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園同步打造為全市第一個以回歸文化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0月14日上午,光明區舉行「深港齊攜手 共畫同心圓」回歸亭紀念公園開園儀式,此舉標誌著全市首個以「回歸文化、統戰元素」為主題的紀念公園、全市首個以回歸統戰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對外開放。這既是光明區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也是深港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喜事。
俯瞰回歸亭,環形公園道與回歸亭廣場呈現一個大「回」,回歸亭廣場自成一個小「回」。
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潔,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曾無非,光明區領導覃敬騰、劉桂林,以及市、區兩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光明區各街道、相關社區負責人,香港深圳社團總會、光明區各街道居港鄉親社團負責人,光明區港籍政協委員、企業家代表,居民代表等參加當天的開園儀式。
公園logo設計融入回歸亭和1997元素,讓遊客進一步加深對回歸文化的印象。
據悉,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於2019年2月23日開工建設,歷經5個月建設,於2019年8月30日正式竣工驗收,公園佔地面積5.85萬平方米,光明區委區政府按照「全市樣板、全區地標」的目標,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充分將「回歸文化、統戰元素」融入公園改造,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的「回歸亭紀念公園」。
回歸亭
回歸亭紀念公園竹林文化景牆
全市首個回歸統戰主題公園 做好深港合作大文章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互利合作,加強新時代深港聯誼,弘揚統戰精神,在香港回歸祖國20餘年之際,光明區委、區政府以「回歸亭」為核心,高起點設計、高標準建設,立足「全市樣板」,打造了凸顯回歸文化、獨具光明特色的回歸亭紀念公園,這也是全市第一個以「回歸文化、統戰元素」為主題的紀念公園。公園的建設,旨在打造全市樣板,構建平臺,傳播香港回歸歷史,弘揚統戰精神,不斷推動深港「親如兄弟」般關係更加鞏固。
回歸亭紀念公園紫荊花廣場
全市首個以香港回歸文化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光明紅色生態旅遊新模式
說到紅色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回歸亭背後的選址意義,回歸亭所處的光明區大博山,西面朝向珠江口虎門要塞,當年林則徐率領軍民在虎門銷煙,抗擊英軍;向南可遙望香港;山下的白花洞,則是抗戰遊擊隊根據地,東江縱隊將日軍小分隊全殲於此。可以說回歸亭選址的歷史意義重大,極具深意。
97級登山步梯,紀念1997回歸年
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立足「全區地標」,重塑人文景觀,景點兼具休閒性及文化性,相映成趣,寓教於樂。作為全市標誌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回歸亭紀念公園在新時代特殊的環境下,將進一步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品牌,擔負起愛國主義教育重任;同時,回歸亭紀念公園將充分發揮紅色旅遊景點效應,並與其周邊光明農場、光明小鎮等綠色休閒景點呼應融合,形成光明獨具特色的紅色休閒生態旅遊環線,為光明旅遊發展奠定基礎,發揮全區地標關鍵作用。
回歸亭夜景
公園設計「一軸一環多節點」,凸顯回歸主題
走進光明區回歸亭紀念公園,處處可見獨具匠心的設計,「回」字設計元素貫穿整個公園,凸顯回歸主題。公園景觀形成了「一軸一環多節點」結構。「一軸」即以香港歷史及回歸路程為文化主線,通過一條文化主軸線來記載祖國內地與香港同根同源、本為一家的歷史聯繫以及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意義,增強香港回歸文化的紀念性與歷史性;「一環」即增加環形騎行綠道並加以連通,激活綠道休閒健身功能;「多節點」即以茂密的荔枝林為植物基礎,通過園路連接多個景觀休閒節點,如入口廣場、竹林文化景牆、紫荊花廣場、景觀廊架、九十七級回歸臺階、回歸亭廣場、觀景臺、登山道和休閒廣場等,增強公園內部布景的多元性、趣味性以及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