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讀史】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2021-02-07 人民網

    

  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節的來歷及演變:由月神祭祀發展而來

中秋祭月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一詞早已有之,《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 「秋分夕月(拜月)」的記載,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是由仲秋時節的祭月發展而來。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來,祭月重在禮敬夜明之神,並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無月、月圓月缺並不重要,秋分是陰氣向長的時刻,避開此時而追求圓月之祭,是對月神的不誠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這時的秋分祭月和中秋節並非一回事。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祭月成為皇家的專利。此時,民間對月神的崇拜發展緩慢,而統治階層重在向月示敬,遊賞則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時,以「祭月+遊賞」為標誌的中秋節仍未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成形。隋唐時代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然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由於民間信仰表達的相對靈活性,人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這就是夏曆八月十五。 

 

  賞月:從嚴肅的祭祀到輕鬆的娛樂

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唐人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詠月的詩句紛紛出現。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從北宋末開始,中秋的節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圓月彌足珍貴。「團圓」特徵及其象徵意義被凸顯和強調,「團圓」涵義的加入使中秋節俗內涵變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團圓性質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確定,流傳至今。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隨著宴飲聚會,這一形式為都市富戶效仿,造成了一種娛樂享受的氛圍影響著整個社會,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詩筵筆會和市民宴飲玩樂並行的大眾化的準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

  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吃月餅這件事兒,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在此之前的唐和五代的賞月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裡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裡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各地民間風俗

  

  除了吃月餅、賞燈等外,中秋時神州各地的風俗可謂多彩多姿,爭奇鬥妍。北方,河北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民間認為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陝西西鄉縣中秋夜男子要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人們不論貧富,必食西瓜。山東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山西大同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還有守夜的習俗。

  江南一帶,無錫中秋夜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在安徽績溪,兒童中秋時打中秋炮。所謂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溼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之發出巨響。江西婺源一帶的兒童中秋以磚瓦堆成一個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

  在廣東,除了在各大月餅種類中花樣最多、製作最考究的廣式月餅以外,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元末時中秋節殺韃子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頭皮時仍稱為「剝鬼皮」。舊時,南粵還有中秋節爭購月光書的風俗,「月光書」即中秋之夜所賣之木魚書,婦孺爭購以卜吉兇。中秋之夜,月華初升,賣者鹹集於道,因諱「書」「輸」同音,故高呼「月光贏」不止。

  粵北多在中秋節前後舉行月姐歌堂,這是當地的民間歌節。參加者多是勞動婦女。她們於月夜相約至本村善歌者家中,擺出花燈供品,邊唱邊舞,邊做各種遊戲。各歌堂、各村寨間還互相邀請鬥歌,一直鬥到中秋節夜。不管是否已分勝負,大家都一起唱「送月姑歌」結束一年一度的月姐歌堂。

  粵西化州縣麗山、大嶺一帶鄉間,還流行一種「踏月歌」的遊戲。每逢星月皎潔的夜晚,特別是中秋節前後,青年婦女於月下擺茶煮酒,祭拜月神。然後分成兩組,開始駁詩連句,繪畫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統一,尾句作結,即興吟對,必須才思敏捷,方能勝任。婦女一直唱至深夜才盡興而歸。

  而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早在節前一個多月,著名茶樓餅家就開始了月餅大戰。中秋當日,兒童提著各種燈飾,沿街嬉戲,盡情遊樂之後散去。主婦則忙於拜月。有天台的在天台,無天台的在家門前,擺開八仙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拜月後合家圍坐,分享各種貢品,外加炒田螺等,直到深夜。清代有《羊城竹枝詞》云:「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

  在舊時廣州,中秋之夕,許多人家還在樓臺上豎一旗杆,飾以燈籠、彩旗、銀鈴等,俗稱「豎中秋」。富家的懸燈籠或至數百,砌成「賀中秋」等字樣,高可達數丈,家人鹹集於臺中,聚飲為樂。中等人家,則豎一旗杆,掛兩個燈籠,自樂其中。有諺云:「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地下皺眉頭。」此俗至今尚有餘風。

  與廣東一衣帶水的香港,中秋之夜,全城燈飾輝煌。人們扶老攜幼,手提秋燈,來到各區的彩燈會上,賞燈觀月賀中秋。港島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更是五光十色,人群如海燈如潮。人們擁出戶外,到公園、海灘或度假村去,盡情歡樂一番。如是一夜,餘興未盡,於是與親友相約,於十六晚上再行賞月,名曰「追月"。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中有記載:「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日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此風俗在廣東曾一度廢棄,唯香港地區保存下來。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人民網獲授權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快捷關注人民網法人微信

相關焦點

  • 漲姿勢 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中秋祭月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漢代畫像石「嫦娥奔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
  • 中秋手抄報:中秋賞月的佳話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 登山泡溫泉聽海賞月 海南最佳中秋賞月地大盤點
    今年八月十五,月亮最圓在白天,夜裡賞月你選擇在家裡的話,是不是有點out了?  本報海口9月26日訊(記者王洪旭)9月30日就是中秋佳節,今年中秋月色如何呢?據了解,上一次最大的中秋月呈現在1997年,而下次最大中秋月要到2015年才會出現。今年中秋的月亮是輪滿月,看起來也會大一些。  那麼,今年的中秋能否感受賞月情懷,還得看天氣說話。據海南省氣象臺4—7天天氣預報,9月30日至10月2日,全島有一次大範圍的較強降水過程。
  • 中秋賞月嗎?「鄉裡的月光·尋找三明最美賞月地」等你來推薦
    >中秋賞月的傳統習俗,三明市文旅局擬舉辦:鄉裡的月光·尋找三明最美賞月地推選活動通過網絡推選、投票,向遊客及網友推薦一批人口密度低、生態條件好、地方特色強的鄉村旅遊點,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發現文旅打卡新地標,挖掘我市文旅產業新潛力
  • 全國中秋賞月指數地圖出爐!你家適宜賞月嗎?
    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年月兒圓。每年中秋,賞月都是「重頭戲」,今年中秋恰逢國慶,更增添了幾分喜慶。快來看看今年在你家能欣賞到什麼樣的中秋之月?華北華東宜賞月 西南圓月難相見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介紹,中秋節當晚(10月1日),西北地區大部、華北北部、華東等地天氣晴好,非常適宜賞月。
  • 在深圳,中秋要去哪賞月?賞月攻略請查收!
    中秋國慶雙節進入最後倒計時!今年,中秋與國慶「喜相逢」,下一次,中秋節和國慶節在同一天相遇,就要到2031年了。中秋佳節,約上三五知己、或者一家大小來到這裡,席地而坐,吃著月餅,賞著明月,其樂融融,溫馨幸福。
  •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
    中秋佳節——賞花賞月賞國畫金鳳薦爽,讓市民在走近高雅花卉藝術、感受花卉文化的同時,也能夠擁有一個特別的中秋。中秋賞月由來已久,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長久不衰的話題。古往今來的文人也對中秋賞月情有獨鍾。關於賞月的民間故事,詩詞佳句,為中秋節平添許多浪漫色彩。
  • 2018年中秋假日旅遊市場信息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文化和旅遊部及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地旅遊部門全面部署,精心組織,狠抓落實,積極做好中秋假日旅遊相關工作。假日期間,全國旅遊市場供需穩定,旅遊活動精彩紛呈,假日旅遊實現了「安全、有序、優質、高效、文明」的目標。
  • 中秋節源於女性生殖崇拜
    中秋實為"女人節" 源於遠古對女陰生殖崇拜  中秋節,從嚴格內涵來說,其實是個女人節,或者說是生育節,因為對月亮的崇拜是源於遠古,對女陰的生殖崇拜。  《老子》道德經中第六章有這麼一句話:「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 別錯過這撩人的月色,海口中秋賞月地圖來了
    中秋佳節,不想宅在家,與家人一起在公園遊玩,一同賞月也很是愜意。這裡也是今年比較適合中秋賞月的好地方。沿著長長的棧道一路走,明月常伴身旁,這裡還有草坪和石階,走累了可以坐下休息,悠哉悠哉。據了解,今年針對中秋節,樂園還準備了星空下浪漫的露天電影,還有露天帳篷等多項活動來供遊客賞月。這麼多個地方,你想好要去哪裡了嗎?想去賞月的朋友,抓緊時間計劃起來吧!不過小編還要提醒一下大家,中秋賞月,注意防寒保暖 。
  • 2014中秋賞月趣 Hotels.com好訂網盤點中秋八大絕佳賞月地
    中國旅遊新聞網9月1日訊 2014年中秋已悄然而至,十五之夜,吃月餅賞圓月也是國人沿襲至今的中秋習俗。全球酒店預訂專家Hotels.com好訂網為您來支招,不妨利用小長假,遠離喧囂,前往八大中秋賞月地,舉家團聚沉醉於「明月當空照」的詩意中,與澄淨的星月之夜共度佳節。
  • 中秋賞月,宋詞和唐詩有哪些不同?宋代如何賞月
    也因此中秋賞月的唐詩,都比較豪放、敞亮。宋詞則是更貼近生活,它更講究那種微妙的情感表達,不同於詩的直抒胸臆。詞因為詞牌的影響,更喜歡委婉的隨著曲調構建意境,然後在意境中,細品這詞中所抒發的情感。這種細膩的表達方式是詞的特色,所以詞大多抒情。中秋賞月的宋詞,也是更著重對情感的表達。
  • 中秋哪裡賞月最佳?權威回應來了
    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趙志強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介紹了「十一」國慶中秋黃金周天氣形勢、中秋賞月區域和秋收秋種期間天氣情況。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趙志強介紹中秋國慶期間天氣情況。
  • 散文:《中秋賞月》
    竊以為,中秋賞月,貴在人月共融,全在於人的天性流露和忘情歡娛,此乃人間最快樂的事情,何況在這中秋佳節裡呢。何以人月共融呢?我們可以從李白的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裡可以得知,邀月賞月是可以獨斟獨酌的,現在許多人不一定喜歡酒,在中秋佳節裡,以茶代酒也未嘗不可;在月夜裡「我」和「我」的影子以及月亮一同暢飲,月光含容萬象,灑在身上,心中又有月,乃是共融的境況。如果細品詩句,裡面似乎還透露出一個細節,邀月賞月不一定非要在中秋節裡,只要有月光都能邀月賞月;再深一層,只要心中有月,則天天都是好日子,夜夜都可以邀月賞月。
  • 中秋國內遊人次破億 賞月夜遊成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記者餘俊傑)記者15日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2019年中秋節期間,各地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充足,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賞月和夜遊成中秋假日遊關鍵詞。  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中秋節假期,全國接待國內旅遊總人數1.0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2.8億元,同比增長8.7%。  據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秋團圓日、舉國歡慶時,全國各地紛紛舉辦融親情思念、家國情懷、傳統文化、地方元素於一體的慶中秋活動。
  • 【夜讀】中秋賞月圖
    同是中秋賞月人,天涯共此時。船到長橋,客官魚貫而下。樹中燈影,把樹神秘化了,遠古化了。樹下,一葉扁舟劃出,不知是從唐代劃來還是從宋代劃來?杭人在唐宋,中秋就開始了賞月、拜月、祭月。「西湖十景」中就有三個來自明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巖望月」。明月何處有,把酒問杭州。
  • 中秋賞月的由來
    宋代詩人李樸的《中秋》描寫了在廣袤無垠的月夜裡賞月的情景。中秋賞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來。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蓬勃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 中秋邂逅國慶!園區這份賞月、出遊攻略請收好!
    那麼去哪賞月,景最別致呢?李公堤涼亭橋面,水中賞月CELEBRATION夜幕降臨,湖心亭在月色下熠熠生輝,隨著燈光秀光影魅動,成為金雞湖面的點睛之筆。學一回古人,攬月邀星,祈福許願,穿越千年,感受古人風雅中秋佳事。
  • 北京中秋賞月哪裡好?十大賞月好地方
    中秋來此賞月,近處故宮的層層宮鑾,遠處CBD商務區的燈火闌珊盡收眼底。  再加上一輪碩大圓月從東邊升起,在京城上空高懸,自是一副壯麗場面,讓人好生歡喜。  》》9月14日至16日北京景山公園暫停對外開放公告
  • 中秋高層景觀酒店火於往年,杭州入選十大「賞月酒店」城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魯佳古人崇尚「登高賞月」。當今90後年輕人,則喜歡入住高層景觀酒店,「就近」賞月。視覺中國過中秋的觀念在變,到高星酒店賞月的人多了從圍坐家中看中秋晚會,到去高星酒店賞月過節。中秋住宿觀念在變遷,賞月地點在轉換。「賞月酒店」需求激增,源於中秋「小長假」出行屬性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