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古羅馬帝國的鬥獸場,雖然現在的鬥獸場只剩下了一些殘垣斷壁,但它卻是古羅馬歷史的象徵。在鬥獸場的內部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這個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但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已無完整看臺的形象,只是原來支撐看臺的隔牆儘管破敗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羅馬是一個讓人感動又讓人有很多感想的地方。感動在穿越千年這些建築依然挺立;感想在這裡曾見證過繁榮喧囂,而今也要承受殘敗荒涼。遊覽羅馬一定要來此地,不僅僅是一個羅馬城市的logo,更是一本鮮活的歷史教科書。
羅馬不得不去的第一站:鬥獸場。也稱為羅馬競技場。這是建於公元1世紀的圓形競技場。也是駭人聽聞的人獸相鬥的場所。它佔地約有6英畝,可容納5萬名觀眾,周圍有8個圓拱通道作為出入口。在這座建築物中,連續三個層次上就出現三種不同的結構系統。底層的壁柱是託斯卡納式,第二層是愛奧尼亞式,第三層和第四層是科林斯式。競技場的表面本是由大理石砌成的,但是由於18世紀被人們當做提供建築材料的採石場,整個建築可能至今任處於完好。不過,它依舊是羅馬最有名,最壯觀的遺蹟以及象徵。出了地鐵站,圓形競技場就赫然出現在眼前,那個壯觀、震撼,畢竟親眼看到了一直在電視中出現的場景。
在宣傳海報上和電視上看了太多圓形競技場的圖片,終於親眼見證了裡面複雜的一條條通道。想像著當初貴族們坐在看臺上殘忍地看著奴隸和猛獸在格子間爭鬥。進入羅馬城,到處是古羅馬時代留下來的斷壁殘垣,一下就給人以一種歷史、文化、藝術的厚重感。羅馬有許多的廣場,許多的凱旋門,這都昭示我們這裡曾是羅馬帝國的首都,這裡有曾經的輝煌。我們來到了舉世聞名的羅馬大角鬥場(又叫競技場),這個建於公元80年、至今快有2000年歷史的遺址,是當年貴族們看奴隸們人與人決鬥、人與野獸決鬥、很血腥的地方。這地兒我不陌生,和電視上、網絡上和明信片上所見的一模一樣。型制雖大,繞一圈要500多米,但沒有讓我驚奇。驚奇的倒是角鬥場旁邊那默默無聞的凱旋門。著名的大角鬥場,型制超巨,成為今天體育場的建築祖宗。
正名叫弗拉維奧圓形劇場,是現存名列世界第三,保存最好的古羅馬競技場。場內可以進行海戰表演,鬥獸時還會裝飾山丘、小湖、灌木等自由行那天一大早就直奔鬥獸場,到了已經是大排隊了,排了大概1小時的隊才到了買票窗口,又排了至少半小時才得以進到鬥獸場裡面,好在排隊的地方上面有屋頂,不會曬死在地中海的太陽下。外面看鬥獸場像一塊兒樹根蛋糕,實際它應該有4層,還有個很浮誇的頂,經歷過火災和地震造成了嚴重損壞,但其實最毀滅的還是人為破壞,15世紀,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從鬥獸場上拆了石料補西牆,就變成了現在這副殘破的樣子。
回顧歷史的地方——古羅馬的「鬥獸場」是羅馬的標誌。儘管在許多書上和朋友的照片中已經見到過古羅馬的競技場,但來到這裡,見到真正的鬥獸場還是非常的震撼。我們的行程是遠眺鬥獸場,但鬥獸場那雄偉的氣勢和巨大的規模依然重扣著我們的心扉,可以聯想到古羅馬的強盛與奢華,也會想起奴隸們與野獸搏鬥時的狂野與兇悍,當然也想起了那部偉大的作品--《斯巴達克斯》,進而思考著奴隸制度的功過等嚴肅的問題。技場高大宏偉,在夕陽的光線下和拱券門內的燈光交相輝映,有種殘缺滄桑的美。高大的拱券門一個連著一個,以拱券手法為主形成的建築,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確實非常精美。
站在競技場下舉頭上望,人顯得很渺小,高高的場牆有一種隨時都可能倒下來的感覺,但它卻在羅馬巍然屹立了近3000年。和同事圍著競技場走了一整圈,很可惜入內參觀的時間已過,無法進入場內一睹真容,稍稍有點遺憾。羅馬競技場有一系列三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四層為實牆,其隔開有方形小窗口。
三層拱廊中的石柱各不相同,一層為多利安式樣,二層為愛奧尼亞式樣,三層是科林斯式樣,這些術語對我這個外行來說簡直搞不懂,但這並不影響我對這座建於公元前七十二年的偉大建築的欣賞。從外觀上來看,它呈一個大大的橢圓形,據說佔地約兩萬平方米,可以容納近九萬人。在落日的餘暉中,我仔細端詳著眼前這座巍峨壯觀的殘破遺址,輕風吹過,耳邊仿佛聽到了高昂的鼓號的奏鳴,恍惚見到角鬥士與野獸的廝殺和看臺上身著華服的貴族與騎士。往事越千年,只留下這殘牆斷壁訴說著當年弗拉維王朝的輝煌。