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彰顯了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視與關注,極寒酷暑、乾旱洪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時刻吸引著我們的眼球。
隨著葉篤正、曾慶存一代氣象學家先後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氣象的科技屬性更加廣為人知。世界氣象組織是重要的經濟社會組織,在國際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隨著聯合國《巴黎協定》與《京都議定書》的籤署,減緩全球變暖步伐已成為社會共識,氣候變化已由科學議題升格為政治話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潘進軍
以黑龍江為例,作為全球變暖的受益者,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離不開「人努力、天幫忙」。1961-2018年黑龍江平均氣溫58年來升高了約1.68℃,高於北半球和全國平均水平。由於氣候變暖,積溫帶北移,黑龍江省氣象部門曾於1995年和2012年組織兩次劃分積溫帶,對於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和農作物品種調整、促進糧食生產「十五連豐」創造了條件,如今黑龍江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高粱、馬鈴薯等糧豆薯產量在全國舉足輕重,甜菜、亞麻、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產量首屈一指,糧食總產、商品糧率以及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成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天下糧倉」。
大氣與水相互能量傳輸,公眾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雨雪、旱澇。松花江畔的哈爾濱是一個多次與洪水搏擊的英雄城市,中央大街的盡頭矗立著為紀念哈爾濱戰勝「57年特大洪水」而興建的防洪紀念塔。我身邊的好多氣象工作者都經歷過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大洪水,嫩江與二松匯流的肇源段曾多次發生險情,與長江武漢段同樣艱險,也誕生了偉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黑龍江、松花江兩江併流同時出現「胖洪水」,持續的高水位讓人們繃緊了堅守大堤的這根弦,人們在嫩江齊齊哈爾上遊興建了尼爾基水庫、松花江哈爾濱下遊興建了大頂子山水庫,確保松花江這條黃金水道一如原來般「銅幫鐵底」。防洪抗旱歷來都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大事,甚至成為抵禦自然災害的重要手段,每當暴雨成災、城市內澇就成為檢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風向標,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地下廊道以及氣象監測站網、氣象災害應急預警體系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
黑龍江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含嫩江)、烏蘇里江滋潤著這片寒地黑土,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附近溼地星羅棋布,扎龍、興凱湖、三江、洪河、七星河、南甕河、珍寶島、友好等八大溼地先後被納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但黑龍江過去曾有「十年九旱」之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起在全國率先開展飛機、高炮增雨防雹實驗,成為全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如今全省擁有446部火箭、849門高炮、712個標準化作業站點遍布鄉鎮村屯以及農場林場,地面增雨防雹規模居全國首位,並擁有一架空中國王350型和一架運-12型增雨飛機,可實施「耕雲」作業,在春季抗旱、夏季防雹、農田增墒、水庫蓄水、森林養護以及應急撲火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大面積開展預防性的森林增墒蓄水作業,極大地降低了森林草原火險。
氣象工作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在保障「五大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在精密監測方面,黑龍江作為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7個試點省份之一,編制更為多空間、立體化、多要素的氣象監測站網布局;在精準預報方面,依託「大數據」開發適合本地氣候特徵的數值預報產品,加快人工智慧的應用與地域氣候特徵數據的綜合訂正分析,形成細網格、無間隙、區域化的預報預警產品,以及高緯度極地氣候預測產品,體現龍江特色;在精細服務方面,以滿足用戶精細化、個性化需求為目標,在現代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冰雪氣象、旅遊氣象等領域做出龍江特色;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方面,積極推動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建設,構建「聚焦區域、面向東北亞」的衛星氣象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帶動全省氣象現代化水平提檔升級。
我們將努力踐行「總體先進不落後、部分求強有特色」的新時期龍江氣象事業發展定位,深入挖掘黑龍江「四大精神」的時代內涵,在「準確」上下功夫、在「及時」上想辦法,在「創新」上找差距、在「奉獻」上見素養,力爭做到監測不漏網、預報不漏報、預警不延誤、服務不被動,全力服務東北振興發展,為黑龍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貢獻氣象智慧與氣象力量。
2020年世界氣象日和世界水日的共同主題是「氣候與水」。其重點是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氣候和水資源,因為氣候和水是密不可分的。都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氣象和水文服務部門將成為努力實現「細數點滴,珍惜點滴」的核心所在。
今年「3·23」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黑龍江省氣象局、黑龍江省氣象學會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級氣象部門結合氣象日主題,結合疫情防控實際,加強組織策劃,積極組織開展好世界氣象日各項紀念活動,按照「以線上為主」的原則創新開展紀念活動,組織開展適合公眾需求的有新意與特色的科普活動。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科普」思維,展示氣象新技術、新成果,部署了「掃碼看氣象」「氣象日專訪」「網上科普展」「網上知天氣」「網上新聞發布會」「氣象日主題直播」「氣象知識問答」「網上校園氣象站」「鄉村氣象日」「氣象與水共聯誼」等10項線上宣傳活動,全方位提升世界氣象日公眾認知度與宣傳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