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一)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子曰:「十室之邑⑤,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說:「就算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也必有生來像我一樣忠信的人,[如果他不及我,那是因為]他不像我那麼好學。」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⑥(《述而》)

  孔子說:「德行不能修明,學問不能講習,聽到好的道理不能好好去做,有過不能改,這都是我最擔憂的。」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⑦(《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起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何不對他說:他的為人,發憤向學幾乎忘食,樂道忘憂,[他沉醉在這一切中,以至]不知歲月悠悠、老之將至!」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⑧(《述而》)

  孔子說:「說到仁、聖,那我怎麼敢當。我不過是學不厭,教不倦,只是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學不來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⑨(《憲問》)

  孔子說:「沒人了解我!」子貢說:「為什麼沒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我不怨天,不怪人,我講求很普通的道理、事物,卻能從這些普通的道理、事物中體會很高的境界。了解我的恐怕只有老天爺吧!」

  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改善為人處世的態度,學,是唯一的途徑。孔子一生重視學──無論是他個人方面的學習還是幫助有心向學的人──對這種態度的堅持,是後人崇敬孔子最重要的理由。孔子一生以教、學為職志,但是他從不自滿自誇,這種自我鞭策的精神,正是一個人學不厭、教不倦的原動力。

  子曰:「默而識【zhì,記也】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孔子說:「默記所聽見看見的,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哪一樣是我做到了的!」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⑩(《子罕》)

  孔子說:「我無所不知嗎?並不是的。一個見識淺薄的人向我請教,誠懇極了,我從他所問事情的始末儘量地回答他。

  《述而》篇另外載有孔子的話:「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雖不是生而知之,但篤志向學、努力不懈,開科授徒、有教無類。記誦之學,本不是聖的極致,孔子都不敢當,真是謙而又謙了。所謂「有容乃大」,江海能受百川水,是因為江海處卑下,謙卑是學而有成的重要因素。下面記載在《述而》篇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體會孔子接受批評的雅量、認過改過的態度:

  陳國的司敗(《左文十年傳》杜註:「陳楚名司寇為司敗。」)有一回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退下後,陳司敗對孔子的弟子巫馬期作了一揖,並且很不以為然地說:「我聽說君子不黨,君子也有私心嗎?依禮,同姓是不婚的。魯國國君從吳國迎娶一位女子,魯國和吳國都是姬姓的,同姓通婚,這是違犯禮的,為了隱諱這違禮的行為,只好稱這位女子為『吳孟子』。如果魯昭公都可以算是知禮,那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一一轉告了孔子。孔子並不曾惱怒,相反,他卻說:「我真幸運,如果我犯了過失,一定有人看得出來。」

  ① 孔子父叔梁紇、母顏氏,乃是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禮記·檀弓下》:「夫子之母名徵在。」

  ② 《孔子家語》:「生三歲而梁紇死。」而《史記·孔子世家》只說「丘生而叔梁紇死」,沒說何年,大概都是說孔子年幼時失去父親。

  ③ 《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者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註:「我少小貧賤,常自執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

  ④ 《史記·孔子世家》:「禱於尼丘得孔子。」又說:「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

  ⑤ 朱註:「十室,小邑也。」

  ⑥ 邢疏:此章言孔子憂在修身也。德在修行,學須講習,聞義事當徙意從之,有不善當追悔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憂己恐有不修、不講、不徙、不改之事,故云是吾憂也。

  ⑦ 葉,地名,音shè。孔曰:「葉公,名諸梁,楚大夫也。食採於葉,僭稱公。」奚,何也。劉疏:「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倦,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

  ⑧ 抑,語助詞。皇疏:為,猶學也。為之不厭,謂雖不敢雲自有仁聖,而學仁聖之道不厭也。

  ⑨ 莫我知也夫,夫,音fú,句末語助詞。馬曰:孔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孔曰:下學人事,上知天命。

  ⑩ 《莊子·胠篋》:「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樸鄙,是同義複詞。樸,通「樸」。所以譯「鄙」為樸實。空空如,是空空然的意思。劉疏《釋文》:空空,鄭或作『悾悾』。鄭彼注云,『悾悾,誠愨也。』此鄙夫來問夫子,其意甚誠懇,故曰『空空如』。叩者,反問之也。因鄙夫力不能問,故反問而詳告之也。」朱註:「兩端,猶言兩頭。」

相關焦點

  •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為何只有他最得孔子喜愛
    對於孔子,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孔子是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仍然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學習。所以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位最為有名,又稱為七十二賢人。那孔子的那麼多弟子中又有哪些人比較出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呢?比較出名的有顏回、子路、冉求、曾參等人,那麼孔子最欣賞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孔子稱讚顏回的話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 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
    孔子有幾千名弟子,其中聲名顯赫的有72位,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孔子的72位賢徒中最受認可的是顏回,後人尊稱他為「復聖顏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語錄,在這些對話中孔子對各位弟子有褒有貶,唯獨對顏回都是讚揚的話。有人說,孔子厚待顏回,因為他們二人是老鄉,這樣的說法過於偏頗。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這一章也是孔子對於自己的評價,孔子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或者仁人,但是對於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及誨人不倦的性格卻十分認可,從這一章中我們也同樣看出,孔子的謙虛和自我定位。2.堅毅的精神。孔子是沒落貴族的後裔,但先輩顯赫的貴族血統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優越,更沒有給他提供躋身上流社會的臺階與捷徑。他的家庭貧困,但是他不怨天尤人,童年的卑賤悽苦生活並沒有埋沒他的上進心。
  • 孔子很少主動去提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孔子很少主動去談什麼?儒釋道和古希臘哲學家有一個什麼共通點?
    《論語》第九篇《子罕》,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歷史思想觀念的闡揚。 儒家思想,特別是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可整部《論語》裡面孔子很少主動談「仁」,關於仁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學生諮詢後才講解的。
  • 史海丹心,老而彌堅,探訪周谷城舊居
    史海丹心,老而彌堅,探訪周谷城舊居 2020-11-03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海昏侯墓看孔子究竟有多高?
    也有人說,孔子屏風上的記載雖然晚於《史記•孔子世家》,篇幅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但仍然是西漢人對孔子身世貫通性記載的一篇重要文章,未嘗不可以看成是縮略版的《史記•孔子世家》。但專家說,製作孔子屏風的工匠並不是經學大師,不排除口口相傳造成誤傳,或者工匠出現筆誤的可能。孔子的身高到底是多少,這是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
  • 贛茶·尋茶記 |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第79站」
    一株古樹茶一片好茶葉既要好山水,好製作更要懂它之人林祖河無疑就是這樣一位懂茶惜茶之人 從年輕小夥到如今人人稱讚的老一輩制茶高手,林祖河用他的行動完美地詮釋了「擇一業,終一生」的工匠精神。 在採訪中,林祖河講出了許多老茶人的心裡話,他認為,茶,苦盡甘來,也是心裡的依託與慰藉,無論茶湯濃淡與否,都帶著大自然的醇厚與制茶人的溫暖。閒時,與老友一起靜靜地品上一杯茶,既是生理上的享受,也是精神上的滿足。
  • 請見書院《孔子賦》亮相「範曾八秩之慶藝文展」
    範曾先生為蘭考縣儀封「請見書院」創作的《孔子賦》和《炎黃賦》書法亮相於「高懷雲嶺」第一展廳北牆正中。範曾為請見書院創作的書法《孔子賦》在「高懷雲嶺」第一展廳展出  據知情人士介紹,2015年9月28日,在蘭考縣儀封請見書院舉行紀念孔子誕辰
  • 備忘:語文知識點——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備忘:語文知識點——孔子名言名句大全(一)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譯文:說話一定守信用,行動一定堅決果斷。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譯文: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貢曰貧而無章」
    孔子說:「賜呀,能有如此之領悟,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往的,你就能知道未來的。」【注釋】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在此指「可也,未若」之意,《詩》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來就是這麼回事呀。講義:一、這一章書的核心意思是「不自足」,勉人進學,也就是說「學無止境」,不可自滿自足。
  • 《翻新大少》:歐陽震華「老」而彌堅
    「好」的劇集應該可分為兩類:一如山珍海味,味兒沒得說,但吃多了容易發膩;一如南方的大米飯,雖然味兒寡淡,卻怎麼吃也不生厭。其實說白了,也就是「主食」和「副食」之別。歐陽震華  《翻新大少》就是這樣一碗看似平淡無奇,卻又令人百吃不厭的「大米飯」。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聖孔子
    孔子說觀殷、夏之所損益,根據以往類推後世,「後雖百世可知也」,又說「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監,視也,意思是周之文章備於夏、殷二代,故當從周也,《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