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城,是一名中共黨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織金縣牛場鎮水營村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臨行時,家中患病的父親和年幼的孩子無人照顧,是我最大的顧慮和擔憂。然而,同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父親,則給予我最大的鼓勵,教導我要放下包袱輕鬆上陣,在脫貧攻堅戰中作出貢獻。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我帶著對家人的虧欠毅然奔赴脫貧攻堅一線。
駐村伊始,面對農村工作,一直在學校處室工作的我沒有沒有任何經驗,熟悉村情民意便成為我的第一個工作目標。我將自己製作的便民聯繫卡送入每一戶群眾手中,並告訴他們:「有事請打我的電話,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
隨後,我用大概三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全村1000餘戶群眾,與老百姓拉家常,訪貧問苦,摸實貧困戶家庭信息,發放便民聯繫卡1500餘張,群眾開始和我熟悉起來。
走訪路上
駐村工作中,我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原則,用真情真意對待群眾。
我村龍田坎組村民肖萬伍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早年,他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他的妻子因家中條件艱苦便丟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離去。他的雙親年事已高,失去勞動力,家中的重擔壓在肖萬伍一個人身上。孩子漸漸長大,雙親需要贍養,迫於生活的壓力,肖萬伍不得已留下至親至愛的雙親及兩個孩子,選擇外出,以此來養家餬口。
2013年底,肖萬伍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屬於易地搬遷範圍,在牛場鎮集鎮上分到一套易地搬遷房,但沒多長時間老人又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了水營村的危房中居住,兩個孩子上學也是斷斷續續。得知這個情況後,我多次到他家進行走訪。起初,兩個老人面對我這張陌生的面孔不但不信任、甚至還持懷疑態度,但我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給他們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教育扶貧相關政策,可老人似乎聽不進去。
2019年6月,牛場鎮進入汛期,連下暴雨。想著兩個老人和孩子仍居住在隨時可能坍塌的危房中,我寢食難安。雨下得較大的那個夜晚,我和村幹部冒著暴雨去到他家,把兩個坐在床上嚇得不敢睡覺的孩子背了出來,找了安全的地方讓他們暫時避險。那一刻,我的眼睛溼潤了,我發誓要徹底解決該戶的系列問題。
好的教育就像是春雨,無聲無息地浸潤著孩子的心。我希望兩個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樣得到好的教育,堅信讀書定能改變兩個孩子的命運。在交談中我也得知他們姐弟倆很想到鎮上上學,但老人為何卻不支持?一次不行走兩次、兩次不行走三次......最後,老人被我的真誠打動,認可了我這個第一書記,終於願意坐下來和我交心談心地拉家常。這時,我才得知老人搬回來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懷,所以堅決不搬去集鎮。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就有解決的可能。我積極和村聯繫領導商議,研判該戶實際情況,確定給其申請低保,納入保障體系。
老人的心願解決了,可姐弟兩想上街讀書的心願還未解決。通過再三的勸說,老人終於答應搬去集鎮居住並將舊房拆除,讓兩個孩子到鎮上讀書。
如今,肖麗、肖剛與其他小朋友一樣,穿著嶄新的校服坐到了牛場小學的課堂上,孩子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這笑容就是對我駐村工作的最好回報,這笑容讓我感動、讓我留戀、讓我的人生更多了一份寶貴的財富。
駐村已近三年,其中有艱辛也有愉悅,正是這樣一件一件普通的故事充實著我的駐村生活。我堅信只要每個駐村幹部真情實意、真抓實幹,就一定能為困難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一定能給人民群眾帶來他們嚮往的幸福生活。這樣,當我們以後回想起這些往事,一定會感嘆這段經歷在人生中最有意義。
織金縣融媒體中心 張 磊 整理
編輯 陳玉萍
編審 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