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正因為有了堅實的工業體系,我國才能在經濟發展上穩步前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唯有工業強大才能有長遠的發展。如今我國工業基礎雄厚,正在向中高端工業上邁進,而能率先完成工業轉型的城市,自然是工業最為發達的那一個。
在改革開放之前,提到工業城市我們都能想到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天津、唐山等共和國長子,而到了今天,我們再提起工業城市,想到的是上海,蘇州,東莞,泉州這些經濟重鎮。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國的工業30強城市,預測一下有哪些城市能夠率先完成產業升級?
工業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一項基礎指標,因此,工業增加值是最能體現一座城市工業規模,工業實力的一項指標,下圖為2019年中國內地工業增加值30強城市。
我們把30座城市的工業實力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上海,深圳和蘇州。上海的工業增加值達到了9670.7億元,位居首位。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城市,它的工業實力也是我國最強,而且上海的外溢效應特別高,與上海鄰近的蘇州以8316億元位居第三。深圳以9587.9億元位居第2,與上海的差距不大。
第二梯隊則是重慶至南通,即第4到第18這一區間的城市。重慶作為第二梯隊的老大,是中西部城市中唯一一座進入十強的城市,2019年,重慶的工業增加值為6656.7億元,位居第4,雖然與第一梯隊有著不小差距,但是重慶也是最有希望進入第一梯隊的城市。目前重慶正在工業轉型,在鞏固提升汽車、電子製造兩大支柱產業的同時,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消費品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也在迅速發展。
第二梯隊裡主要是各大經濟中心城市,省會城市中以廣州、武漢、杭州為代表,地級市中以佛山,東莞,泉州為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十大工業城市裡,有五座城市是普通地級市。東莞和泉州就是非常優秀的代表,不足萬億的GDP總量,工業增加值卻力壓武漢,天津等經濟強市,位列第六和第七。
第三梯隊裡則是長沙至西安,即第19至30這一區間的城市。這一區間裡廈門比較意外,廈門被看做是旅遊城市,但其實廈門的工業實力也是相當強大的,在省內比福州強,在省外比濟南,西安等城市強,位列第24位。
在中國工業城市30強裡,南方城市明顯多於北方城市。而在前十強工業城市裡,沒有一座北方城市入圍,曾經的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冀工業基地被南方的珠三角工業基地,長三角工業基地超越,我國工業的北重南輕變為南重北輕,這也是北方經濟所思考的地方。北方的工業需要振興,而且是必須振興,評論區的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