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幾天假。朋友對咱說:我們去湖北鹹寧玩,喝豚湯。我問什麼豚湯啊。朋友說,就是鵝和鴨雜交的,叫豚,熬的湯才叫一個好喝!
行,那還說什麼啊,朋友開車,管吃管喝,苕兒才不去呢!
五月二號出發了。我對朋友說,我們過一下石首,我要去看江豚。中午到了石首的天鵝洲,邊走邊問,到了中國唯一的江豚保護區。江豚就是江豬,小時候聽老人說過,江豬才叫一個大啊,可把船掀翻!現在江豚很少了,千把只。前幾年我就想去看「江豬」了,無耐石首長江大橋沒通,繞行荊州來去要七個小時,現在石首大橋通了,去鹹寧正好可路過,難的的機會。
過了石首長江大橋,按導航提示,又問老鄉,好不容易到了江豚飼養基地。進去了,不對外開放,東問西問,說管鑰匙的人吃酒去了。正好有武漢來的人,說給館長打招呼了,一會兒就過來。
一會兒管鑰匙的人來了,穿過鐵門,搖搖晃晃走過一排浮在水面的塑料空心方塊,到了像養魚的網箱一樣的江豚飼養區。一會兒,水面波動,有大魚一樣的背露出水平。再等,躍出了比海豚小的動物,全體深灰。說實話,比想像中的可掀翻船的「江豬」小多了。。。
看了飼養區的江豬,老鄉告訴我,最好去湖裡看,那裡更多。所謂湖,實際上是長江故道,老鄉說八十年代都可通長江。我們開車到了湖堤的一個灣,等了一會兒,遠遠地看到了偶爾躍出的江豚。經查詢,經過多年的繁殖,湖裡的江豚已到了八十頭。
到了鹹寧,晚上喝了「豚」湯。味道鮮美。喝完了我還是狐疑,鵝,鴨子,不同的物種,能產生後代嗎?吃了別人的嘴軟,先不說。
第二天,去朋友親戚家,在湖邊,吃「豚」肉,喝酒。順便說個故事,朋友父親同去了,華中工學院的老大學生,梅州人,八十多歲了,客家話的口音還很重。鹹寧是個方言島,下面的各縣都聽不懂鹹寧話,更別說我們了。朋友親戚家的老人,當過村幹部,能勉強說鹹寧味重的普通話。兩個老人,連比帶劃,基本能交流。在灶邊扯談,我看到了和湘西火坑上一樣的梭筒鉤。我問,這個你們鹹寧話叫什麼啊?老人有點愣住了,額額,我說,你就說鹹寧土話,怎麼叫的?「翠府鉤」。。。我正愣的時候,「炊壺鉤!」朋友父親,從小說客家話的老人居然脫口而出,聽懂了。他說,長沙就叫炊壺鉤,我曉得!。。。後來,我再次問了朋友親戚的家人,鹹寧土話到底叫什麼啊?——菜府哥!——額,朋友親戚家的老人,為了讓我們聽懂,還是盡力說的普通話——翠府鉤。
圖片來自網絡
見到了朋友親戚家養的「豚」,像鴨子,體白,雜少量黑羽。我在一邊問朋友親戚的家人,這個鴨子,父母是不是還是這樣子?是的,還是這樣子的。我心裡基本上有底了。
回常德後,我百度查了半天,網上還真有人說鹹寧的豚,是鵝和鴨子雜交的。仔細查,叫陽新屯鳥,或者叫豚鳥,就是番鴨,常德本地叫洋鴨、旱鴨,原產南美。不過,當地的豚鳥,體色白多黒少,常德的旱鴨,體色黒多白少。回來後在嶽父家聚會,我還只提到朋友說「豚」是鵝是鴨子雜交的。。。不可能!它們是不同的物種,有生殖隔離!。。。姨姐的女兒拍著桌子說——哦,她大學專業是生物學。
江豚是不敢吃的,比熊貓珍貴。我師傅七十年代當兵時,看到四川農村寫的標語:你殺熊貓,政府殺你!
」豚」湯,大家在鹹寧儘管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