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不畏嚴寒、經霜傲雪、早春怒放的自然特性,象徵著君子「孤高傲岸、潔身自好」的人格追求和高尚情操。在杭州,靈峰、孤山和西溪(另一說法為餘杭超山)是古來賞梅的三大勝地。
西湖歷來有栽種梅樹的傳統,白居易就有「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的描寫,而真正使梅花成為西湖冬天一絕的,則是因為林逋。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諡號「和靖先生」,後世人更習慣稱他為林和靖。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在西湖孤山隱居長達二十年之久。《宋史·林逋傳》說他「少孤,力學,不為章句」,「家貧,衣食不給」,然「刻志為學」,具有多方面的才華。他不僅是個詩人,還會書法、繪畫、彈琴、種樹、釣魚、養鶴,有著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以至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形容他「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
林逋一生寫了許多詩作,但他寫完就隨處亂擺,從不留存。現存300餘首詩作也是有心人士替他悄悄保存起來的。詩作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描寫西湖,是個名副其實的「西湖詩人」。正因為住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中,才讓林逋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觀察西湖,對西湖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讀。
林逋描寫了許多不同題材、不同季節的西湖美景。
春:「文禽相併映短草,翠瀲欲生浮嫩煙。」
夏:「蓮香如綺細蒙蒙,翡翠窺魚嫋水葓。」
秋:「疏葦先寒折,殘虹帶夕收。」
冬:「浩蕩彌空闊,霏霏接水濆。」
最有名氣的,自然是他筆下的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了詠梅絕句,而「暗香」和「疏影」也成為了梅花的代名詞。
作為寥若晨星的「網紅」隱士,林逋也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他對「隱逸」的認識是在命運的顛簸中逐漸形成的。所謂「隱逸」是指以獨特的生活態度,不介入官場,崇尚自由、質樸的生活,追求道家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年輕時的林逋也曾遊歷過不少名山名水,結交了像範仲淹、梅堯臣這樣的忘年之交。只不過後來發生的「澶淵之盟」以及「天書」封禪事件,讓他對朝廷感到失望,採取隱世避居的做法,回歸山林。
林逋喜愛梅花,相傳他在孤山上種植了300餘株梅樹,還飼養了2隻仙鶴,一生對它們鍾愛有加,怡然自樂。故稱「梅妻鶴子」。
而有關林逋是否有過婚姻與子嗣,至今沒有定論。相傳日本饅頭始祖林淨因是林逋後裔。今孤山東麓半山坡上,建有淨因亭。林淨因的後人每年都會來孤山祭祖。
林逋去世後,宋仁宗趙禎追賜諡號「和靖先生」,並葬於孤山北麓,墓址現位於放鶴亭西南23米的臺地上,坐南朝北。後世人因敬仰林逋,在孤山相繼築造梅亭與放鶴亭。放鶴亭始建於元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民國四年(1915)整修。
"梅林歸鶴"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內有《舞鶴賦》石碑,為南朝宋(420年-479年)著名文人鮑照所作,碑文是清康熙皇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書法的手跡。全文共445字行草書,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仙鶴優雅出眾的形貌與體態特徵、高下迴翔的美妙舞動姿態,比喻君子超凡脫俗的風節和情懷。
林逋雖然在杭州沒有留下什麼政績,但他對西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他是一個以西湖為家的詩人,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西湖。在創作上,他開啟了將西湖擬人化的描寫模式,為蘇軾給西湖的擬人化寫法奠定了基礎。他對梅花的描寫,使得梅花成為西湖景觀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建設西湖特色植物景觀的先驅。
如今的孤山依舊種植了許多名貴的梅樹,除了骨裡紅梅以外,還有宮粉、綠萼、玉蝶等多個品種共300餘株。杭州梅花的花期為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的春節期間,花開時暗香湧動,沁人心脾。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很多人只能留杭過年。不如趁此機會,漫步孤山,行走在梅林間,遙想一下當年林逋住在這裡的情形吧。
彩蛋:蠟梅與梅花並不一樣哦。蠟梅屬於臘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開花期比梅花大約早2個月,顏色單一主要以黃色為主且香味濃鬱。而梅花屬於薔薇科杏屬,小喬木,顏色多樣且花香清淡。
那麼最後,請大家來猜猜看,費玉清演唱的《一剪梅》裡「梅」指的是蠟梅還是梅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