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 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2021-02-08 國家人文歷史


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節的來歷及演變:由月神祭祀發展而來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一詞早已有之,《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 「秋分夕月(拜月)」的記載,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是由仲秋時節的祭月發展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祭月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並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並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這時的秋分祭月和中秋節並非一回事。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發展緩慢,而統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遊賞則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遊賞」為標誌的中秋節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然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由於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這就是夏曆八月十五。 

 

賞月:從嚴肅的祭祀到輕鬆的娛樂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唐人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詠月的詩句紛紛出現。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從北宋末開始,中秋的節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圓月彌足珍貴。「團圓」特徵及其象徵意義被凸顯和強調,「團圓」涵義的加入使中秋節俗內涵變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團圓性質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確定,流傳至今。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隨著宴飲聚會,這一形式為都市富戶效仿,造成了一種娛樂享受的氛圍影響著整個社會,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詩筵筆會和市民宴飲玩樂並行的大眾化的準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吃月餅這件事兒,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在此之前的唐和五代的賞月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裡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裡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各地民間風俗



除了吃月餅、賞燈等外,中秋時神州各地的風俗可謂多彩多姿,爭奇鬥妍。北方,河北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民間認為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陝西西鄉縣中秋夜男子要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人們不論貧富,必食西瓜。山東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山西大同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還有守夜的習俗。


江南一帶,無錫中秋夜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在安徽績溪,兒童中秋時打中秋炮。所謂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之發出巨響。江西婺源一帶的兒童中秋以磚瓦堆成一個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


在廣東,除了在各大月餅種類中花樣最多、製作最考究的廣式月餅以外,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元末時中秋節殺韃子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頭皮時仍稱為「剝鬼皮」。舊時,南粵還有中秋節爭購月光書的風俗,「月光書」即中秋之夜所賣之木魚書,婦孺爭購以卜吉兇。中秋之夜,月華初升,賣者鹹集於道,因諱「書」「輸」同音,故高呼「月光贏」不止。


粵北多在中秋節前後舉行月姐歌堂,這是當地的民間歌節。參加者多是勞動婦女。她們於月夜相約至本村善歌者家中,擺出花燈供品,邊唱邊舞,邊做各種遊戲。各歌堂、各村寨間還互相邀請鬥歌,一直鬥到中秋節夜。不管是否已分勝負,大家都一起唱「送月姑歌」結束一年一度的月姐歌堂。


粵西化州縣麗山、大嶺一帶鄉間,還流行一種「踏月歌」的遊戲。每逢星月皎潔的夜晚,特別是中秋節前後,青年婦女於月下擺茶煮酒,祭拜月神。然後分成兩組,開始駁詩連句,繪畫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統一,尾句作結,即興吟對,必須才思敏捷,方能勝任。婦女一直唱至深夜才盡興而歸。


而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早在節前一個多月,著名茶樓餅家就開始了月餅大戰。中秋當日,兒童提著各種燈飾,沿街嬉戲,盡情遊樂之後散去。主婦則忙於拜月。有天台的在天台,無天台的在家門前,擺開八仙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拜月後合家圍坐,分享各種貢品,外加炒田螺等,直到深夜。清代有《羊城竹枝詞》云:「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在舊時廣州,中秋之夕,許多人家還在樓臺上豎一旗杆,飾以燈籠、彩旗、銀鈴等,俗稱「豎中秋」。富家的懸燈籠或至數百,砌成「賀中秋」等字樣,高可達數丈,家人鹹集於臺中,聚飲為樂。中等人家,則豎一旗杆,掛兩個燈籠,自樂其中。有諺云:「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地下皺眉頭。」此俗至今尚有餘風。


與廣東一衣帶水的香港,中秋之夜,全城燈飾輝煌。人們扶老攜幼,手提秋燈,來到各區的彩燈會上,賞燈觀月賀中秋。港島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更是五光十色,人群如海燈如潮。人們擁出戶外,到公園、海灘或度假村去,盡情歡樂一番。如是一夜,餘興未盡,於是與親友相約,於十六晚上再行賞月,名曰「追月"。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中有記載:「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日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此風俗在廣東曾一度廢棄,唯香港地區保存下來。


(本文由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編輯 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假日讀史】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 一組圖回顧往年中秋月色 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
    中秋佳節將至,賞月是中國持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月到中秋分外明,下面用一組圖來回顧往年中秋月色的皎潔和純淨,還有萌娃們與圓月的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圖為2016年9月15日中秋節當晚,北京宛平城星光璀璨,中秋賞月會傾情上演。
  • 一組圖回顧往年中秋月色,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
    中國天氣網訊 中秋佳節將至,賞月是中國持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月到中秋分外明,下面用一組圖來回顧往年中秋月色的皎潔和純淨,還有萌娃們與圓月的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2018年9月24日,在江蘇省淮安市,中秋月圓之下,美麗的大運河沿岸風光旖旎。(周長國/視覺中國/版權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2018年9月24日中秋之夜,福州小女孩「手捧」圓月過中秋。
  • 一組圖回顧往年中秋月色,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
    中國天氣網訊 中秋佳節將至,賞月是中國持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月到中秋分外明,下面用一組圖來回顧往年中秋月色的皎潔和純淨,還有萌娃們與圓月的花式合拍,開啟賞月新姿勢。2018年9月24日,在江蘇省淮安市,中秋月圓之下,美麗的大運河沿岸風光旖旎。(周長國/視覺中國/版權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2018年9月24日中秋之夜,福州小女孩「手捧」圓月過中秋。
  • 中秋賞月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因?這兩種主流觀點都與古代帝王有關
    學術界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源於先秦君王祭月,另一種認為源於唐玄宗賞月遊仙。這兩種主流觀點所涉及的時間跨度雖然很大,相差幾百年,但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與古代帝王有關。有研究者提出,中秋賞月最早出現在先秦時代,具體表現為君王祭月儀式。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習俗起源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習俗起源2012-09-07 00:08:0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賞月是中秋節的風俗,來源於祭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盛於唐宋。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的佳話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的佳話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 福州中秋出遊攻略來啦!賞月正確姿勢是……
    中秋佳節,闔家團圓,正是一同出遊、盡享天倫之樂的好時機。記者昨日從市文旅局獲悉,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全市文旅行業緊扣賞月與團圓兩大主題,組織推出12條賞月主題線路,20餘場旅遊和文化節慶活動以及系列景區惠民措施,邀請市民和來榕遊客共享團圓之旅。
  • 漲姿勢|還有哪些國家過中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各國的中秋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自有特色,各有不同。  【日本:日本版萬聖節】  「月見小偷」是日本很有特色的中秋賞月習俗之一,即在中秋這一天,允許小孩子偷竊祭月的供品。  據說,祭月的芋頭和糰子等供品被偷走是很吉利的事,這樣做農戶反而會豐收。而且,孩子被認為是來自月亮的使者,所以特許他們偷走供品。
  • 快來解鎖全長沙最炫酷的賞月姿勢——洋湖水街中秋拜月儀式在國慶日啟動了
    古時,人們常在庭院賞月。今年中秋不妨換個方式,來點屬於我們現代人的不一樣「新體驗」!除了和往常一樣在家吃吃月餅、賞賞月,你想體驗從宋朝流傳至今的中秋拜月習俗嗎?想解鎖在長沙最潮流最in的賞月姿勢嗎?那麼你肯定不能錯過洋湖水街的「首屆中秋拜月儀式」!
  • 中秋和賞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當時人們每逢中秋的夜晚都要進行祭月的活動,這源於遠古先民的「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我國古代的先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仲」就是「居中」的意思。八月居秋季之中,十五居八月之中,故稱為「仲秋節」或「中秋節」。這天晚上的圓月,比平常更大更明,故又稱為「月夕」。
  • 中秋節祭月·賞月·拜月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 賞花賞月賞……中秋!
    今年的中秋佳節恰逢十一國慶,可謂是雙節並行,因此小長假也被拉到了八天,許多工作黨和學生黨也可以好好的遊玩一番。農曆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就是中秋節,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中秋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起源於上古時期,普及於漢代,並在唐朝定型,從宋朝以後就開始盛行起來。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的圓月便是寄託著人們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之情,同樣也表示闔家團圓。提到中秋,必不可少的就是這天的活動了,在這天人們自古就有賞花、賞月、吃月餅還有祭月等。
  • 賞花賞月賞......中秋!
    今年的中秋佳節恰逢十一國慶,可謂是雙節並行,因此小長假也被拉到了八天,許多工作黨和學生黨也可以好好的遊玩一番。農曆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就是中秋節,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中秋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起源於上古時期,普及於漢代,並在唐朝定型,從宋朝以後就開始盛行起來。
  • 乘賞月航班彩雲追月、泛舟賞月、品蟹吃酒……中秋賞月原來可以...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都說「中秋光景好,況復月團圓。」在旅途中團圓賞月那可是今年中秋節過節的新風尚。我們就來看看今年中秋節都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旅遊方式。「賞月航班」受歡迎感受「彩雲追月」新體驗今年中秋,旅遊出行可是玩法多多。90後就特別喜歡「就近」賞月,這個就近賞月指的是最靠近月亮的地方,那就是坐著飛機賞月,這也使得「賞月航班」熱度大增。
  • 中秋賞月:月圓中秋夜 賞月好心情
    但今年人們將看到月圓中秋夜的景象。  據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寇文介紹,月亮繞地球轉動一周為一個「朔望月」,時間約為29天半,其中月亮最圓的那天被稱為「望日」,通常出現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由於這一天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人們從地球上看到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被太陽照亮的月亮最圓。
  •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金鳳薦爽,讓市民在走近高雅花卉藝術、感受花卉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一個特別的中秋。中秋賞月由來已久,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長久不衰的話題。古往今來的文人也對中秋賞月情有獨鍾。關於賞月的民間故事,詩詞佳句,為中秋節平添許多浪漫色彩。
  •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金鳳薦爽,讓市民在走近高雅花卉藝術、感受花卉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一個特別的中秋。中秋賞月由來已久,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長久不衰的話題。古往今來的文人也對中秋賞月情有獨鍾。關於賞月的民間故事,詩詞佳句,為中秋節平添許多浪漫色彩。
  • 中秋祭月賞月詩話
    隨後,各種與賞月有關的活動也日漸興盛,宋代特別盛行,到了明清時代,中秋已成為我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之一。為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國務院將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共同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