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疫情令我們不能遨翔遠方,卻無法阻止我們擁抱自然,欣賞身邊的美麗。
到光明觀光旅遊,你體驗過玻璃橋的驚豔刺激,觀賞過農科大觀園的太空蔬果,徜徉綠道聆聽田園牧歌。
但你不一定去過回歸亭紀念公園,這是一處容易讓人遺漏的觀光和愛國主義教育聖地。
不帶情感的風景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美麗,感謝生活,美景在身邊,日子更幸福。
系列介紹,聽見·光明之美。
關注大腳丫正能量。帶你發現身邊的美。
第六篇,回歸亭紀念公園。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在香港各界的倡議下,由深港漁農界群賢捐資,選址光明大博山頂,興建香港回歸亭。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題寫亭名。立亭紀念香港這百年遊子歸家。
2019年,光明區委,區政府投資約2200萬元,對回歸亭及其周邊景觀進行修茸,改造成回歸亭紀念公園。使其成為以香港回歸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特色文化景觀。
景觀石牆敘述由新石器時代有文獻記載開始,香港自古是華夏一部分的歷史。
百年前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英軍強佔港島,至1898年,積貧積弱的清政府籤屬喪權辱國條約,租借名義割讓99年,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
修竹無聲,牢記歷史,繼往開來奮發圖強由當下。
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會受欺凌,落後就沒有任何尊嚴可言。落後就會被任人宰割。
強大就能站得直,強盛就能揚眉吐氣,富強才能維護自我,富強才能一雪前恥。
主權不允許商量,擲地有聲源自底氣十足。
恥辱謝幕,揚眉吐氣,百年遊子終於回家。
歷史不能選擇
現在可以把握
未來可以開創
感恩過去,珍惜今天,美好未來可期。
沿九十七級臺階拾級而上,九十七步,承載九十九載歲月。
鮮花見證艱難和沉重。
九七是數字,也是銘刻的歷史。
回歸亭記
九七年夏,港深漁農界群賢相聚於深圳市光明農場,同慶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倡議興建回歸亭。同傳熱烈響應,踴躍捐資。
荷蒙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題寫亭名。經半載努力,共舉玉成。斯亭立於光明農場大博山,面朝珠江口虎門要塞,背枕大嶺山脈南麓之吊神山。
一百年前,林則徐率領軍民於虎門銷煙,抗擊英軍炮艦之侵犯。五十年前,東江縱隊將日軍小分隊全殲於吊神山下白花洞。立亭於此,紀念香港回歸,意義深遠。
斯亭採用我國古典亭閣建築新工藝,以三百八十八塊水泥鋼筋構件組合建造,為重簷六角亭,亭高十三米,雕梁畫棟,氣派魏峨,亭上之浮雕,栩栩如生,有龍鳳呈祥,麒麟獻瑞,更有燕舞鶯歌,鵲報春回,亭頂天花飾以紫荊花圖案,山腰至亭,築九十七級石階,亭下四周新植茘枝九十七棵,寓九七之數也。
登斯亭,地闊天高,滿眼風光,東望群山,層巒疊嶂,鬱鬱蔥蔥,西眺平川,新樓林立,雲蒸霞蔚,光明,公明,松崗諸鎮,盡收眼底,南北果園,荔紅桔綠,溢彩流金,一派南國農村新景象,當蟬鳴荔熟,深港農友相聚於此,沐南海之暖風,浴叢林之翡綠,品茘山之鮮果,抒報國之情懷,回首往事,暢敘友誼,能不感人生之快慰,贊神州之壯麗哉!嗟夫!農足天下足,農豐天下安,科教興農,綠色回歸,是其時矣。適斯亭竣工,特刻碑以紀,聊以永志。
香港漁農界香港回歸紀念亭建設委員會立
一九九七年歲次丁丑仲夏奠基孟冬建成
常務委員黃九淵撰文
回歸亭前憶回歸,
先烈血恥沒辭推。
奮發圖強待光明,
後輩揚蹄奮勇追。
前人負重前行,當代需努力開創輝煌不辱使命。
金光閃耀前途更光明。
珍惜當下的歲月靜好,和平安寧繁榮富強來之不易。
感恩美景來之不易。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是記住落後就要挨打的史實。
把握機遇奮發圖強。
你來了嗎?光明一日遊看田園,上玻璃橋,賞農科蔬果,食光明三寶。
記住帶上孩子,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之旅。
回歸亭紀念公園地址
深圳市光明區光明街道農科大觀園對面。
自駕導航到:光明農科大觀園,大頂嶺森林公園
途經公交線路共有12條。分別為:B662、B873、B949、B963、B966、M206、M215、M218、M356、M411、M490、M532。
用熱愛生活的心靈,感恩的胸懷,智慧的雙眼,發現身邊的美麗。
走進:聽見,光明之美。
系列報導,敬請期待!
了解更多好玩旅遊資訊,關注大腳丫正能量大腳丫
正能量原創首發,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2020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