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深夜食堂》根植於日本文化體系中,充分展示出日本的夜宵文化和精神內涵,沒有煙燻火燎,沒有人聲鼎沸,唯有居酒屋一間,老闆一位,成就了深夜食堂,也為晚歸肚飢的人帶來心靈的慰藉,客人可以高談論闊,當然也可以沉默不言,但深夜的燈光和食物依舊容易讓人們放下內心的戒備,一抹此前的滿心疲憊。
這種看似普世通用的題材,卻成為最難改編的題材,原著作者安倍夜郎所塑造的精神內核是日本文化中獨有的,不論是獨具特色的居酒屋,還是深夜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亦或是簡單的食物,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才有機會回歸自我,讓壓抑的情緒得以放鬆,都包含著濃濃的日本文化特色和習慣。
而日版《深夜食堂》之所以成功,看似平平淡淡的故事,卻在十年間連拍五季電視劇和兩部電影,沒有刻意製造的衝突,也沒有震撼人心的大場面,有的只是簡單治癒人心的美食,以及隱藏在食物背後的人生百態,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日本的居酒屋和「一人食」文化基礎上,居酒屋溫馨而安靜的氛圍,提供人與人交流的機會,而「一人食」則根本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這與中國的深夜現狀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生一串》中所記錄的,中國的深夜是夜市上的燒烤攤,是街邊的大排檔,又或者夜晚出現的流動小攤,只要三五好友就能在煙燻火燎的大街上把酒言歡,聊得從來不是人生哲理,更多的是家長裡短的雞毛蒜皮之事,在這裡人生「心靈雞湯」沒有發揮空間,所有的安慰都會化為人間煙火氣,而只有這樣十足的煙火氣,才是中國普通大眾的真實日常。
因此對於一部文藝作品而言,人物、事件、設定、背景等都可以是虛構的,但人物的情感、故事的邏輯最起碼是真實的。為何中國翻拍的故事頻頻翻車,將場景情節直接生硬地移植到國內,脫離現實,缺乏必要的真實感,最後顯得劇情虛情假意,你覺得這會成功嗎?而這也是黃磊版《深夜食堂》,至今在豆瓣上只有2.8分的原因所在。
不過相較於黃磊版的《深夜食堂》,梁家輝在《深夜食堂》中對食物本地化也做出努力,沒有老壇酸菜面的出現,炒蜆子、餛飩、雞蛋餅等食物充滿中國特色,位於魔都上海的一家食堂,半夜有客人也不顯突兀。上映首日的梁家輝版《深夜食堂》收穫5.6分,儘管整體優於劇版,但故事還是限於原版的框架,依舊缺乏引發中國觀眾共鳴的內核。
此外,在粉絲的高期待、文化語境的差異,以及受限制的改編範圍等背景下,依靠IP熱度並不能成功,在眾多IP翻拍作品的失敗案例後,觀眾已經對IP和流量作品發動免疫技能,對於作品的選擇也更加慎重,中國市場的觀眾開始追求更加優質的電影作品,而中國的電影人們似乎還一直沉浸在,粉絲經濟和IP流量的美夢中不願醒來,或許慘澹的電影票房能給他們當頭一棒,才能感知中國電影市場和用戶的變化。
喜歡潤界本地化,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