以便及時調配採購和庫存。此外,京東還緊急聯繫果蔬、肉禽、奶蛋、半成品等多個品類的重點品牌,逐個排查產能情況,並協同京東物流開通快速收貨的綠色通道,確保產能和貨運配送流程高效暢通。「我們的供應鏈資源發揮了大作用!」京東相關負責人坦言。

為農產品提供「神助攻」

防疫期間,一方面是「買菜難」,廣大消費者希望買到日常所需的高質量生鮮商品;另一方面是「賣菜難」,各地個體農戶、生鮮品牌商家等因為道路受阻、上行通道不暢,不同程度地遭遇農產品滯銷難題,損失可以分秒計算。由此,一條全新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應運而生。

京東近日發布「告全國農人書」,宣布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全面開放並傾斜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核心資源,既解決滯銷生鮮農產品上行問題,又能讓優質的生鮮產品迅速送到更多用戶手中。

阿里巴巴大農業辦公室發布「愛心助農」計劃,天貓、淘寶、聚划算、盒馬鮮生、餓了麼等,組成了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的全域網絡。為廣西永福的砂糖橘,浙江德清的春筍,山東臨沂的白菜、茄子、小番茄,海南昌江的西州蜜瓜等全國核心產區滯銷農產品打造緊急供應鏈,同時保障城市「菜籃子」量足價穩。

「預計到2月底,將有超過1800噸滯銷優質農產品陸續上架全國各門店。」盒馬鮮生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盒馬的蔬菜水果肉禽蛋等商品,可以做到每天補貨上新,高峰期門店工作人員每天補貨7-8次。

「共享員工」攜手抗疫

當下,生鮮電商平臺迎來了用戶的主動大遷移——許多之前沒有在線買菜習慣的人,紛紛湧入。

盒馬鮮生菜品齊全且有大量半成品;「京東到家」對接附近的商超或菜場,覆蓋範圍廣;叮咚買菜配送速度快;美菜網便宜,適合大家庭或者採購量較大的人……各類搶菜指南日前紛紛出爐,品類、價格、速度是消費者最看重的。但不少人表示,由於單個平臺不能完全滿足需求,只好下載多個生鮮電商APP,以便購物時相互比對。艾媒諮詢的報告認為,隨著商家增多以及巨頭布局擴大,生鮮電商行業競爭將持續升級,同時也將推動原有的行業格局加速洗牌。

與普通電商相比,生鮮電商的特性在於「鮮」。除了穩定供應鏈外,跟進冷鏈物流、強化配送能力,已成為生鮮電商在戰「疫」中贏得良好口碑、搶佔市場並長久留住用戶的關鍵。然而,人員緊缺、運力不夠是近期生鮮電商普遍面臨的難題。棘手的是,如果配送時效不能保證,生鮮的品質會大打折扣。

為了提高配送效率,「美團買菜」的配送員將平時使用的兩輪電動車換成了三輪車。盒馬鮮生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很多門店的財務、招聘人員等都來幫忙揀貨,還開著私家車一起配送。」盒馬鮮生近日宣布開放3萬個崗位招聘,涉及配送、採購等職位。美菜網也面向全國40個城市招聘6000名司機、4000名分揀員。

除了緊急招聘外,盒馬鮮生還從暫時歇業的西貝莜麵村、雲海餚、青年餐廳等餐飲企業「租借」2000多名員工,擴充自己的分揀、包裝及物流體系,租借期間,工資由盒馬鮮生支付,租借期結束後,這些員工返回原餐飲企業。此外,京東七鮮超市、永輝、美菜網也發布了諸如「人才共享」「員工共享」的計劃,邀請餐飲、酒店、影院及商戶員工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

「共享員工,共抗疫情,在特殊時期打開了企業用工的新思路。」專家表示,共享員工的方法可謂「一舉四得」:減輕餐飲企業的壓力,降低其人力成本負擔;緩解生鮮電商訂單激增、人手不足的供需失衡局面;員工獲得更多收入;公眾可以享受收貨更及時的「雲買菜」服務。

海外網 李雪欽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2月21日 第 08 版)

相關焦點

  • 買菜訂單猛增,各平臺供應鏈積極應對生鮮電商力保「菜籃子」
    「哪家平臺菜多?」「幾點最容易搶到?」「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搶!」「我每天晚上12點搶!」……受疫情影響,在生鮮電商平臺下單買菜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一些人為了從不同平臺買到心儀的菜,甚至連設幾個鬧鐘提醒開搶。業內人士稱,疫情是對生鮮電商的一次「大考」,訂單暴漲考驗著平臺供應鏈、配送、物流、人員服務等諸多環節。
  • 生鮮電商「牽手」餐企,保衛疫情之下的「菜籃子」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生鮮電商開始和餐企「牽手」,並向後者臨時「共享員工」,這既是企業之間的協同「互助」,也是保衛疫情之下關乎民生大計的「菜籃子」。一、疫情之下,生鮮電商平臺陷「用工荒」疫情爆發後,在家隔離成了普通民眾參與這場全民抗疫大戰的最佳手段,於是「出門買菜」被「等菜上門」取代,生鮮電商臨時取代大商超和線下菜市場,成了民眾的「菜籃子」,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線上訂單量暴增,用戶調鬧鐘「搶菜」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搶口罩」,為應對疫情,各大生鮮平臺更是全面開足馬力
  • 生鮮電商是個「功夫活」 社區「菜籃子」爭奪戰不斷升溫
    近日,某電商平臺企業進軍北京社區生鮮零售領域,在天通苑、北苑兩大社區開展網上生鮮配送服務。此前,盒馬、每日優鮮等都重金投入生鮮配送,物美、京客隆、家樂福等傳統商超也加大了生鮮上門配送服務力度,分食社區生鮮零售市場「蛋糕」。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生鮮電商平臺已達4000多家,社區「菜籃子」爭奪戰不斷升溫。
  • 疫情後,生鮮供應鏈的機遇與拐點|供應鏈|生鮮電商|肖丙振|農業科技...
    我是最能操心的吃瓜群眾搶小鮮,疫情之下,生鮮大發展提前到來,給生鮮供應鏈體系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周四20:00~21:30,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冰利蓄冷科技董事長屈澤先生及順聯達農業科技副總肖丙振,兩位在供應鏈領域耕耘多年的行業大咖將帶我們一起探尋「疫情後,生鮮供應鏈的機遇與拐點」。
  • 兩大利器助推生鮮電商「乘風破浪」
    《意見》指出生鮮農產品流通涵蓋生鮮農產品收購、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關係著農民的「錢袋子」和市民的「菜籃子」,對於調節產銷關係、保障市場供應、平抑價格波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類市場主體在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力量。
  • 盒馬/叮咚等生鮮電商這樣保護「菜籃子」→
    小布日前獲悉,多家生鮮電商平臺已迅速反應,對食材進行取樣核酸檢測,確保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放心。6月24日,盒馬宣布即日起在原有防控防疫基礎上,主動升級——將對所有在售進口凍海鮮、冷凍肉禽開展100%批次核酸檢測。
  • 各大生鮮電商平臺需求火爆 宅家的你用APP買菜了嗎?
    疫情之下,各大生鮮電商平臺需求火爆,訂單量激增——宅家的你,用APP買菜了嗎?本報記者 史志鵬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宅在家裡。隨之而來的,則是線上買菜需求激增,各大生鮮電商平臺訂單火爆。「你買到菜了嗎?」成為不少人微信聊天問候的流行語。確保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應,關係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平穩有序。菜籃子拎得穩,老百姓心不慌。面對疫情,各大生鮮電商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時,出妙招解難題,努力保障供應,攜起手共戰「疫」。
  • 服務生鮮電商 提穩「菜籃子」
    生鮮企業服務於百姓,誰來服務於數以萬計的生鮮企業?  擁有6年生鮮供應鏈軟體技術服務經驗的「蔬東坡」蹲守在幕後,見證了一切:在疫情期間,這家企業集合5000家生鮮供應鏈企業資源,成立食材集採集供聯盟。  「疫情期間,我們雙鏈齊動,為了讓市民吃得及時,我們為生鮮企業推出全鏈條供應;為了讓市民吃得放心,我們實施全鏈條溯源。」蔬東坡公司CEO羅明說。
  • 【行業報告】生鮮電商行業深度報告:生鮮到家,流量、數據、供應鏈...
    3、平臺到家:這是以網際網路整合線下的最輕模式。模式輕,技術輸出優勢顯著, 但未來成長囿於平臺入駐商家質量參差不齊,客戶體驗無法無縫控制,因此巨 頭如美團點評、阿里巴巴都選擇了前置倉或者門店到家模式作為第二戰場。流量、數據、供應鏈是生鮮到家的構築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方面。
  • 生鮮平臺:菜市場取代者?
    北京市商務局隨即協調各相關單位和企業,發揮生鮮電商、蔬菜直通車、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作用,加大市場供應保障力度。一時之間,「菜從哪裡來」的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生鮮電商平臺的進貨渠道,以及與農批市場的關係,也被更多消費者關心。
  • 味庫海鮮:生鮮電商背後的「黑科技」供應鏈公司
    而味庫海鮮則為了讓全國各地的吃貨,能吃上鮮活的海鮮,「一意孤行」:全國多地自建海水倉,原生態海水養殖,重金投入複合氣調保鮮包裝……這也造就了味庫海鮮協助京東生鮮創造了單日銷售14萬隻加拿大進口鮮活波士頓大龍蝦的紀錄——這一被業界驚呼「拉開了中國生鮮電商開通活海鮮的序幕」的歷史事件,奠定了味庫的電商活鮮供應鏈第一品牌的江湖地位。
  • 中國首家生鮮平臺電商 易果生鮮為何走到破產重組?
    一時間,業界對於易果生鮮議論紛紛,入局十五年的老玩家以敗北告終,這對於2020年最熱的風口——生鮮電商行業會是一個打擊嗎? 生鮮平臺電商時代結束? 「這個結束的時代是指生鮮平臺電商時代,易果生鮮的基因是平臺撮合生意,事實證明單純做撮合是行不通的。」潘育新對記者解釋,他認為,易果生鮮倒下的根本原因在於其不做自營或者沒做好自營。 2013年和2014年,易果生鮮連獲阿里兩輪投資後獲得天貓生鮮運營權,這也成為易果生鮮的重要轉折點。
  • 廣州早期生鮮電商大多倒閉 「網上買菜」路難行
    而在此前3月份,1號店已宣布旗下1號果園正式進軍生鮮領域,加上2011年10月淘寶生鮮頻道上線,可見,在各類型商品都趨向同質化的今天,生鮮市場重新成為了電商們爭搶的版圖。業內人士揣測,其中最大挑戰應該是冷鏈物流體系。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廣州早期的生鮮電商大多已倒閉,但倒閉的原因卻遠不止這一個。
  • 踐行企業責任 地利生鮮榮獲「菜籃子」重點保供企業
    面對疫情,正是很多人的默默付出,讓我們打贏了這場防疫保供的攻堅戰役,地利生鮮便是眾多企業中的優秀代表。5月22日,地利生鮮被商務局授予瀋陽市「菜籃子」重點保供企業稱號,同時榮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不僅如此,在門店所在區域,地利生鮮也響應政府號召,勇當逆行者,所有員工堅守在防疫保供的第一線,守護住了老百姓的「菜籃子」。堅守初心,載譽滿滿地利生鮮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全品類生鮮連鎖超市之一,一直努力踐行自己的企業責任。
  • 上海靜捷農業攜手蔬東坡,全力構建生鮮供應鏈數智化管理平臺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蔬東坡最新資訊 > 正文 上海靜捷農業攜手蔬東坡,全力構建生鮮供應鏈數智化管理平臺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早期以地域性垂直類生鮮平臺為主,隨後,生鮮電商收到資本方的關注,同時電商巨頭紛紛入局,行業快速發展,但由於生鮮電商面臨高昂的物流成本及運營成本,部分中小型電商企業平臺倒閉或被併購。隨著「生鮮」在電商領域中熱度的持續升溫,多家生鮮電商企業得到資本投資,新的生鮮垂直電商平臺不斷湧現,但好景不長,很多初創型生鮮電商企業由於存在供應鏈,燒錢補貼等問題,面臨倒閉,被併購的局面。但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定數量的「明星生鮮電商企業」。近兩年來,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日趨合理性,融資事件數量相對較少,但融資金額較大,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的特點愈發明顯。
  • 生鮮電商如何「保鮮」 點點滑鼠買生鮮真的靠譜嗎
    作為電商的「最後一塊藍海」,生鮮電商在今年扮演著兵家必爭之地的角色,各大電商平臺與垂直網店紛紛涉足。這一方面得益於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帶來的政策利好,一方面也得益於農副產品流通領域巨大的市場需求。然而,面對蓬勃發展的生鮮電商,冷鏈及其帶來的高額物流成本、供應鏈及其背後的食品安全及品質之困,依舊不能忽視——  「秋風起,蟹腳癢。」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的「養蟹狀元」俞三男今年第一次觸網,他的大閘蟹將通過生鮮電商平臺「本來生活網」,售賣到「京、滬、穗」一線城市的消費者手中。
  • 前瞻生鮮電商產業全球周報第25期:戰疫聯盟!「員工共享」助力生鮮...
    京東生鮮開闢綠色通道 為餐飲企業提供全渠道支持2月6日,京東生鮮發起「餐飲零售發展聯盟」,推動餐飲品牌開拓半成品速食生產,並通過京東全渠道拓展銷售,實現「供應鏈轉型」。據悉,京東生鮮將提供「十大保障」,開放全渠道、C2M定製、冷鏈物流、金融和技術服務支持。
  • 京東開啟「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 疫情是生鮮電商的轉機嗎?
    2月11日消息,《電商報》獲悉,京東周一發布「告全國農人書」,宣布開通「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全面開放並傾斜供應鏈、物流、運營、推廣等核心資源,解決滯銷生鮮農產品上行問題。據京東方面介紹,「綠色通道」所提供的支持和扶助高達25項。
  • 本來生活、地利生鮮、美團買菜如何通過供應鏈運營玩轉流量
    2012年,生鮮電商在市場上初現,隨後此類平臺數量迎來爆發式增長。如今,不少平臺兵敗滑鐵盧,只剩下少數頭部平臺實現盈利,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逐漸顯現。丁洪秀認為:「線下的社區門店是與消費者互動的平臺,也是營銷的平臺,解決的是高頻剛需的生鮮需求,而線上的電商平臺是提高消費體驗的一種形式。」 截止2019年,本來鮮布局武漢、成都、上海等城市,開設了300多家社區生鮮店。「本來鮮」的品類非常接地氣來,都是老百姓高頻剛需的產品,包括蔬菜、水果、糧油、肉類以及部分水產,所以非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