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嶽池縣的治所,從明朝初年(十四世紀七十年代)自伏江裡遷(即舊縣鋪,今鋪芽境內,現秦溪鎮周家壩村)到翔鳳山南,即現在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六百多年來,一直成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縣衙門口前的一席之地,也就成了中心的視點:官府的公文和商家的廣告,多在此四周的牆壁上張貼;彰揚正義或懲治邪惡,常會聚眾於此舉行;文化娛樂場地的最佳選擇也不會離斯;民眾的冤情要事會到該處申述,朝夕消遺者也會情不自禁慢慢步去,就連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三句話不離「衙門口如何」,「衙門口那兒又發生了件什麼事」……
所以,
嶽池歷史悠久,人傑輩出,風景秀美,物產豐富。多有名人光臨,更有要員前來,留下他們足跡:
明朝末年某天,相傳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來到嶽池縣城,在衙門口遇到一個啞巴喊冤,用千兩紋銀收買一塊爛衣布的計謀,尋找到受害人,為其伸了冤。故事《張獻忠計審破衣案》在《古今故事報》第290期發表後;《民間故事選刊》2002年2期選發,受到好評。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是大西開國也是唯一的皇帝。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衊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1883年(清光緒八年),14歲的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於佑任,在父親於新山的帶領下,經過衙門口,到翔鳳山觀看石刻。於新三早年隨同鄉劉金山到嶽池開「正興當鋪」多年,先作夥計,後當老闆。1920年,江防軍餘際唐部被川軍鄧錫候的師長黃隱率兵打敗,逃跑時將當鋪財物搶劫一空,於新三才不得不返回陝西三原縣老家,安度晚年。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校董等。
民國28年(1939年),創辦「新三中學」,即今嶽池縣第一中學的前身。
二十世紀初,張瀾在廣安蒲殿俊創辦的「紫金精舍」書院任教,一次回南充時路過嶽池,到陳樹棠的樸園藏書查找資料。陳陪同張經衙門口去翔鳳山欣賞石刻。所以後來張寫詩《贈樸園》:「聞道樸園富簡篇,輒思耄學效前賢。何時許我女郎嬛至,寢饋巾箱住十年。」
張瀾(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漢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清末秀才[1] 。中國民主革命家。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國民主同盟主席[1]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有《說仁說義》、《四勉一戒》和《墨子貴義》等。
1928年,14歲的著名戲劇藝術表演家吳雪,考入嶽池縣高等小學堂,課餘常經衙門口到東街的茶館去參加票友座唱,他的唱腔與表演天才嶄露頭角,在縣城傳為美談。
吳雪(1914-2006),原名吳開元,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普安鎮人,中國近代著名藝術家、編劇,歷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藝術二局局長及文化部副部長。其代表作品《抓壯丁》生動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四川農村的現實生活,揭露了官、紳、兵、匪的醜惡行徑,反映了國民黨統治區徵兵政策帶給人民深重的災難。
國際著名書畫鑑定家楊仁愷,1915年出生在嶽池縣城大東街,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常到衙門口的小古玩攤點受藝術燻淘有關。
楊仁愷,號遺民,筆名易木,齋名沐雨樓,四川嶽池人。享譽海內外的博物館學家;書畫鑑賞大師、書畫大家、美術史家。曾任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成員、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魯迅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因其傑出貢獻,授予了「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被譽為「國眼」。楊仁愷先生是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考鑑、拯救及中國文化世界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海內外影響深遠。
1931年,吳佩孚因走黴運到二十軍軍長楊森處混日子,在嶽池住在翔鳳山頂的旅部,白日他不好意思出門,晚上偷偷一個人到縣城小巷遊逛,在小店吃食鬧出笑話。其事被《山海經》等雜誌刊出,群眾爭相傳看。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並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1951年初,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以川北行署主任的身份,多次到嶽池檢查指導工作,出入於嶽池縣衙門口,在那兒他留下許多匆忙的足跡。因為嶽池是川北行署的土地改革試點之一。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男,字國光,中國湖南瀏陽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
1965年秋,作為「大三線」建設副總指揮的元帥彭德懷,到華鎣山了解三線建設情況。住在環境幽靜的縣委小招待所。他聽說嶽池是雙槍老太婆的故鄉,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曾在縣衙門口內右側參觀關押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的陳聯詩的監獄舊地。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軍事家。原名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
1978年秋的一天,趙紫陽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時,到嶽池檢查指導工作,住在縣委小招待所,經過嶽池衙門口去武勝縣。小車開到喬家鎮的公路時,被一貨車擠到田中,差點釀成車禍。嶽池公安局長曾凡澤等人要追究貨車駕駛員的責任,趙紫陽搖搖手說:也沒傷到哪兒,算了吧。貨車駕駛員感動得熱淚盈眶。
趙紫陽,1919年10月生於河南省滑縣,193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趙紫陽同志在地方先後擔任過中共縣委、地委、省委主要領導職務;在改革開放前期,趙紫陽同志先後擔任過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過有益的貢獻。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務。
清朝時代的嶽池縣衙三堂
清末民初,民眾到嶽池衙門口或身背冤牌,或到縣衙擊鼓。如喊冤者眾,表明世道非安,民不聊生,難以度日,打架鬥毆糾紛頻繁。
二十世紀初到三十年代,四川軍伐割據,戰亂不斷。他們為了擴充實力,千方百計收刮民脂民膏,田賦一年數徵,稅種多如牛毛。
據家住北外街筆者的老師唐化嵐介紹,1929年,二十八軍師長羅澤洲部駐嶽池時,開徵1939年度的田賦糧稅,並隨糧附加臨時軍餉,次年又以「保護嶽池而備戰」為由,開徵1940年到1946年共計7年的田賦糧稅。當時有民謠唱:「好個羅菸灰,真會刮地皮。駐嶽兩三年,天高好幾尺。」(因羅澤洲吸大煙,故別號羅菸灰。)1931年,二十軍楊森佔領嶽池,4年共預徵19年的田賦。當時有《苛捐雜稅多如毛》的順口溜說道:「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餘屁沒捐。苛捐雜稅多如毛,整得百姓喊皇天。」許多民眾交不起賦稅,被抓進監獄,每逢農曆三、六、九日嶽池當場,就有一批無辜民眾,被押到衙門口示眾後,再經南街拖到教場壩即今九龍廣場那兒處死。駐嶽池的軍伐最殘忍的要數旅長夏炯與向廷瑞,因殺人太多,被稱為「夏馬刀」、「向屠戶」。他們本想殺狗給猴看,逼迫民眾交出血汗錢,可交不起賦稅者也只得讓軍伐把命拿去。他們覺得冤屈,有的本人或家屬哭哭啼啼大喊冤枉請求饒命,可劊子手們連眼也不會眨一下。當時中共地下黨特支書記金化新,看到無辜民眾自衙衙門口拖去被殺的情況,在詩文中寫道:你哭什麼?你哭人家就不殺了嗎?只有奮起,挺直身子什麼也不要怕!
因從衙門口經過拉出去殺害的人一多,竟管那兒屬十字交叉路口,逐漸成了不吉利之地,昔日熱鬧去處也變得冷清。一般群眾白天不敢再去,晚上令人有陰風習習感覺,膽小者寧可多走路繞道而行,也不敢路過那兒。
由於苛捐雜稅太重,許多窮人被逼上梁山,盜匪四起,讓民眾過著提心弔膽的日子。參加建國後第一屆編修縣誌的黃錫全在1986年說,那時嶽池縣城郊區農民的耕牛常常被盜或強搶,每天下午天沒黑就牽到禹王宮等地集中拴管,讓其安全過夜,次日晨早再牽回去耕田。城裡的居民看到農民都到縣城來找避風港,天沒黑盡也早早地關了房門不再出去,於是衙門口就幾乎變成了死角。
抗日戰爭暴發後,衙門口成為嶽池人愛國精神的表現場所。有熱心人士將從收音機得到的有關抗戰的新聞或消息,用紙寫出張貼在衙門口的牆壁上,吸引人們了解全國形勢,從而增長愛國熱情,積極投身到抗日激流中去。
1937年7月,嶽池縣城中小學進步師生遊行示威,聲援北平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日的正義鬥爭;同年12月,嶽池縣抗日運動委員會和抗敵後援會成立,發動城鄉民眾實行全民抗戰,動員參軍、募捐衣鞋等救援物資;1942年4月26日,嶽池全縣工、商、學各界聯合首次舉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大會;1943年7月,縣城機關法團職員、學校師生和居民集會,歡送參加青年遠徵軍的90名學生出徵抗日……這些集會或活動,有的在衙門口舉行,有的在此久久停留。衙門口的地上,留著嶽池愛國人士的滿腔熱情。
1944年8月,美空軍某部「B—29型」轟炸機在對日作戰返航中,因機械故障迫降於嶽池縣大石鄉宋家溝收割後的稻田中。受傷的兩名飛行員與一名機械師,經縣衛生院治癒歸隊前,好客的嶽池人在大北街設宴送行。離衙門口很近的北街三元館,特色菜鳳尾腰花、桂花魚、雞鬧等紛紛被端上桌。因色香味俱全,獲得外國朋友稱讚。酒過三巡,跑堂的夥計高喊一聲:「來了——銀絲釣龜,請慢用!」就將一大碗香噴噴的菜放在餐桌中。陪同的嶽池人知道這是用粉絲煮的油炸豆腐,上面的椒油泛著紅光,銀白的粉絲在湯中微微晃動。油炸豆腐時隱時現,好像烏龜在水中悠閒遊樂。端菜的夥計剛退,早有人舉筷挑菜品味。年長飛行員滿臉絡腮鬍子,高大個,說話哇啦哇啦的。他不時伸出大拇指,誇耀一番嶽池菜好人更好。年輕飛行員的長條臉上傷跡顯現,沉默寡言,只在別人說到高興處他才微笑一下。機械師叫湯姆,身個矮胖,他見有人吃得有滋有味,學著中國人的樣,用筷子笨拙地將油炸豆腐夾了一砣送進口中。誰知他的臉頓時變得通紅,猛地轉過身去,將吃下的東西哇地吐在地上。隨即他伸手在口中亂摳,後又張嘴呼出粗氣,豆大的汗珠向外冒,顯得十分尷尬。
他為啥會鬧出這等笑話?當時正是夏末秋初,天氣炎熱。而油炸豆腐煮在放了一層燙油的湯中,看起來似乎一點熱氣也沒有,可實際溫高。湯姆看到這道菜沒冒熱氣,以為不燙,結果當眾出了醜。一時成為笑柄。
美國兵在嶽池吃油炸豆腐被燙了嘴一時難受,可他看到嶽池人的熱情,宴後又在衙門口前舉行簡易歡送儀式,離去還是顯得非常高興。這事在全縣傳開後,有民眾專門到衙門口去尋找外國人離去的足跡。以便有更多的茶餘飯後的談資。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為打內戰,國民政府大肆拉兵派款,並把任務一級級地分解到基層。在此過程中,各級官員趁此大撈好處,中飽私囊:催捐收稅貪汙截留,派兵抓丁收受賄賂。整得民眾怨聲載道。嶽池民間流傳著一首《鄉長吃得油上油》的民謠,說得很形象:「鄉長吃得油上油,保長出來啃骨頭。甲長好像搜山狗,逼得民眾眼淚流。」
由於戰亂,造成物資緊缺,通貨澎漲,窮人苦不堪言。唐化嵐1983年為清光緒版《嶽池縣誌》作注釋時,在辦公之餘閒聊到,他曾在嶽池衙門口路過,撿得一張淡黃紙,上面寫有順口溜說:「早上錢買米一石,中午能購兩斤鹽。晚上買盒火柴用,老闆還說再添錢。」簡單的幾句話,把貨幣乏值的情況反映得淋漓盡致。
由於戰亂,由於官場的腐敗,再由於天災人禍,就把廣大民眾逼到饑寒交迫的的死亡線上掙扎。群眾為了生存,不得不起來抗爭,所以反內戰反飢餓的呼聲一日高似一日,一浪猛似一浪。
1946年5月,嶽池中學校長陳爾康貪汙學生的學雜費,影響了學子的正常生活與學習,激起公憤。有正義感的師生和家長湧到衙門口,強烈要求縣政府對腐敗校長進行公開處理。迫使當局不得不將陳爾康的校長職務革去。
1948年,為了組織對國民黨的抗稅抗丁活動,反對內戰,中共嶽池地下黨領導了嶽池武勝起義。失利後,一批共產黨員與革命群眾被抓捕入獄。革命志士雖經特務的嚴刑摧殘,仍繼續與國民党進行反內戰的鬥爭。雙槍老太婆的原型之一的鄧惠中,顯現得特別堅定不移。
以嶽池縣江西館小學校長身份進行地下革命工作的鄧惠中,為了支持丈夫到延安,不但主動挑起了養育三個兒女的重擔,不把田產賣後交鄧福謙作路費。丈夫走後,她一心投入地下革命工作,發展了大批地下黨員,組織和領導了反飢餓反內戰的鬥爭。嶽池武勝起義前,做了大量的後勤工作。當她被特務在江西館小學抓捕後,押送經過嶽池衙門口時,有特務對她說:只要你跨進了這道門口,再關進左邊的監獄,就沒那樣好過了。只要你先把共匪的情況向我們說清楚,不再與黨國作對,你就可以不進這個衙門口,你還是當你的校長。鄧惠中堅定地說:你們能停止打內戰嗎?如果你們不能,那我就沒有啥子好說的。你們會怎麼做?我早就料到有這麼一天。說後毅然跨進衙門去。
特務在她的身上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妄想用親情來動搖。除已抓捕了次子鄧誠外,還把她的長子鄧葉甲、女兒鄧葉芸、侄女張淑珍抓進了縣監獄。可都沒有讓特務得到什麼,氣得特務只好把這一家人又從衙門口押出,將她與鄧誠送到重慶渣滓洞監獄,最後與兒子鄧壯烈犧牲。其他三人送到合川繼續關押審訊。1949年,川鄂邊綏靖公署主任羅廣文奉命實行大巴山政治布防任務,對華鎣山進行大搜捕派少校儲運員馬列帶綏靖工作隊到嶽池,搜捕地下黨員和反內戰的愛國民主人士。並命令張如林營進駐嶽池,執行清剿任務,在衙門口等處張貼布告,妄圖嚇唬地下黨員與進步人士。嶽池革命志士採取晚上撕毀布告等方法,與之作黎明前的鬥爭。
1949年12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由廣安進駐嶽池,受到城鄉人民熱烈歡迎,嶽池獲得解放。全縣人民從此開始建設自己山清水秀的家鄉,盼著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美帝國主義把侵略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威脅著中國的安全。嶽池人民也和全國一樣,奮起保衛自己的祖國,反對侵略者,1950年12月15日,成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嶽池分會,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同月,2000名青年參加志願軍赴朝參戰;1951年3月25日,縣城各界群眾舉行抗美援朝遊行大會,隊伍停留衙門口時,聲討美帝侵略罪行的口號特別高昂與激憤,愛國熱情得到更加提升。
中南街的小商黃朝興與妻子李建秀,變仇恨為行動,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在家庭人口多,經濟條件差的情況下,仍捐獻近100公斤重的唯一大肥豬和現金30元,給中國人民志願軍買飛機大炮,抗擊敵人。他的愛國擁軍行動一時在全縣傳為佳話。為了宣傳他的擁軍事跡,縣文化館曾組織編寫一首歌,並在衙門口搭臺教唱。歌詞是:「南街有個黃朝興,開個小店賣涼粉。他用粉渣來餵豬,餵個豬兒肥滾滾。前線回來志願軍,報告殺敵立功勳。黃朝興聽了好振奮,要向親人表寸心。美帝入侵人人都仇恨,保家衛國個個有責任。他把肥豬獻給了志願軍,嘿!他把肥豬獻給了志願軍。」
黃朝興的愛國精神和先進事跡,激勵了嶽池人民的抗美援朝熱情,全縣幹部、群眾投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增產節約、擁軍捐款活動。嶽池共捐錢、糧、物折合人民幣50餘萬元,購買飛機3架,大炮2門。其中工商界捐獻21萬多元。除捐購「嶽池工商號」飛機一架外,還捐購了大炮一門。成為全國在抗美援朝捐獻活動中6個先進縣市之一,受到黨中央的表彰。
1953年11月,嶽池開展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活動,同月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有關部門在縣城衙門口等地採用張貼布告,運用文藝等形式宣傳總路線精神。到1956年,全縣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衙門口邊角處擺攤小販搬遷與合併,商業現象轉移。
1958年1月,全縣場期由每旬3次改為1次,衙門口逢場期零星經商的場面幾乎絕跡。同年9月,農村實行居住集中化,隨後城鄉普遍辦公共食堂,同時抽調機關幹部、農民與城鎮居民15萬人上華鎣山大辦鋼鐵;抽調民工一萬六千人,由縣農業基本建設指揮部領導,投入「農田園林化、水利化、綠化」的基本建設。衙門口等地人流多的大街小巷及顯眼的高地,拉滿或寫有大躍進的標語口號,如「總路線萬歲」,「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一天等於二十年」,「超英趕美提前跨入共產主義」,「為完成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為鋼鐵元帥升帳而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畝產萬斤糧,超過全國先進縣」,「奮戰三年,徹底改變農業落後面貌」,「大戰蟠龍山,舊貌變新顏」等,抽調機關幹部、場鎮居民近萬名,日夜加班,大戰蟠龍山。
為了顯現大躍進的姿態,建有師範校東的「萬斤大學」與高埡口的「萬豬場」……
「三高五風」與「一平二調」在全縣盛行,衙門口成了大躍進縮影的顯視儀。
由於幹部的瞎指揮,加上連年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了極大的生活困難。農村最少時每人每天只有四兩糧,每餐平均一兩餘。社員從公共食堂打回去的菜米糊糊,照得見人影子。喝下肚去就餓了。為了飽肚,多數村民以野菜、草根、樹皮充飢,連白泥巴也成了口中食。許多人患了浮腫病,一些人加上身病體弱者就提前升了共產主義天堂。熱鬧非凡的衙門口,一時變得冷清蕭條,就連到縣委縣人委去反映困難要求救濟的群眾也顯得有氣無力。
筆者1961年考取了嶽池師範校,有鄉友勸我說,你不要去讀那個書,讀了今後當個教師,整天吃粉筆灰灰有什麼好?而今有些當教師或幹部的,說一個月的工資在黑市只買得到兩個南瓜或幾十斤紅苕,有人喊他們是南瓜幹部或紅苕教師,所以就回家了。你不如趁早當農民,莫去讀書好了。
因我喜歡讀書,所以仍然堅持上了學。當我首個星期天第一次與同學陳啟友等幾人同到衙門口時,看到來去的行人不但很是稀少,而且沒有生氣,衙門口並無想像中的威嚴。上南街與東街的商鋪,及北街的餐館更是門可羅雀,我的心中有股說不出的滋味。
陳啟友說肚子餓了,要找點東西吃。我們就到衙門口的南對面,那兒有個小食店,正賣「藤兒菜」與「小素麵」。我們一打聽,藤兒菜不收糧票,可每碗價格1元錢。那時每元人民幣是我們學生一月夥食費5元錢的五分之一,相當於我們農村來的窮學生6天的生活費,所以我們不舍花去,只得拿八分錢加二兩糧票,去吃一碗小素麵。
幸好1961年春公共食堂下放,父母接受安排公社幹部到家中吃了幾餐派飯,所交付的一斤二兩四川糧票全給了我,不然我就只好退出這家小麵館挨餓了。
小素麵名副其實。我因平時沒糧票很少進餐館,加上自己個高體寬嘴巴大,那一小碗麵條在我餓極了的情況下,筷子輕輕向嘴裡一刨,只聽呼兒一聲,我還沒吃出碗中物的滋味,那麵條及麵湯就梭進了我的肚腹中。同學睜著大眼看我狼吞虎咽,都齊刷刷地盯著我,意思是你咋個這樣窮吃餓吞的現洋相?一個同學說:「你吃得好神速呀?」我雖然顯得有些狼狽,卻自找臺階下:「咋個黎梓衛的『楊三口』搬到嶽池縣城來了?」有人問我這樣說是啥意思,我就給他們解釋:解放前黎梓衛有個麵店的老闆姓楊,他所賣的小面不但量少味也差,不知情的客人前去進餐,每碗可一口吃完面,一下喝盡湯,吃過之後感到憋火,可又不好發作,只得長嘆一口氣。所以別人就給這家老闆取了歪號叫「楊三口」。
同學們聽了楊三口的故事,也都搖搖頭,有人說:現在大家都感到飢餓,這麼小小一碗麵條,當然就覺得遠遠不能飽肚了啊。
1962年經過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嶽池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衙門口又漸漸恢復了昔日的熱鬧景象。
我在嶽池師範讀書時,平時晚上要上自習,只有周末的夜晚才能出校。所以我們每到星期六下午,就早早盼著吃了飯,邀約要好的同學去逛縣城。每次出校,停留最久的地方就數衙門口。因為那兒辦有個燈籠報。
燈籠報高約兩米,由6塊長方形木框鎖著的玻璃組成。以固定「門」用的那種「活頁」連接,可展可合,能搬能移,很是靈活。內裡照明最早使用煤油,後改為電燈。利用走馬燈光照明的原理,把報文抄寫在白紙中,再反貼在框內的玻璃上,字跡映現得清清楚楚。
燈籠報的內容豐富多彩,有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有黨政重大決策,嶽池的要聞要事上面可見,也有本地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軼聞趣事點綴其中,縣人的文藝作品錦上添花。有則典故,至今我還牢牢記得。
故事說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的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他的舊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共用中間空地。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雙方官位顯赫,不敢輕易了斷。
千裡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寬的巷子。張家不仗勢壓人和兩家禮讓之舉被傳為美談,流傳後世。
燈籠報的字寫得特別工整漂亮,而且字體各異,大小相宜,雜有美術字,讓人稱譽。所以小小的燈籠報前,我去時常常有人圍觀,有時還要等別人讓出位來才能擠上前去,一飽眼福,了卻出來前就產生的觀報強烈願望。
前不久我與1922年出生的戴平富老人閒聊到衙門口的燈籠報時,才知道主辦者為當時文化館,其主意是館長楊繼祥所出並親自辦理。報上的內容,大多都由她一手選定。抄寫報文更是館內高手。而好多標題,又多是從小就酷愛書法的常到文化館看書的戴平富作品。
大約由於燈籠報的原因,衙門口又變得熱鬧起來,尤其是晚上,十點鐘前總會三五成群地聚集在那兒,就連寒冬也是如此。
鬥轉星移,時間飛逝。文化大革命的烈火猛地燃燒到了衙門口。先是大字報鋪天蓋地貼滿四周,標語口號從縣級機關穿過衙門口一直拉到南街,遍及小巷。接著破「四舊」,立「四新」的狂風猛卷,古蹟被砸爛,文物弄到衙門口當眾燒毀或搗爛。就連繡(畫)有士女圖的衣褲和家具,也沒有逃脫火焰山。
1966年10月,嶽池第一中學的「1030戰鬥隊」成立。聽說他們成立起來主要任務是抓斗「走資派」(即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就讓人們無形地分成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表示堅決支持打倒當權派;另一部分則表示反對,認為對當權派不能一概打倒。於是就形成並成立了兩派群眾組織。一派名「嶽池縣紅衛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簡稱「革司」),一派叫「嶽池縣紅衛兵革命聯絡站」(簡稱「紅聯」)。
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後,打倒「走資派」的狂風席捲嶽池上空,衙門口成了揪鬥走資派的必經之地。書記、縣長與局長、主任們,被押過衙門口,弄到紅旗臺,掛上黑牌,一溜長串地或彎腰恭立,或被強按跪地,或被提站到高凳上,雙手長久平伸「坐飛機」,或戴著尖尖的重高帽受體罰……群眾中出現了對當權派們的「革」與「保」,就連一家人,也自然地分成了兩派。要造當權派的反者,欲置他們於死地而後快;認為對他們不能如此亂整的而應該保護起來者,就把當權派視作寶貝護佑起來。衙門口頓時亂成一團糟。
為爭論「革」與「保」的誰是誰非,兩派群眾的勇猛者跳到衙門口前的紅旗臺上,手指對方,唾沫橫飛,唇槍舌戰。始時爭得面紅耳赤,繼後向對方噴吐唾沫,再是安上高音喇叭吼,比哪個的聲音大,整得附近的居民不得安寧;再是揮手動腳,大打出手,欲用拳頭徵服對方;再次發展到動用木棍、鋼釺,或扔磚頭、瓦片,最後聚集到縣人武部強搶槍枝,欲用武力壓倒對方。
「四清運動」中,筆者曾被抽調華雲分團打雜,工作團解散時,領導叫我到天寶小學任職。因沒有行文,我不便在那兒工作,就打算到縣文教局問問如何辦。當時正碰到兩派群眾黑壓壓的集中到紅旗臺附近,相互都打著旗幟,高喊口號,眼見一場大戰即將發生時。我不想參雜其中,就退至新中旅社處,打算住下來等待群眾組織散去再去文教科。
此時從招待所那頭急急走來一個中年漢子,他背上插著一面紅色旗幟,寫著黃色文字「嶽池縣裕民小學紅色文教造反戰鬥隊」。我一見他大喜過望,拉著他的手問:「文德君,你也參加了學校的群眾組織?」他把我拉到大街的一邊,悄悄告訴我:「什麼群眾組織?實際只有我一個人。」我睜大了眼睛,久久地盯到他。
文德君是我1965年「四清運動」中結識的朋友。他是嶽池縣裕民小學的語文教師,寫得一手好文章。我曾看到他在《南充報》上發表過作品,對他特別崇拜,所以我們在一次會議中就相識了。因兩人愛好一致,氣味相投,也比較談得來,相互間都有好感。
他見我如此態度,就給我解釋,說他的戰鬥隊只有他一個人,司令是他,隊員也只有他。
我問他為何要這樣?他哈哈一笑說:「你沒見到紅旗臺的兩派鬥爭很厲害嗎?我上午來時他們就在那兒鬥來鬥去的,有的人連午飯也沒回去吃,現在已經將嗓子喊啞了。我這是為了清靜,更為了哪一派也不參加,才想出了這麼個不得已的辦法。如果有人來動員我參加群眾組織,我就有了託詞,說我已經參加了。要是我不這樣辦,人家會說我當逍遙派,攻擊我不聽毛主席的話,不關心國家大事。啊,對了,為了表示我的進步,本人已經將名字改成『文永紅』了。」
見我還顯茫然,他就小聲地附在我的耳朵邊說:「我還想靜下心來寫點東西,並好好研究一下教材,免得誤人子弟。」
聽了他的表白,我才下決心就在天寶小學呆下去,因為那兒地處偏僻,還是一片靜土。
次日一早,我就離開了嶽池縣城,離開衙門口前紅旗臺那個兩派爭鬧的是非之所。
彈指一揮間,十年轉眼過。
1978年2月底3月初,嶽池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名曰「萬人大會」,其規模之巨,參會人員之多可謂空前。筆者當時在嶽池縣中和區革命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日夜都坐在電話機旁,負責收集數字,反映情況。會議報到那天,最後一批參會的大小隊隊長上車後,就聽到區委書記李克文從縣上打回電話,叫我立即組織一部宣傳車,為農業學大寨造輿論壯聲勢,要求在當日天黑前車到縣城。接受任務後,自己感到壓力太大。當時區上除有播音器材外,其他都要想辦法。區廣播站的播音員,也因事離去;宣傳車播放的音樂與農業學大寨的口號及宣傳內容,上面沒有來得及印發;區上沒有車,還得找輛大車。領導既然信任,自己必須千方百計辦好,才不至辜負領導的期望。那時筆者正置精力旺盛,也還敢於擔當,於是就與還在中和區域內的興光廠聯繫車子,請中學的語文老師播音,立即安排區廣播站的機修人員作好裝機準備,自己則抓緊時間趕寫嶽池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的賀詞。幾個人緊鑼密鼓,積極配合,很快就把宣傳車按計劃安裝完畢。
天黑前我們一路宣傳把車開到縣城,停到衙門口前,重播錄製好的帶子中的內容,即反覆依次播放有關農業學大寨的歌曲,學大寨趕昔陽等的口號,中和區委、區革委的賀詞。四個大喇叭安放在前後左右,從不同的方向發出很大的聲音,增強了會議的氣氛。在衙門口宣傳之後,向東街到嶽池中學,返回經環城東路又到嶽池一中等參會人員集中住宿地再播放,為農業學大寨鼓勁助力。
1978年6月,嶽池縣成立處理審幹遺留問題領導小組,給歷次受到錯誤處理的幹部與群眾平反。之後筆者調作區委組織委員,承辦受過處分人的申述,常到縣城與有關部門出入,碰到認識或陌生的人從衙門口經過,或問問他們的情況,或給其指指去向帶帶路。當時筆者在心裡說,衙門口這兒是申述上訪者的通道,將見證他們帶著希望而來,再因得到圓滿解決而胸懷激情而歸。
大約是1980年春,去縣城報送我接手的最後一份材料,在衙門口正碰上師範的一個文姓同學從文教科出來。他顯得非常激動,眼中滾著淚水。他說他在「四清」中受了冤枉,被開除公職。這下好了,他的問題落實了,又要當老師了。他掏出身上的文件,要給我看。還把我緊緊抱著,久久不肯放開。我要是當時會照相,並帶著相機,把這個激動的場面拍下來,那有多好!可我沒有,只能讓衙門口來記憶這個場面了。
嶽池衙門口,難以讓人忘懷的歷史印記,星星點點,零零碎碎……
80歲以上一直在嶽池居住的老人不會忘記,每到夜晚,就會有人從衙門口經過,再返回各自管理的街道,邊打鑼邊喊:「一更天羅」或「二更天羅」.....。這叫打更。打更人稱作更夫。嶽池一般把晚上戌時(7到9時)作為一更,亥時(9到11時)為二更,子時(11至1時)為三更,丑時(1至3時)為四更,寅時(3至5時)為五更。五更一打,表明卯時(5至7時)將到,天快亮了。據1922年出生的戴平富老人介紹,嶽池的更夫一般由家貧且有一定的責任心者擔任,東西南北四門各有人負責。為了保護其負責地段的安全,他們到時把柵門一關,就不讓人隨便進出。如要開柵,會被盤問,無由不會允準。更夫的生活費用,是在過年過節時,由其到各家各戶收取,富者多出,貧民少給。嶽池的打更鑼與報更聲延續到1949年12月解放。
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嶽池分南東北三條大街,舉行火龍表演。其經過是:一群青壯漢子,頭包布帕,光著上身,下圍腰布,舉著龍體,在咚咚的鑼鼓聲中閃亮登場。領頭的兩個漢子,在前面開道。他們手執用長繩拴著炭火簍子快速地揮舞著,在身前身後頭上胯下旋轉,劃出光彩奪目的各種圖案。火龍緊隨其後,被舞龍漢子玩出各種姿勢與動作。這時街道兩邊早有人作好準備,將裹著火藥的煙花筒,點著燃燒,對著玩龍的漢子噴出股股火煙。頓時街道裡煙霧瀰漫,火藥味濃烈地飄散開來。此時鑼鼓更加高昂地敲起來,兩邊街道的群眾歡呼跳躍,把氣氛喧染得更為熱烈。漢子鼓足了勁,把火龍玩得更快,掌龍頭者將開關一扭,那火龍就噴吐出濃烈強煙,與街道兩則噴出的火焰互相交映燃燒。龍在煙火中翻騰,時而飛躍,時而下跌,時而左擺,時而右搖。那高熱度的火焰把玩龍漢子的裹頭布燒著火了,腰圍的溼度很快被烤乾而燃起了洞,他們的皮膚也被烤燒得噝噝作響。可他們跳得更加劇烈。觀看的人們更大聲地尖叫,歡呼,躲閃,有的後退,再次激起玩龍人的興致,剌激出的猛勁把火龍玩到讓人眼花燎亂的程度。使觀賞者驚心動魄,身緊肢顫。可那些舞龍者卻在一陣激越的鑼鼓聲中,飛出了火海焰洋。
嶽池的火龍以南街玩得最好,不管是玩龍人的技藝,火龍製作的精良,還是街道兩邊放射的火焰強度,都可稱首。解放後因玩火龍畢竟危險而自動停止。
1992年的嶽池縣衙門口
嶽池現在安置保安的縣衙「門」,解放前夕是一道高兩丈餘的半圓拱形門洞,釺子做的兩扇門,常年敞開,很少關閉。行人從門洞進出,此門猶如虛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縣級機關新建樓房,順便將衙「門」作了維修。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衙「門」用鋼筋與水泥、磚頭修建成上面平頂,兩邊直柱抬著的方形寬敞門。門洞的規模與現在的差不多,可通大小汽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嶽池學習蓬溪,提出兩年實現在工商登記冊上企業抹去「國營」字樣的目標,於是加快了改革步伐,全縣企業紛紛解體,職工下崗。丟掉了鐵飯碗的企業人員,要求解決工作及生活問題者,自願集結向縣委、縣政府反映。有的領導覺得難以應付,就在衙「門」上打主意,先是撤去平頂「門」,改建雙柱無頂的門洞,以鐵釺做成鐵門,下加滑輪滾動開關。如有群眾集體欲要進門,鐵門一關,能將群眾攔在門外。
又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任職,將雙圓柱改變成一方一圓兩柱。在「門」內左旁新建保安室,置保安數人,日夜堅守。如小車進出,遙控放行。步行則從門內門經過。發現上訪行跡可疑要求進入者,保安必細加盤查。如有三人以上齊進,就會阻在「門」外,所以衙門口常常有群眾匯集。
再一屆領導上任,新安獅子一對,以壯聲威。但有問題上訪者仍然不懼聖物的勇猛,還是想進衙門找領導解決問題。他們殊不知而今的領導,包括各部、委、局、室的主要負責人,其辦公室的「門」也是變換多次,並由過去的敞開接待群眾,變成關閉嚴緊,以便安心「辦公」。領導如不主動打開,誰也不知室內有人,反會以為官們下基層深入群眾去了。如此關「門」,豈能輕易尋找得到?上行下效,各級各單位,更換機關「門」,也在大門前設崗置保安,管理入進者。筆者曾到某小學向老師請教一事,被保安阻在門外,問有無預約。因不知對方電話號碼,結果被阻不讓進。連一個小學老師都難予求見,何況局長、主任?前不久筆者從縣衙門口經過,一個老朋友拉著手說:「現在的衙門守得太嚴,怪不得幹群關係日益惡化。何時才能將「門」放開,讓老百姓像以前那樣,機關隨時都可進去?」
筆者自1982年調入縣誌辦公室工作,住到後山大院。最初每天早上到衙門口取牛奶開始,進出好幾次,衙門口發生的事,不少耳聞目睹。特別大的活動,重要節日的慶祝,元旦、春節的文娛活動等場面,比如各種曲藝隊伍及其組織的高亭、秧歌、腰鼓、旱船、歌舞等,在衙門口前的活動情況,都浮現眼前。正月初一,各鄉鎮及社區,到縣委、縣政府門前拜年及領導的接待等過程,也活靈活現在眼前。至今回憶起來都讓人興奮不已。
▲ 作者簡介:
拾民金,真名金青禾,原名金清合,筆名嶽志碧、嶽志今,四川華鎣市人。1964年嶽池師範校畢業,任過小學教師、區掃盲幹部和組織委員等。1982年調嶽池縣誌辦公室工作,先後被評任為編輯、副編審、編審。主編有《嶽池縣誌》(獲四省社科獎)及《嶽池年鑑》、《中共嶽池地方史稿》、《光輝五十年》(均獲省級獎)等書。參與民間文學集成工作,獲省藝術科研成果獎。1993年、1999年分別被四川省政府、中國年鑑研究會授「修志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年鑑工作者」稱號。有千餘件小說、故事、曲藝、史料、新聞等作品在各級報刊站臺發表,其中26件獲全國、省、市級獎,50餘件被報刊選載或集結出版。著有故事《嶽池的傳說》(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收入「華僑華人研究文集」)、《雙槍老太婆的故事》(改編為電視劇《雙槍老太婆傳奇》)、《華鎣山武裝鬥爭故事選》、《光耀千秋》、《廣安名人覓蹤》、《廣安龍門陣》、《龍的傳說在嶽池》、《鄧小平的傳說選》,小說《華鎣少年遊擊隊》、《小平之初》,記實文學《埋名英雄柴雲振》(中共廣安地委宣傳部推薦為革命傳統教材)。《中國百科專家人物傳集》、《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典》等收有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